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河与港口路
申卫华
大运河,在咱淮安共有两条,一条是城中里运河;一条是城南的大运河。因为里运河古老而文明,所以应该称为古运河。而城南的大运河,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在老淮阴城的城南,为重新开挖的河流,因此也可叫她新运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连接这两条河流的主路,当属淮海路和人民路(还有北京路)。而人民路延伸至解放路交会后,便由港口路代替,直刺到大运河畔。港口路因运河而得名,因港口而发展,在运河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也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港口路,原是老清浦区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全长也不过七八百米。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由于港口建设的需要,原始的乡间土路,经过拓宽和改造,变成了连接两条运河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而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虽然部分路段撒上了石子,但一遇到那雨雪不断的鬼天气,这进出沿路村庄里的菜农们,总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在这一条泥泞之中走向市区。而市区的人们,如要到港办事,也是极不情愿的迈着沉重的步伐,拖着越来越重的雨鞋,跋涉在这不长的港口路上。
至于港口路于运河,同水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主要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由于原来的淮阴地区轮船运输公司,和水上客运站的整体搬迁(如今的大闸口里运河风光带),这兔子不拉屎的港口路,方才稍微有了点人气,也渐渐向着市区的主路,即解放西路靠拢。而轮船公司(后机构改革成省运河公司)的三层办公大楼,和接下来盖成的港口路大礼堂,则成了当年清浦区的标志性建筑,以及市区西南片较大的文化活动场所。
不过,这港口路的南边,虽有省运河公司的驻扎,但其路面的坑洼不平,还是多年的老样,不仅旧貌未变,而且令人生厌。记得一九八零年初春,笔者从部队退伍后到省运河公司报到上班,正遇细雨霏霏,刚走过城南体育场,就看到那至北向南,一眼到头的泥泞大道。那年那月那日,为心疼早晨擦得雪亮的皮鞋,只得脱下鞋袜,将皮鞋扛在自己的肩头,光着脚板走完了港口路的路程。
据闻,当年的省运河公司,为便于职工们上下班的出行,也为修新港口路做过努力。但由于申请到省里拨付的资金尚有缺口,只得求助于辖区市、区的有关部门。可有关部门确认为,使用这条路因为仅有一家水运单位,加之区财政也拿不出钱来,就是有钱也只能用于更需要的路段,所以港口路多年以来一直是舅舅不疼,姨娘不爱。
但你如果在路旁砌房子、盖楼,就得经过辖区主管部门这关。当年,隶属于省运河公司的公安局,要盖一座办公大楼,原规划是坐北朝南,结果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硬是盖成了面东背西。也许是当年为了港口路的繁荣,而做出的决定。可一遇刮风下雨,那疾风暴雨穿堂而过的情景,让广大干警们,受够了港口路带来的尴尬。
既然是路,必须通车。而港口路又是当年水上客运的必经之路。但自市公交公司的七路公交,驶上了此条偏僻的道路后,乘车者确寥寥无几。为何?一是发车时间,是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一班,让坐车者不敢等候;二是港口路上下颠簸的糟心路况,让乘车者不敢恭维。
笔者曾经亲眼目睹,一位市织毯厂的下班女工,在骑自行车经过港口路时,因避让左右颠簸的大货车,而不幸车歪摔倒。结果大货车的后轮,愣是从其头上压过,那脑浆喷的老远。正是当年那港口路车祸的惨景,至今都让曾经见过的人无法忘怀。
这就是笔者当年记忆中的港口路,并伴随走过十多个春夏秋冬的港口路。不过现如今,与港口路相交的延安路是腾云驾雾,不仅宽阔的路面今非昔比,其高架的雄姿,已链接起城市的东南西北,港口路则旧貌依然。城市要扩张,运河要发展,至于同运河相依为伴的港口路,早该融入到京杭大运河的宏伟蓝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