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知青岁月第九章办理 “困调”回城
——纪念下乡五十五周年


第九章 办理“困掉” 回城
文/老革
1971年刚过完五一节,我便接到二姐的来信,让我火速回长春,信中并未说明原因。
我回家的日期是1971年5月5日。
当天下午到家后,只见母亲一人在家。分别几日,她老人家的鬓角也长出不少白发,显得又苍老许多,看到母亲,我内心不觉一阵阵酸楚。
当母亲看到我时非常高兴!满脸微笑地告诉我:“家里正在给你办理‘困调’手续,我已经和长建一公司劳资科领导说了,他们负责给开证明,证明咱家没有劳动力的情况(我父亲生前是长春市第一建筑公司的职工)。这下好了,你可以把户口办回长春了。”
听母亲这么一说,我不禁心中暗暗苦笑,困调回城谈何容易。
在这之前,二姐曾来信和我讲过,母亲想让我接父亲的班回城工作,但在办理接班手续的过程中,按国家文件规定,因我父亲去世的早,所以我不符合接班条件。
这次母亲听说家里生活困难没有劳动力的,可以把在农村的知青子女办理“困调”回城,所以就让二姐去信让我火速回长。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便来到位于安达街的长春市第一建筑公司劳动工资科。
劳资科的劳保办公室在一楼北侧的一个房间。我敲门后走进去,只见一位男性老同志坐在办公桌的后面。
我报上名字后,就见他满脸微笑地对我说:“正准备把你的材料发给你所在的公社,这下好了,既然你回来那你自己去办吧!我们单位暂时抽不出人来。”他边说边从抽屉里拿出个信封给我看,只见信封上写有梨树县梨树公社的字样,就差贴邮票了。我打开信封一看,里面是一份证明材料,上面写明我家的具体困难,家中没有劳动力,希望公社给予协调办理困调回城等事项。
经询问,得知这位老同志姓周,叫周振林,是在劳资科主管劳动保险工作的。我拿着公司劳资科开具的证明,按照周师傅一番嘱咐,我了解了如何办里困调回城的相关手续。
第二天早饭后,我和母亲告别。乘火车返回集体户后,便马不停蹄的办理各种证明。
首先去生产队找队长开证明,然后去夏家堡大队、梨树公社。
当这些证明拿到手后,只剩下梨树县“上山下乡办公室”(知青办)的证明还没有开,当时我真的有些发愁,我深知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不善于与人打交道,见生人面不但害羞,而且还不好意思张口说话。我长这么大,还没遇见过这样的事情。此时,心里不免产生一种为难情绪。
这天的晚饭后,我来到社员王金祥家里,他刚刚吃过晚饭。在这之前我俩聊天时,当他得知我家的境况,对我非常同情。我和他家有类似相同的地方,因他是“梦生”,他还没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一手把他抚养长大。
他问我办理困调回城一事办得咋样了?我就把整个过程和王大哥讲述一遍。当他听说还差梨树县“上山下乡办公室”一个公章时,竟然哈哈大笑起来,当时,我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随即,他和我说,他的一个表兄弟姓高,就在那里工作,而且就掌握公章大权,你去后把你的材料交给他看,如他不给你出证明,你就和他提夏家堡5队的王金祥。听完王大哥一番话,我高兴的眼泪差一点流出来。
第二天,在集体户吃过早饭后,我便急匆匆的来到梨树县“上山下乡办公室”。
敲门进屋后,就见有一位工作人员坐在办公椅子上在看报纸。我把此次来意向这位工作人员讲述一遍后,又问他贵姓,当得知他姓高时我心里就有底了。
随即我递上一支建设牌香烟,同时又把我的材料递给他看,当他看过后直摇头,并对我说:“我们梨树县‘上山下乡办公室’,从来没遇见过办困调的事情。”
此时,我便壮着胆子,硬着头皮对他说:“高师傅,我是夏家堡子5队的长春知青,是和社员王金祥在一个生产队。”话音刚落,就见他瞅瞅我笑着说:“那好,我给你开证明,试试看吧!要是不管用我也没办法,在这之前我这里可从来没有开过此类证明”。
当我从高师傅手里接过开具的证明时,心里又高兴又激动,我连忙鞠躬谢过后,便急匆匆地返回集体户。
当天晚上我又来到王金祥家里,我把去梨树县“上山下乡办公室”开证明的事情和王大哥讲述一遍。王大哥听后笑着对我说,在他的亲属关系中,他和表弟关系最好,假如他真的不给你开证明,明天我找他绝对好使。
那天晚上我和王大哥聊得很晚才回集体户。
第二天早饭后,我又坐火车返回长春。
坐上3路摩电有轨电车在西朝阳路站下车,我用一角钱买了两根冰糕(奶油雪糕),嘴里吃着冰糕,呼吸着家乡的空气,想想自己就要成为长春人了,心里那个爽劲儿就甭提了。
自从下乡后,我便养成一个习惯,每次回家时,我都会在西朝阳路摩电车站下车。
下车后必定会买上两根冰糕,边吃冰糕边深深地吸一口空气,然后马上又吐出来,觉得这样才能释放和缓解自己心中压力。
到家后,我把这次回集体户办理手续的整个过程又对母亲讲述一遍。
母亲听后十分高兴地说:我命里有贵人相助,此次办理困调老天爷也会保佑,相信我儿一定会办成的。
第二天,在我临出门前,母亲非要给我算一卦,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二次看见母亲算卦。
记得母亲第一次算卦,那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去建设街副食品商店买菜,一不小心钱包竟然被小偷给偷去了。
那是母亲用黑趟绒布亲手缝制特别精致的一个钱包。当时,母亲既心疼又着急。回家后把房门关好,拿出个生鸡蛋在我家平时用的玻璃镜子上用手一转,并且口中还念念有词,只见生鸡蛋在镜子表面打几个转后竟然立起来了。
记得,当时母亲还对我说,只有熟鸡蛋才会立起来,这只生鸡蛋能立起来,说明钱包是找不到了。
而这次母亲给我算卦竟找来四根筷子,母亲和我分别用左右手各拿一支,然后四根筷子头相対在一起。这时,母亲嘴里还念念有词。
母亲把筷子称作“筷神”。当时,母亲念的啥口诀我不曾记得。当我和母亲分别握在手里的筷子同时缓缓地往外挣的时候,就见母亲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口诀。
最后,我和母亲手里的四根筷子完全挣脱了。此时,母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高兴地对我说:“儿呀!‘筷神’说了,在你的后面有贵人相助,困调一定会办成的。”我随即问母亲:“真的能办成吗?”母亲肯定地点了点头。
事后我对母亲算的卦还是半信半疑。
我和母亲打过招呼后,首先去居民组组长赵婶家。我把在农村开具的证明递给她看,赵婶对我说,那些证明不用看,你家的具体情况我都清楚,说着就给我写证明并盖上了印章。
之后,我便去八委居委会李主任家开证明,接着又去朝阳区清和公社开证明。
第二天的上午,又去我的母校长春市第十七中学开证明。
说心里话,开具这些证明时我都是硬着头皮,壮着胆子去的,但确实都很顺利。当时我特别高兴,心里一直在想,母亲给我算的卦还真挺准,看来困调回城是大有希望了。
下午,我拿着这些开具的证明来到长建一公司劳资科周师傅的办公室。
当我把这些材料递给他看时,他笑着对我说,你办理困调的事情已经转交给后勤科的隋军隋师傅,你可以直接去找他。
在三楼的办公室我找到了隋师傅。
只见隋师傅个头很高,面部有些消瘦,但态度非常和蔼,每当说话的时候总是乐呵呵的,给人感觉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人。
当我把自己办理困调一事和他讲述一遍后,隋师傅又仔细看了看那些困调证明材料,然后对我说:“你的证明材料都很齐全,你把这些材料送到朝阳区上山下乡办公室吧!”隋师傅又对我叮嘱一番后,我便带着这些证明材料,随即来到朝阳区“上山下乡办公室”的三楼。
当年朝阳区“上山下乡办公室”的办公楼在西安大路与清河街交汇处,现在是长春市地税局发票管理所所在地。
我敲门进屋后,只见一位戴着眼镜的女同志坐在办公桌的后面,经询问得知她姓杨,是朝阳区“上山下乡办公室”的主管。
我把所带来的困调证明材料递给她,当她看完我的材料后对我说:“你的材料我不能收,长春市关于知青困调回城一事暂时冻结,上山下乡办公室的领导正在开会,具体何时解冻现在还不好说。”
闻听此言,我就是一愣!好似一盆凉水从头浇到脚下,瞬间心里就凉半截,我愣愣的站在那里,半天没缓过神来。
回到家后,我苦笑着对母亲说:“您算的卦不是说有贵人相助吗?现在长春市办理困调都已经停办了,看来是没希望了!”
母亲看着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不断鼓励我,你相信妈的话,“筷神”肯会保佑你的。
此时,我心烦意乱,母亲和我说地话,根本没有听进去。
次日一早,我又来到隋师傅的办公室。
恰巧,那天是星期六,机关工作人员都在忙着打扫卫生。隋师傅身穿一件蓝色大褂正在擦窗户。当他看到我后,便放下手里的活。我把去朝阳区上山下乡办公室的经过说给他听时,不曾想他听后竟然哈哈地笑起来。
随后,便对我说:“朝阳区的好办,你把材料交给我吧!咱们公司有个叫许子仁的是二工区的木工,他被借调到朝阳区‘上山下乡办公室’帮忙,我把你的材料交给他,他一定会给你办的,下星期你就来我这里听信儿。”听隋师傅讲完,我显得很兴奋,嘴里还不断地说:“隋师傅谢谢您了!谢谢了!”
回到家里,我把隋师傅如何对我说的话又和母亲叙述一遍。母亲听后,笑着对我说:“你妈我算的卦还是挺准的,你就在家听信吧!贵人一定会帮忙的!”听完母亲一席话,我觉得困调回城似乎有大希望!
星期三的一早,我三步并作两步来到隋师傅的办公室。就见隋师傅笑着对我说:“我把你的材料交给许子仁了,他答应给交上去,你就在家里等着听信儿吧!”我说:“我想返回集体户可以吗?”可他信心十足地对我说:“你就在家里听信儿,你困调回城的事情一定会办成的。”听隋师傅说的这么坚决,我的心里似乎有了底。
回到家里,我把隋师傅说的话,又和母亲复述一遍。对此,母亲也同意让我在家等待消息。
就这样,隔三差五我就去隋师傅的办公室打扰他,但每次去都无功而返,每次去隋师傅总是乐呵呵地说让我在家里等待。无奈只好听从隋师傅的话吧!
我在家里每天无所事事。吃过早饭,就陪于大娘和曹婶等人玩儿扑克。论性格,从小我是喜欢说话的人,但自从下乡后,我就彻底变成另外一个人,变得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沟通。
其实,我从小就和邻居大叔大婶们之间的关系相处的都很好,我十分尊重这些老年人,每次见到他们,我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逢年过节,我还会去给他们拜年。因此,这些邻居大叔大婶们都很喜欢我,对于我办理困调回城一事都很关切,经常打听我办困调一事进展如何?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张文革、(笔名老革)。吉林省长春市人、老三届、老知青。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偶有作品见诸报刊杂志。学习写作的宗旨: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