农事诗(7首)
张中海
炊烟
麦秸屋顶,棘条柴门,土坯墙,这
才能托起我的炊烟
每当内心那最脆弱的什么被什么撩动
袅袅炊烟就从屋顶熏起
以它的轻
举起日子的沉
以它的随风消散
浸染年代的久远
教我,屋漏偏逢连阴雨的日子
喝口凉水,也小心咯牙
锅砸了,就再锔起
即便只有半碗饭,也得
双手端起,心平气和吃下
勺子不能向外舀
人在屋檐下,该弯腰弯腰
夜深人静,还要
举头三尺
日行千里,总马放南山
金戈铁马,还解甲归田
该放下的放下,不该放下的也放下
只有这时,那一缕炊烟,才从茫无人迹处
重又升起……
草木灰
无边的青纱帐、灌木、拥塞的禾垛
都归这了
灶膛。气焰释放过的残留,农家独有的
细
软
谁能想到,这无风也要归于无的灰堆
灰堆的身世,田野、山坡、沟沟岭岭
曾经的茁壮,葱郁,不可一世
即便铁打的
也不过如此
在我们乡下,从不认为草木灰是
脏的,洗衣服都要抓上两把
撒田里,更是上好的农家肥
最不能让我忘怀的是熏黑的灶屋
鏊子窝,铜脸盆扣着的烤红薯
或咸菜疙瘩,或难得一见的
小咸鱼。总还吹燃的
火炭
风雨岁月,草木年华
即便不能预见灾变把一切
重新埋入沉积层
后人也会惊叹,看,这是我们先人的
遗迹
后园
后园不是花园,是柴园
穰垛,苞谷秸垛,禾垛,
野鹊,刺猬,黄鼠狼,常客
雪后的田野空荡而又寂寥
野兔在这一顿大餐,还
一夜好觉。甚至,失联多日的鸡婆
凯旋一样领回一群黄绒绒
鸡雏,相比而言,西邻大姐就没它
运气了,纸里包不住火,草垛里搞事情
逮个正着。直到多少年后闯关东回来,才
抱回一个大胖小子
光阴如梭,到这禾垛旮旯就
不能白驹过隙了
紫色牵牛花都爬进园屋了
那漆成大红、描着丹凤的奶奶的
寿材,还没派上用场。只是
方便了我等小儿,藏猫猫里面,竟
睡着了。那时的我
多么聪明,知道
死亡和衰老,正如
地里的农活,都是
大人的事情
红薯瘖子
朝阳坡暖,再洞穿进去
土岭怀里,两边是耳屋,耳屋还盘了炕
在细沙和壤土的棉被下
红薯挤成堆,不冷也不热,睡
平时瘖子是不开的
秋收冬藏,为了来年青黄不接
大雪天,一块烤红薯多么诱人
去崖下看看,只见苞谷秸挡严的
气眼,有红薯哈出的
热气,有雪地上人脚獾
脚印
小把戏们熟悉通向瘖子的路
“就像熟悉本村亲戚的门”
不像那些粗心的花喜鹊
摘来软枣藏进草棵,一场雪下来
再找的时候,就忘了窝……
村井
不是盘缠细软,挟掖下就走
也不像小犊子或小狗狗
出门跟脚,撵过山梁还不停下
一眼不能背在背上的水井
只能背对。无论东西南北哪个方向
只能在你背后
越背越远
我说的不是你趴下就喝的那眼
也不是带辘轳的(都浅了吧!)
我说的是只有我村才有的
南井北井,一眼还是咸水
拔水的草绳
比一担水还沉
青石井沿槽沟,就是它勒的
一柞多深
起自哪个朝代?井,和
烟塚铺的塚,和驿,什么关系
作为驿吏的后裔
他乡的念想只有一个,哪天回去
就只去井台看看
只想听听,小时候
瞒过大人的眼睛,往井里
扔的石头,是不是终于传回了那一声
“扑通”
胚墙
以一根木梁,支住
不行就再一根
这样,墙就倒不了了
土泡得不干不湿(太稀了上不了墙)
摻些麦糠,醒过来之后,以木板拢住
先上面踩,再夯,成形之后
两面则是,打
农家墙啊,没有八达岭叫做城的长
不可能秦皇那样
以米汤和泥,或者干脆以血肉
四面一堵,头上再蓄个麦草顶子
门一关,那就是我
家天下
家把什挂墙
农具倚墙
在家靠娘
出门靠墙
靠着墙墙倒
靠着屋屋塌
这样的窘境不常有,但一辈子总会
遇一两回
这时候就靠自己膀子了
兄弟!
麦浪
藏之于囤?场?
藏之于人民公社半浅不满的粮仓?
藏之于热笼屉?藏之于巷?
无风也袅袅的炊烟里的
香?
这些都不能藏之于永恒哦,还是
藏之于记忆,藏之于想象。藏之于
收割后的田野,白亮白亮的麦茬
——业已消失了的事物,藏之于
麦穗上的麦芒,至今
还刺挠我胳臂、颈
痒
是谁说,三棵芨芨草
就是一片草原,那么
这一支麦穗,一把刚搓出来的麦粒
就是我麦田了?
活到六十岁,也还没活明白
没有庄稼的土地
怎能想象!
2016.1——2022.4.22
(原载《人民文学》2022年8月号)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