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柿子的春秋(续)
文 |毋东汉

提起柿子,那是回味无穷的,我写了《柿子的春秋》,有必要再“续”一下,因为言犹未尽。
我是1943年生人,解放时七岁,家里开小饭铺,卖的是臊子面和油旋饼,我饱食终日,却在野外寻觅可以食用的尤物。一是嘴馋,二是好奇。
春暖花开时,去柿树下拾柿花儿,用一株麦子(摘了叶)穿起来当项链。柿花可以吃,很涩,毕竟带点甜。晒干了吃,不涩,甜味却寡淡了。直到上了学,拾柿花的兴趣有增未减。一起拾柿花的还有孙谋犊。
柿子结果很繁,却频繁地落果。我和小朋友们捡拾落果,乐此不疲。柿子从钮扣大长到乒乓球大,只要是柿子,都在捡拾之列。我和小朋友们研究交流柿子脱涩方法。如:
在地上挖个小坑,再掏个斜洞,把又小又绿又涩的柿子放进去。过几天,掏出来,颜色变成黑红色,可以吃了。味道不涩也不甜,一边吃一边想象柿子的味道,很有满足感。

把比乒乓球还大的青柿子塞进稻田污泥里,旁边做了标记,或记住参照物,确定了方位。过几天,掏出来洗净,就可以吃,不涩,很甜。我想,稻地里的水施过粪肥,被太阳晒热,这就把柿子“温”熟了。
正规“温”柿子的方法是放到锅里用温水泡,火候很不好掌握。况且,柿子太少,烧一锅水也划不来。有人没掌握好火候,把柿子“煮死”了,颜色发青,味道不正,样子像鬼捏了。拿到城里哄人,说是消了毒,可抗癌,卖得还特快。这叫缺乏柿德。
柿子另一个脱涩的方法叫作“烘”,我没见过,也想象不来,可能跟火有关。“烘”出来的柿子是软的,叫空柿,捏着像吹了气的球,咬一口,柿汁嘴角流,甜得要命。柿汁若流到白衬衫上,洗不净的。
少量的柿子,可以塞到储存小麦的瓮或柜里,过几天拿出就成了空柿。掏柿子时手要轻,指头捅破了柿子,粘许多麦粒,污染了柿子也脏了麦。

柿子的营养很丰富,富含类胡萝卜素、黄酮类、脂肪酸、酚类和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对人有润肺生津、缓解便秘作用,亦可解酒。虚寒体弱的人不宜食用。柿子与白萝卜、海带相克。经验是,生涩柿子容易导致便秘。饥渴时不管专家说的这些,只知道柿子很甜,压饥解渴,铁杆庄稼。
柿子,不摘它,在树上也能自然熟,叫树上空。村上空得过早的是由于蒂盖处生了蛀虫,人们叫空蛋。山乡人们约定俗成,折空蛋是不算偷柿子的。首先是山乡人厚道,再则是折走过早因虫致红的空蛋,带走了虫子,保护了更多绿柿子。但也有个别经济头脑发达的人,诬陷折空蛋的撞落了绿柿子,罚款五毛,也是个增收的诀窍。
再后来,进城打工比摘柿子划算,满山的柿子像举办无限延期灯展。喜鹊和麻野雀们在柿子树上乱啄乱啗,飞跃舞蹈,一幅哭笑不得的风景线。

回想当年在土洞埋柿子,在粪肥恶臭的稻地污水中温柿子,大家咋还活得好好的?现在,怪病多,年轻轻的人说歿就殁了?据说是农药残留、转基因、增大剂、增甜剂、染色剂等等特色科技惹的祸!导致白发人送黑发人悲剧。
那么,朋友,我悄悄告诉你,百岁老柿子树与特色科技无缘,只保持本色和初心,除了甜还是甜,食用放心!它不需要任何添加剂!
请到我们山里来,免费看灯展,品尝绿色果品。柿子啊,也许,恐怕只有它,不用增大、增甜、染红,不用农药,尚未转基因。可怜的欣慰!

2022-11-10-于樵仙居。
图片:李建印 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