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圣者
作者:杨一 主播:幸福一生
曾经以为,凡朝圣者,一定是集结出行。队伍浩荡,气氛肃然,神色凝重,步履蹒跚,如西藏布达拉宫前五体投地的信徒们。不会是悠哉悠哉以一个游客的姿态,形单影只混迹于那些耽溺于尘世风花雪月的人群之中的,其实不然,比如《一个人的朝圣》中的主人公。
周日下午,日暖风清,天高云淡,海滩上醉人的海景挽留下些许闲人流连忘返,包括我们。
我坐在栈道的木廊上,拍了照片分享给远在科隆的女儿,操作中,眼睛的余光看见几米之外的老陈与一个显然是同胞的中年女人交谈甚欢。我好奇地走过去跟她寒暄:你好,是同胞吧?她立即笑着回应我:你好,是!

老陈抢先为我她介绍她:台湾同胞,目前移民加拿大三十多年,我看着笑容满面的她,顿生他乡遇旧之感。她身背一个黑色双肩旅行包,戴着刚好匹配日光海滩的太阳镜,有别于深秋初寒时节大众的着装,穿一件桃红色短袖体恤,身材细瘦但不孱弱,皮肤黢黑却还细腻。确实,较之周围满眼的金发碧眼,她的亚洲脸孔真算得上“旧知”了。她的热情当然也来自对相同肤色和样貌的识别。我一改往日的拘谨和慢热,竟跟她交谈得颇热烈。她告诉我 :她是徒步从法国一路来到波尔图的,夜宿5 块钱一晚的廉价旅店。我大为惊讶并佩服,一个女人用双脚独自丈量国境线,从法国跨西班牙经三国至此,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啊!我小心请教她的年龄,她说:六十,我一九六二年的。

我忍不住有一些失态地再次表示惊讶,这惊讶当然不止由于她年龄与外貌的反差,更是因为这个年龄和“独自徒步”几个字的违和。 她接下来又说:
这是一次朝圣!
朝圣?这就远不仅仅只是身体独自的机械运动而有精神的加盟,甚至是灵魂的共舞。我在佩服之外生出敬意来,事实上,还有羡慕。
所谓朝圣,我明白是用徒步的方式去朝拜信仰中的某个圣地的一种行为,之所以弃车马选择步行,我理解是要在其中表达敬畏和虔诚,表达无保留地皈依和顺服。
我看向她的眼睛就有了探寻的意味,我对她有了更多好奇:她的起步和过程,她的经历和现状。其实不对,我想,我真正好奇的,是她在过程中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体验。

英国女作家蕾秋 乔伊娜的处女作《一个人的朝圣》,描述65岁的退休工人哈罗得为了拯救患绝症的前同事,仅仅因为咖啡店一个服务员随口一句提议,就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匆忙地开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艰苦卓绝的一个人的朝圣之旅。足迹踏遍大半个英国,扭转朋友病势的诉求之强烈和诚恳胜过了过程中历经的种种苦累。最后终于如愿抵达生命垂危者身边,而朝圣最后救赎了的,是朝圣者哈罗得自己。
我在阅读中印象深刻的一段描写,是哈罗得双脚已经伤痕累累血肉模糊,鞋已经破烂不堪形同虚设,两腿像棍子一样麻木,但是不断滋生的放弃和妥协的念头没能打败挽留老友的信念。他只是坚持机械重复着一个动作,就是左脚放到右脚前面然后再相反。

历时87天,行程627英里。
长时,长距的跋涉。他穿过了木讷,固执,胆小,穿过愤怒,自责,绝望,穿过六十五年的孤独,失望,痛苦和悲伤,重游了一生的欢乐,爱情,友情,温暖。他终于走出纠缠在生命里的阴霾,摆脱命运的桎梏,走到豁然开朗,走进自己内心的理想和希望。他完成旅程,获得治愈。
这本书获得当年畅销世界的佳绩,从中似乎可以窥见一些什么。
显而易见, 人可以通过朝圣获得幸福,如果你要,如果你信。这幸福在朝圣中将渐行渐近。用体肤之苦筋骨之劳,兑换精神的超脱。
我也笃信,所以羡慕她--一个混迹于路人中毫无悲戚之色的朝圣者。我猜,身边这些被风光旖旎的海景挽留的人们,那些有信仰有敬畏的人,她的同道中人或许不止一个,而仍然挣扎在迷茫和痛苦中的,更是数之不尽。
跟她告别后,我目送她细瘦的背影慢慢消失在夕阳绚烂的远处,竟有些怅然。

主播简介:幸福一生:弘扬正能量,爱好朗诵,唱歌,摄影,旅游,愿用声音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