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
在那急切追逐新知的年代,《青年文摘》曾是我的心爱;自然,我从中也获取了不少,不过现在都不留什么了。只是有一篇文章,题目忘了,但是其中的一个细节还模糊记得……
在西方,一位学生问他的先生:老师,你和别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曰:别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记得当时我乍一读,觉得这师生的对话真逗;可再一想,我便惊讶,惊讶在那古代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智者!据我当时的臆想,那些西人,看得见的,都满脸鬃毛,那看不见的身上,应该更是葱茏葳蕤吧?就这样刚直立起来,还未完全脱离猿猴的人,竟然能说出如此深刻的、充满人生哲理的话,实在太不可思议了。也就从那起,我才对太阳落下的那边的鬃毛,开始萌生出敬畏之情。
可以说,正是从那时起,我才对作为人的本体有了自觉,得闲时不时的去思考人生,去评判自身的存在。
下面的这首自由诗,也仍然是这思考的蘖生……


自由诗
尘寰遐思
连振华
仰望头顶的深邃青冥,
或是莹莹的蓝晶,
或是素绢儿连片,
或是游移的斑斓。
除了偶尔的电闪雷鸣,
都是肃穆辽旷幽远,
以及永永的沉默是金。


眺望泱莽的脚下大地,
高山云连雾绕岚缠,
涧谷流泉轻声漫吟,
平川舒缓悠闲恬净。
除了岩火天崩的祸害,
都是厚重踏实沉稳,
以及无言的负载肩承。
走在悠长悠长的四季,
春,迷芳菲烂漫,
夏,醉角力比拼,
秋,品满足遗憾。
一直到冬季来临,
广袤的盈目荒凉,
蹉跎才有了觉醒:
方始研读圣洁的禅经,
开始检点内自然的心。


几十度春秋逆旅尘间,
不能不明人生的本真。
什么就应该舍弃,
什么当浅尝辄止,
什么才值得追寻。
必须将这些想清辨明,
才不会花丛不识怜香,
却对悬崖草送眼垂涎。
其实呀,所谓生命,
无非是自然的派生。
只要以地为榜,
谦卑地负重坚忍;
只要以天为范,
默默地筛光洒霖。
就不会迎来夕阳西下,
去长吟只是近黄昏……

2022.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