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化建设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不断焕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要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四)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发展,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
。。。
(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5000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









制图:人民快讯杜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