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瞻仰孙中山故居》
文/朱勃勃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6周年。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姓名:孙文,别名:中山、逸仙、德明、帝象、载之、日新、中山櫵、中山方等,章士钊首先以“中山”相称,此后以中山为名。
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他成立中国同盟会、建立共和体制、创建黄埔军校、中山大学、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1911年10月10日,领导发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被尊为“中华民国国父”。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文史委员会一行12人,在郭天玲同志带领下,瞻仰了上海市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我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踏进了孙中山故居的大门。
孙中山故居是一栋二层深灰色砖木混合结构的法国风格花园洋房,坐北朝南,南面有一个正方形小花园,底层是客厅和餐厅,走上二楼的楼梯,我看见我们同行中扶着手杖的老者上楼颇感吃力。二楼东边是书房,西边是卧室。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1918年至1924年居住在这里,孙中山在这里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等重要论著。1922年,他在这里会晤了共产党人李大钊、林伯渠等人,在李大钊陪同下,列宁的特使越飞同志在这里拜会孙中山先生,1923年正式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在这里,鲁迅、蔡元培、杨杏佛、林语堂、萧伯纳、史沫特莱等中外各界名流都曾经到过这里,宋庆龄说:“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历史的里程碑。”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居住在这里至1937年。这里展出的有孙中山奔走海内外开展革命活动使用过的旅行箱、大元帅指挥刀等文物及手迹、资料等三百余件,广州总商会赠送的一只刻有“统一先声”的银杯,非常珍贵,令我凝视良久。不少人特地远道而来,他们说:“到上海,孙中山故居是一定要到的地方之一。”
香山路东西走向,是一条全长328米、宽12米,精致、小巧、清雅、绿荫的老马路,地处黄浦区市中心,闹中取静。在上海共有64条老马路,彰显这座城市传承理想的决心,集中体现了上海历史的文化,因此有关部门决定永不拓宽,香山路也是其中的一条,每次路过香山路,总会使我想起瞻仰孙中山故居时的美好回忆。
1961年,上海孙中山故居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百年来,人世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孙中山故居依然屹立在岁月的风雨中,昭示中山先生伟大的情操和精神,激励我们奋进。
2022年11月10日
审核:沈新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