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程更新

作家,以画梅见长的画家,这是年逾花甲的冯复加现在的身份。他是在全国宣传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的。作为中宣部的一名正局级干部,刚退下来时就像个香饽饽。您想,长期主政全国宣传干部培训中心工作,全国省、市宣传部门有数不清的领导都声称是他的学生,从四面八方发来的邀请还会少吗?光说在北京,请出任负责人的社会团体,请任指导专家的企业,请当顾问的教育机构,请担任审读的出版社,比比皆是。冯兄都一一谢绝了,只因为那一份为画的情结。
冯复加从小就对画有特殊的兴趣,常以赏画、读画为乐,甚至梦想当画家。但出生在湖北麻城农村的他,童年时代跟艺术实在扯不上关系。别说拜师学艺,就是看画赏画的机会都少之又少。
上初中时,他的美术老师是一位退伍军人,见多识广。老师讲起素描、速写等绘画的基础知识,冯复加常常听得入神。这个时候,他才算对绘画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暗暗地下定了要当画家的决心。
19岁当兵入伍,冯复加的美术爱好有了用武之地,在连队经常画画墙报、黑板报的插图。有一次在连队墙上画大幅宣传画,他第一次用上了油画颜料。不久,冯复加被调到团部机关电影组当放映员。部队宣传教育抓得紧,每一次放电影前都要先播放一些幻灯片,表扬好人好事,宣传时事政策。在创作幻灯片的过程中,冯复加的绘画水平有了不小的提高。当年,《解放军报》上经常有一些插图,许多都是画家董辰生画的。他画的战士生动极了,对人物的动态把握得特别好。一有空,冯复加就照着这些插图练习。
冯复加后来当上了文化干事,负责抓部队的文艺创作。他写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经常在军内外报刊发表、获奖。然而,对绘画的热爱却有增无减,从部队下面调入铁道兵政治部文化部以后,更多的是从事写作,绘画成了“业余爱好”。1986年调到中宣部工作以后,与绘画更是渐行渐远。但在他心中,美术依然是自己心驰神往的殿堂。那些年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画画,但只要有机会便会去美术馆、博物馆观看书画展览。
2006年退休后,冯复加终于有了支配自己时间的个人空间。作为一名作家,当然少不了要写作,但他还是更钟情于绘画,当画家可是他的夙愿呀!
因为长时间在中央宣传部门工作与美术界联系较多,结识了不少书画名家。冯复加边创作,边拜师求教。年轻时打下的基础,丰富的经验与阅历,广博的文学艺术知识充分的创作习画时间,再加之名家指点,使得冯复加的绘画功力越夯越实,技巧日臻完善。
冯复加最爱梅花,虽不及林逋的“梅妻鹤子”,但也是赏梅、品梅百看不厌,尤以画梅为乐。他说:“画画和写文章一样,画的是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人格的诠释我喜欢梅花的傲骨,任尔风刀霜剑逼,我自欣然向天歌:我喜欢梅花融原则性与灵活性于一身,风霜历尽真情在,半是柔和半是刚;我还喜欢梅花的质朴无华,挺拔精神在。无语自芬芳。”
梅花种类繁多,有冬梅,春梅;或高大,或娇小;或单瓣,或重瓣;有的鲜红如烈焰,有的洁白若瑞雪,有的碧绿似美玉……梅花的这些特性为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画梅成了古今画家乐此不疲地喜爱。冯复加认为。古人画梅多强调孤傲不凡,以寒、清、瘦为美,为了表现新时代精神,我们现在画梅不能一味地仿效古人。他很喜欢王成喜的那幅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报春图》从内容和画风上都突破了传统的窠臼,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多年的陇上躬耕,冯复加收获丰厚。在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既粗犷豪放又婉约清丽,既坚毅挺拔又飘逸俊美的画风。他创作的梅花和其他题材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党建》等报刊发表。作品曾参加中直机关美术展览、北京市美术展览和四川省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

冯复加,湖北省麻城市人,中央宣传部退休老同志,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槛外人 2022-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