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算是山里人,也算是山里人。说不是,因为我的祖籍不在大山里。说是,因为我从小就在大山里成长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都在大山深处那个叫机四的地方。机四,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佛堂沟,那里曾经是个工厂。始建于1970年。全称“国营河北第四机械厂”,简称“机四”。
厂子周围山水环绕,倒也充满了些许灵气与神秘。记忆里,每到夏天的周末,我就和小伙伴们去河滩里捞鱼,捞虾,掀螃蟹。心情不好时,也会坐在河滩的石头上,看着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小虾发呆,心里想要是能变成一条小鱼就好了。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每到山上的柿子、栗子、核桃成熟的季节,我就会和小伙伴们去捡拾村民摘剩下的果子。
闲暇时也曾听附近村里的老人讲过去八路军在我们这一带打鬼子的故事。每当我站在山上,举目眺望时,想着脚踩的地方,曾是八路军和小鬼子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心里就会不由自主升腾起一种自豪与崇敬感。那时候的机四,在我的心里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是一首美丽的田园诗。
说来也怪,那时候总想逃离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我朝思暮想的地方。风风雨雨,漂泊他乡,一路走来,经历了磨难,历尽了沧桑。每当想起儿时在机四度过的美好时光内心便充满了期盼与渴望。 终于我又回到了这个令我魂牵梦萦终生难忘的地方。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俗话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此时此刻我的心又何尝不是呢?
长满了荒草的厂门口再也看不到原来的模样。唯有那栋破败不堪的家属楼,在经过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后,依然倔强的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迎接漂泊在外的游子归来,又仿佛是在为远行的游子们苦苦守候着那曾经的家好让孩子们回来时能找到回家的路。
走进一处小院,院里长满了荒草,显得无比萧条。破旧的早已褪尽颜色的窗棂,屋子里散发着一股发霉的霉味道。让人感到压抑和沉闷。院里叫不上名的小树调皮的把枝叶伸到我面前。这一抹新绿给小院儿增添了一丝生机和活力。 顺着小路前行,就是机四的厂房门口了,那时候职工们上下班都要从这里经过,里边是一排排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厂房。父辈人就是在这里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机四还有职工宿舍,职工食堂、家属楼、广场、洗澡堂、职工子弟学校。那时候的机四是好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厂子虽然不大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工人们听着军号声上下班。我们听着军号声,上学放学。人们过着平凡朴实与世无争的生活。那时候的机四极尽繁华,极尽辉煌。
可如今有谁曾知道,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山沟里,曾经有个世外桃源般的工厂叫机四?
惊奇的看到了我家的小菜园。地里依然种着菜。只可惜不知道现在的主人是谁了。多年前父母为了开垦这片荒滩,起早贪黑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那时一年四季总有吃不完的菜。每次摘了新鲜的蔬菜还会分给左邻右舍,让大家一起品尝。 不多远就是我们的学校了。校门口的大门和教室的门窗早已经没有了。人去楼空,荒草疯长着,像极了我们当年的任性。站在空旷的长满荒草的校园里,看着这既熟悉又陌生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不禁潸然泪下。耳畔仿佛又传来朗朗的读书声,面前又浮现出同学们在校园里跑步,做课间操的情景。放学的铃声一响,同学们手忙脚乱背起书包争先恐后冲下楼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生动形象讲课的情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点点滴滴的一幕幕顿时涌上心头,仿佛就在昨天。校园里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那时的我们正值多愁善感的年纪。每当有心事时,几个同学相视一笑便心领神会,于是把书包往课桌里一放。就跑到教学楼的后山上去互诉衷肠。当然被老师逮住我们就会罚站,不过那时候叛逆期的我们好像啥也不怕,以为我行我素就是女中豪杰,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啊! 往事如烟,机四也许会被时间所侵蚀,但机四人顽强拼搏,勤劳奉献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将永远存续和发扬。
无论时代的车轮怎样转动机四人所付出的贡献依然会被后人铭记。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多远,放不下的始终是对机四的那份牵绊。 作者简介:张海霞,民建会员、邢台市曲协副主席、河北省曲协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作协会员,民建爱心艺术团团长。京东大鼓其字辈传承人。
2001年曾主编《小作家文集》一书。散文《姥爷》 《想起俊姐》 《婆婆》 《品品一品,那酒》 《重读父亲》等作品曾在河北省《散文风》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