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全迎
在文史老专家郝宇铭先生的家,我有幸结识了燕宪标先生。一番交谈后,让我惊喜的是:这位老大哥竟是我的“老乡”,都是祖籍为沛县的人,顿感亲切,自然相谈甚欢。
燕先生典型的北方人的性格,儒雅、豪爽、直率、健谈,虽然是从沛县“移”来,但他对我们淮安却感情深厚,对淮安的人文历史也甚感兴趣并颇有研究。特别是燕先生还有一绝活“烙画”,也就是手执烙铁,在葫芦、有机玻璃等面上烙出画来,且画得栩栩如生、韵味十足。不得不让人称奇。
他将自己的烙画、诗词、曲赋、散文、在随笔等结集成书,为读者展示了这位文化人的风采。现将这本书的三个“序”和部分工艺美术作品的照片推出,以飨读者。
《山石闲吟》(序一)
吴广川
前几日,突然接到电话区号是淮安的电话,一听,竟是阔别20多年的好友燕宪标打来的,说是来到了故乡,想邀我一聚。我当然应允。是晚,我在易水甜饭店点了几个小菜,约来好友王昭仁,一瓶沛公酒,三人小酌,说不尽的沧桑,叙不完的别情。
宪标大我两岁,都年逾古稀。昭仁年过花甲,是小弟。回想三十年前,我们刚入中年,那时日子很穷,宪标一表人才,酷爱艺术,通晓绘画、镀镜、画匾等多种工艺,他顺应时代大潮,以艺从商,把人生演绎的风生水起,令我辈羡慕不己。大约是发了点财,遭人嫉妒在沛县甚为烦恼,血气方刚的他便毅然离家去了淮安,在总理的故乡安家落户,立店铺,重创业。从此便无音讯了。
岁月无情,如今再见,我们都老啦,感慨多多。人至晚年,最重要的是身体,看淡了人生,功名利禄都不重要了,宪标兄有个好的身体和好的心态,着实令我羡慕。
宪标兄在淮安拼搏的依旧成功,个中忧自也难免。令我吃惊的是他除了钟情绘画工艺之外,竟也如我,恋上了文学,写诗赋词,以寄情怀。他交友甚广,所交多是文化人,有几个喜爱诗词的文友,和他组成“诗人邦”,每每相聚,饮酒赋诗,挥洒性情,进人生命的至乐境界。久而久之,他把这些年所吟的诗词合集成册,取名《山石闲吟》,拟出书,多是旧体诗,几篇散文,他让我一览,并要我斧正写序,斧正不敢,写点读后感,倒是可以,毕竟和宪标曾有患难之情,推脱不得的。
通读宪标的诗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都很真实真情真切。文章最忌虚假,装腔作势,花拳秀腿,自我标榜,最令人恶。宪标的诗词、楹联抒发的真实心情,一如他的为人,肝胆相照,坦坦荡荡。不论是讴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大领袖的丰功伟绩,还是吟颂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洪秀全等民族英雄,抑或怀念曹雪芹、关汉卿、郑板桥等古代的文学艺术大师,都有可读之处。而他的鞭笞严嵩、和珅这些奸臣的诗,也表明了作者憎爱分明的民族立场和崇尚真善美,痛斥假丑恶的审美观念。这也是一个诗人作家最难得的品质,即要有一颗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的心境和气节。
宪标的诗词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除了一些政治诗外,还有怀旧诗,写景诗,应酬诗等,可谓天下万物无不可人诗也。他尝试用各种诗体写,绝句,律诗,古风,自由曲,并写回文诗,顶针格诗,藏头诗,嵌字诗,宝塔诗,汉俳,楹联等,这对诗艺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书中并收入一些新诗,散文诗,甚或有几篇散文,但都诗意盎然,值得一读。
前面说了,诗贵真情。随举《老伴》二首:
一
老伴念孙去儿家,人走心留放不下。
二
寒衣素食共鬓霜,齐眉相厮伴沧桑。
第一首写老伴去儿子家看望孙子,纵然是短别,仍然放不下自己,千叮万嘱,注意冷暖。其情其义,令人淆然。二首写夫妻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感情。偶有短别,如隔三秋,情也深深,意也切切。诗无深奥语音,平白如话,朴素易懂,这也是这部书的整体语音风格。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正是文学的至高境界。
大约是我喜欢写歌词的缘故,书中有一首自由曲引发了我的关注:“人生珍惜三件宝、薄地丑妻破棉袄、晚年三老贵如金,老本老伴老窝好、花红柳绿有枯时、青春难驻颜易老、儿裕女富不属你、床前难见百日孝……”这种真实真情真切的语言最能引起人的共鸣。我想,设若把它改成歌词,谱成曲,变成歌曲,可能会有很好的流行价值。
当然,宪标不是专业诗人,虽然他的诗富有平民意识,富有真情,朴实无华,但从文学的高度欣赏,有些还有直白之感,个别字句还有可推敲之处,但能写成这样已难能可贵了。须知:宪标不是为文学而文学,为诗而诗,为出书而写书的。他的这些诗词,都是在闲暇之余,有感而吟的。他并不求在诗史留名,而是想给自己的沧桑岁月留点印痕,给自己的人生留个纪念,抛却了功利,诗才会变得纯洁。毕竟人的生命是珍贵的,人到阳间走一遭,穷也好,富也好,官也好,民也好,只要心情好,活的真实就好。
随意写下这些文字,供宪标兄参考。因是诗友,也凑上几句,附庸风雅,以作结尾:
初识正青春,再逢白发人。
红尘多劫难,俗世有温馨。
岁暮读佳句,春来赏美文。
夕阳流彩韵,大地爱纷纷。
2016年元月于古沛
作者简介:吴广川先生,沛县人,诗人,词
作家,歌词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戏剧家协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理事。
可贵潇洒夕照情 (序二)
郝宇铭
俗说,有缘千里来相会。虽说扬州市徐州市无千里之遥,就因有缘,终于走到一起来了。年龄相仿,性格相似,志趣相投,彼此七旬矣,惟恨相见之晚。最令人敬佩的是宪标之为人,充分表现出徐沛大汉所特有的耿直、坦荡、豪爽,总是那么谦虚、诚恳,不吹,不拍;学术上总是那么好学,上进,精益求精,书法、绘画虽不算大家,然在小巷深处,布衣群中算得上佼佼者也。尤其是用电烙铁作画笔,在三合板上、葫芦上的烙画,在民间的艺术中,当可称精妙绝伦。
钟馗的发梢虬曲、须尖毫忽以及钟馗怒目圆睁的传神,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模仿齐白石的《虾戏》,那虾的姿势、神态,屏气凝神,看着看着,那虾仿佛要跳出水面了,那水在哪里?画面澄碧空明,大有“此处无水胜有水”之势。那整张三合板上的烙画《沁园春·雪》,更是淮阴口头禅“绝对”,长城、黄河逶迤远去,气势磅礴,远,中、近处,表现雪景的若隐若现,线条分明,恰到好处。画面上方的毛主席的“北国风光”惊世之词的全文,仿毛体几可乱真。远观,近看,令人无话可说,只有“啧啧啧”!此时,想起了,“烙画”的要求非常严格,不像其他画种,偶尔,错了一笔,铅笔画,可以用橡皮擦去;水彩画,可以水洗水改;油画,可以吹干覆盖。而烙画,一落笔,则无可改动,所谓画龙点晴,点睛时,一笔千钧,偶有失手,无可改动,则全盘皆输,全画皆废。看到这些烙画,想到这一“严格”,只有叫人惊叹不已。宪标不是科班出身,皆业余之作,无师自通啊!
烙画画友还有,燕兄的画技不一定是淮安第一,值得称道的是燕兄的“画品”却是高人一筹的。燕兄之家就是一座烙画展览馆,客厅里、卧室里、工作室、走廊上、楼道口、燕园中,处处有展品。大大小小,材质各异,放桌上的,挂墙上的,悬空中的,各具异彩,琳琅满目。而可贵之处是他的作品从未参加过什么展览、竞赛、非遗画册等等,正如他所喜爱的歌曲《小草》中唱的一样:“没有寂寞,没有烦恼,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就是他性格的生动写照,他性格内向,不事张扬,无需炫耀,画时,自我消遣,看时,自我欣赏,举杯,自我陶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如此心态,如此雅趣,再加上他那凌空斜插的两道剑眉的威武形象,构成了徐沛大汉的朴实、厚道,令人赞成之古沛特色。
宪标还喜欢写诗,避追求格律,不以词害意,潇洒豪放,畅叙情怀,“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幅烙画,一首小诗、诗配画,画配诗,一为托底,一为升华,谁主谁客,相得益彰,很有特色,颇具韵味。亲戚、朋友、儿孙劝说了几年,才半推半就同意印刷《山石闲吟》诗画集,旨在儿孙留念,亲友交流,自我消遣而已,正是我命题之含义:可贵潇洒夕照情。
于此结尾处,赠兄一小诗,不是说他消极、颓废,意在表他豁达、超逸:
楼空席散醉清酒,
无趣追诗任意流。
消遣闲吟如看戏,
孤芳自赏乐无求。
文难尽意,略表吾心,勉以为序。
作者简介:郝宇铭,男,宝应县人,中小学校长、教师,81岁,79岁入党,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淮安市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淮安市文史刊物《淮安历史与文化》编委,淮安市清河区区志办公室编辑,淮安市金秋岁月中老年俱乐部宣传部部长等。
自序 (序三)
我,燕宪标。字岩,号山石。生在苏北农村,乡野草芥。一九六三年高中毕业。农活样样会,城市不陌生。一辈子与仕途无缘,却好与廉吏为友。终生没发过财,却从不嫉富。一生虽粗茶淡饭,却衣食无忧,身强体健,倒也知足。
年轻时,正赶上运动之年,虽有种种抱负,想干出点出息事来。但上帝好像与我有仇,命运之神从来没给过我一个笑脸。我想靠山山要倒,我要靠河河又干,我欲晒被天下雨,我正上路桥刚断。别人走来是坦途,待我过时变天堑……于是乎,命运让我彻底服气了。就什么也不想,任其自然吧。在人生的滚滚东流中,人家是轮船,汽艇,机帆船,我就是个瓜壳吧,总也得随流而下,辗转向前。把握自己,随遇而安了。
我穷过,穷到被人看不起。逃过荒,要过饭。人穷志软,想办点事恨不得给人磕头。
我富过,富到成当地少有的80年代的万元户。终日食客盈门。后来,被世俗所妒,半年接到歹徒的十三封敲诈勒索信。
我性格的最大特点是不服气,不寂寞,好交友,酷爱艺术,好钻研。看到什么好玩的技能都想学。但没花钱拜过师。可以说我想干那样,几乎等于会个差不多了。镀过镜子画过匾,画像、布景没少干。缝纫铺,开饭馆,干过油漆开过店。所以,一辈子没出大力,也没少挣小钱。钱来得易,花也不难。三样用途:养育儿子;交朋友;花在自己的爱好上面,倒是忘记置家业了。这正是老话:百巧万能,一生受穷。
文化大革命中因派性被辞职,后落实政策,由县办企业调至大屯煤电公司。退休后,定居淮安。巧缘结识了三位朋友,年龄相仿,爱好相同。写写画画,喝酒聊天,酒至酣处时,便共吟诗词,極为潇洒快乐。我的阳光房顶花园,便是我们喝茶聊天的聚处。后起名曰“燕园”,常常聚此,其乐无穷。受三位诗友的影响和鼓励,开始学写诗填词,也时见报端。外人给号“诗人邦”,我们倒也乐于接受。
在三位师兄的启发和帮助下,便将平时在小亚葫芦上烙烫的工艺小品画,配以诗句。自觉趣雅,众人倒也欣赏夸赞。于是,兴趣日浓,而一发不可收拾,几近痴迷。也算文化养生吧,给自己的晚年生活平添了几分色彩。
由于不具诗词歌赋的功底,在律与声上颇多生涩之处,本着“词不害意”原则,不合声律的标以“古风”。今将近年拙作整理成章,权当作业,以自励自娱自乐也。
精神鼓励、诗词设计等方面谨向郝宇铭、张宗富、李桂荣等先生致谢。

《山石闲吟》作者:燕宪标
作者简介:
燕宪标,字岩,号山石。一九四三年生于江苏沛县。一九六三年高中毕业,返乡务农。后一直在农村打拼。为生计,曾从事多种行业经营。一生爱交友,爱文学,爱工艺美术。晚年从大屯煤电公司退休,迁居淮安。来淮安定居后,衣食无忧,闲暇有余,曾开了一间“紫云轩工艺美术社”。工作之暇,为打发时间,便一边阅读,一边习作,一边广拓各种美术爱好。其间,尤以烙画为所最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