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感悟》(四十六)
241.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标准,现在是标准,那就是把整个人类看做是一个人——这在散文中是不可想象的。散文中叙述的生活经验,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不可能是整个人类,而在现代诗的创作中,却可以轻易地达到这样的言说。麦豆说”通过现代诗是这面镜子,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我”,这个自我是诗人自己,也可以说是一种在运动中的人类的灵魂,它是对人的生命一种形而上层次的呈现。
242.中国的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之间,几乎是跨越性的,没有经过中间层次的”近代诗歌”,就体诗词虽然在唐朝、宋朝已经过了高峰期,但是在后面的年代,一直还是诗歌创作的主导。所以中国诗歌的落后和这个阶段的跨越性有关系,现在是来的太突然,好多读者都来不及适应。古体诗词的文学形式和人们的对生活的要求是一致的,当然是呆板的,固定化的,填鸭式的,尽管如此,旧诗词也有很美的,很有意境的东西,值得写现代诗的诗人去参照,但古诗中压抑人性的东西应该毫不可气的摒弃,古诗词的韵律,韵律等,已经不适合现代人的灵魂生活需要,现代诗人应该抱着批判的继承的态度来对待古诗词。
243,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感知也是受遮蔽的。詩来自于艺术的真实这样的话很容易,从表面上理解,真正探究它的深处却很难。麦豆讲”艺术真实高于活真实。”讲得很到位。但是,我们大多数人仍然习惯于相信眼前看得到的东西,岂不知眼前看的得到的东西,正是遮蔽灵魂的东西。
244,科学虽然不是万能的,却是现代诗生存的基础。从表面上看现代诗是由语言形成的,但是它的存在却是有灵魂的触脚,它利用了语言这种形式,却又高于语言。诗歌中的语言不是生活语言。也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一种。文学形式从深层来讲,切实人们生活的存在,生活的尴尬和困惑。生活的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人,在人性的发展过程当中巳经发生变异,人已经不是一个美好的化身,人性当中往往又丑了,好多最肮脏的东西,比如暴力、战争、封建、独裁……都是由人发明的。
245.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做比较,诗歌语言呈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存在,它是一种精神的乌托邦。现代诗凸现一种生存的困境,因为这个原因,那些伟大的诗人常常去触动人类精神痛苦的那一方面,人在生活中、在生命的历程当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有许多是肉眼看得见的,有更多是肉眼看不见的。人们说,诗人是忧郁的化身,仅仅讲对了一半,至少诗人他的眼光往往是面对人和人性的软弱,是人性走下坡路的。现状被诗人呈现出来。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对人性的批判中完成人性的健康结构。
《诗歌感悟》(四十七)
251必须去肯定诗歌写作中的所谓”通感”,仅仅是一种修辞,与诗人的内心关系不大。中国的朦胧诗刚刚出现的时候,那个时候通感刚刚出现”通感”,还是很新鲜的,人们大大惊呼,原来诗歌的语言还可以写得这样的灵动!后来,通感也被有灵性的小说家借用了(比如莫言),简直成了”葵花宝典”,但它确定员一种修辞,对它的作用不可过于夸大。
252.及物的诗歌创作是需要读者的参与的,它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来进行”指导”自己的创作,诗歌成了可控的、失去自由的创作,它是在一定序列上有安排的一种创作(诗坛的大多数就是这样写的)。相反,及物的创作是一种思维,而不是靠人们常说”思想”。让”人之思”进入诗歌创作,是现代诗创作的基础,是自由的方向,因而是幸福的。
253.诗歌是一种拯救心灵的艺术,它常常把诗人逼入一无所有的状态,从理论上讲,只有一个人一无所有了,才彻底自由了。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有了,有了名誉,有了地位,有了阴谋诡计……他就不需要去写作诗歌了,他在俗世生活得如鱼得水,他就成了一个彻底的物质人,不再是一个有精神需求的人,当然没有这种”上下求索”的愿望了。
254.诗歌的文本是可以生长的,它可以实现”不可能”,它的阅读效果往往大于诗人本身。 诗歌在生长,强烈的反映到”语言的成长”。诗人们也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的诗歌语言在诗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也在不断的在生长。它的成长是通过一种秘密渠道。这样的审美效果,即使诗人读到自己写过的诗,也会感到出于预料之外。
255.真正的好诗是多意的,这可能也是朦胧诗是一个来源,产生现代诗愿望可能是单一的,但是写出来的阅读效果却是多义的,这就是麦豆先生所说的阅读诗歌,实际上是享受一种氛围。
《诗歌感悟》(四十八)
291,毫无疑问,诗歌里的每句话都是有所指的(尽管有的时候奔向模糊)。象征与比喻 在写作诗歌的初步入门的时候,经常使用。毫无疑问,“象征“要比“比喻“难得多,用“象征“不用考虑词语的实际所指。大家知道,比喻分“本体“和“喻体“” 两个部分,请想想,庞德的在《地铁车站》本体和喻体之间又有怎样的“相似性“特征。“比喻“比较容易掌握,而“象征“就难一些,象征主要来自日常逻辑(命题语言)里面的摹状词(短语),往往会淡化对词语所指的要求,因为主观情感不是说出来的,是在客观事物上呈现出来的。常常是诗人存在通过了语言,而隐藏了自身,但隐藏自身是为了显现自身。
292,宾词主语化 是“陈述”的部分精简,有效的方法,也是写作诗歌的一个重要技巧。诗歌的“陈述”部分可以精简,精筒的具体方法是:宾词主语化,以下面两句诗为例:
我捡起一粒桂花,仿佛
拾起身体里的火焰
改成宾词主语化:
一粒桂花,就是点燃身体里的火焰
向 麦豆老师学习,他的改法:a.去掉实际主语,让我(的意志)进入宾词,b去掉连接语。c,凸现个体生命意识。
293,希腊人认为现象就是本质,把现象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位置,这对于写作诗歌非常适用,好多人对于挖掘事物的本质感到很惶恐不安,误认为一首诗抓不住本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些诗人写诗的时候,习惯于用大词来写,比如时间、伟大、崇高等,岂不知越是抽象越是偏离了诗歌的本义。诗歌的语言或命名(词语),本身就是一个隐藏事物的方式,但诡异的是,事物恰好通过语言或词语显现在人的眼前——这是语言最神秘和令人费解的地方,也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去蔽即遮蔽,而遮蔽却是为了返回无蔽。”诗歌创作,需要从终极意义上去遮蔽,实际上在每首诗的写作中又被遮蔽着,这是一种很真切的描述。
294,一般说,诗歌创作回避写某一个人、某一个民族具体的命运,但是不回避物象的命运,不回避哲学意义上的物象兴衰。人有命运,其他动物没有命运?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一个人可以选择是当聪明人,但是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一位诗人到底选择当个有灵魂诗人,还是当人云亦云的诗人,但一个诗人却不能选择命运,比如无法选择在活着的时候被人们崇拜。无论是诗人还是非诗人,命运确实自己控制不了,命运只能交给上帝的安排。
295, 肯定有智慧的人是痛苦的,智慧这个东西,在诗人这里通常表现为——自由,这对于诗歌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诗人来说,至少表现为思维的自由,没有自由,诗歌创作就没有了灵魂。 人常常会感觉到不自由,在现实生活当中,麦豆讲了人处于三个生活状态,“一个是好奇,一个是闲谈,还有一个模棱两可,处于这个状态当中,所以都是常人。”人不自由就易被遮蔽,一个人要想自由地从事诗歌创作,就必须“去遮蔽“。但是一个人的生活总是有惯性的,这个惯性本身就容易形成遮蔽……一个诗人写了一辈子诗,但是也有可能接触不到真正的自我,就是本真的自我。常常是被遮蔽的。
《诗歌感悟》(四十九)
296.越来越觉得文言文是对中国现代诗的一种反动。语言本来是应该文明的,平等的,是非常方便交流的,而文言文却被极少数贵族所掌握,与 大多数老百姓无关。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甚至包括医学也都是在是大夫这个层面交流和展开,具有不可普及性。正因为这样,估计 历朝历代的平民阶层看士大夫用文言说话,估计像看猴子表演一样。
297,艺术是一种很高贵的东西,包括诗歌,从艺术的层面讲是不可亵渎的,是不可沦为工具的。就以塑雕为例子,雕塑在罗丹那里是艺术,《收租院》群雕在四川大邑那里就是意识形态的工具(现在已经被淘汰),艺术一旦堕落为工具,它的流氓程度就比流氓还流氓,更不要说生命的正能量了。
298.如何在诗歌里“返回现场“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叫做返回现场,即是返回事物本身。进一步说,就是把词当做事物,因而“写生“就成了重要的事。写诗歌不是胡思乱想,眼前要有实物,耳边要有声音(五感可真切感到)。诗人所面对的世界,具体到某一首诗中,面对的只有形象——无比真实的形象。诗人是通过自己的诗歌进入一个真理的世界,绝对不是现实世界的谎言词语。一个诗人应该是宽容的,不能要求别人都像自己这样去追求真实,但至少要求自己这样做。
299.,对于诗歌写作来说,实用主义写作是最大的敌人。当科学家用科学实验去判断事物的真假时,诗人们却束手无策,因为诗人没有科学实验的工具,手里只有充满想象力的诗歌词语,因而,诗人在征服读者之前,首先要征服自己,一定要相信自己是真实的,相信自己的感情是真实的,相信自己用思维写出了属于自己的语言。
′
300,一个人在散文中,词汇越大越容易失败。只有把写字的目标缩小再缩小,然后才能神奇地放大到读者心里。如你一下子选择很多空洞的大词,会把读者吓跑的。诗歌里面的象征无处不在,散文里面的象征却需要好好动脑筋,如果弄不好就搞得半生不熟。散文里的象征,需要词语多指,多指是一门艺术,多指不是让读者越来越糊涂。
《诗歌感悟》(五十)
301. 有一位诗人叫白鸦,他说许多现代诗人不是现代诗人,而是现在诗人,从”现在”到”现代”还有一个高高的门槛。白鸦说现代语人要树立公民意识,对于诗人来说,倡导自由民主已不是政治口号,而是真真切切的 现代诗内容,是别无笫二法门的语歌精神。尽管每位诗人在以后的100年创造的东西可能有限,都只能停留在现代实验诗这个领域,但是,这巳经是诗歌不可抗拒的主流,是真正的诗歌正能量。再重复说一句,后现代诗和现代诗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后现代诗更加自由奔放。
302,对于继承传统诗歌来说,是继承古体诗的精神以及气场,而不是照搬,更不是用新瓶子装老酒(古人和现代人生活的环境和需要已经不一样了),绝对不可以用白话体把古体诗再译一遍(况且用白话文翻译过来的古体诗也失去了古诗的韵味),要和新文言主义所坚决的斗争;对于外国诗歌也是这样,要继承外国诗歌的民主自由的精神,汲取他们在现代诗领域所有的优秀技巧,但是不能简单模仿他们的句式和词汇,也就是说要与照搬主义做斗争”;现代诗坛上有很多口水是段子诗,这是非常恶俗的,要与这种段子诗做斗争。要完成这”三个斗争”,才能够真正进入现代诗的门槛。
303,一首现代诗放在眼前,第一眼印象便是词语和语言,词语的陌生化大概就停留在这个阶段,然后从中看到了这首诗的结构,什么叫做结构?简单的说,就是要照顾到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世界观上要解决对于世界观照的完整性,不要依靠哪一个词汇或者哪一个句子(哪名句或警句)来征服读者,
当然,结构也可以′化的。
304,诗歌的结构不仅可以产生陌生感,还可以产生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我一句话”诗歌情节产生诗歌韵律”,诗歌的真正的节奏感,不是从词语中得到的,而是从结构中得到的,诗歌最深处是有音乐感的,这被很多人都忽略了。诗歌的第三个层次——心理推动,这是很难的,只要进入了这个层次,无论什么技巧啊,什么结构啊,都在这里化有形为无形,就像霍元甲的迷踪拳,随心所欲。
305,我不知诗人杨炼的诗歌,是不是进入了心理推动层次?至少他的认识是到位的,中国的现代化和世界之间的联系不是经济,而是文化,诗歌在当中起了关键作用。但是用诗歌去反思中华民族的素质?显然是诗歌无法承担的。现代诗的”新”和”深”显然不是同一个概念,新的不一定深,深刻的有时反而是用传统诗歌技法呈现出来的。杨炼先生称文革时期的假大空的语言也是一门”外语”,这很幽默,也很深刻。
《诗歌感悟》(五十一)
306,汉字是象形语言。在单字运用上非常形象,但是汉字在表达语法关系上又非常抽象,这也是外国人学汉语式遇到的最大障碍。
现代汉语的词汇有百分之四十是从日语那里借来的,这使我感到很惊讶,因为不仅仅是一个词语问题,是如何更广阔地学习西方问题。比如说“人民“这个词汇,“人“是人类或者人权,“民“是指阶级,是“官逼民反“,在日本这两个词汇就结合到一起了,我们又麻溜地从日本借运过来了。
307,毫无疑问,常识写作不能随心所欲,是需要提前设计空间结构的。对于诗歌翻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译出原创的血液和精神。中国的诗歌,当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表象就是30岁以下的青年诗人太多(正所谓青春期写作),50岁以下的诗人太少,80岁以下的诗人少之又少。
308,诗歌是干什么的?有没有功利性效益?是发表作品争得荣誉还是其他什么?我认为诗歌是用来拯救的,人生一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 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唤醒自己,成为你理想中的那个自己。当然,适量的读书也是必要的,哲学、语言学、文学、美学、人类学都是交织在一块的,必读书朵一些,不要光诗赁。读书,尽量阅读面宽些。
309,麦豆说“词语是词语,语言是语言,词语没有那么多,词语可以说是真实的,是真的,是真诚的,但是语言就不是了,所以如何返回真理性的语言,这里边需要人自己参与,需要人自己参与。“可以理解为如果人不参与自己语言的构建的话,那是迈不动步的,要知道人类的语言有鲜花,还有毒草,人类还善于自己欺骗自己,用语言来吞噬人类,在日常生活当中 空见惯的就是谎言、迷信、糊里糊涂的一些观点……这些东西都是杂质,会让一个人质地含糊不清,也会吞噬健康的身心。
310,词和语言的关系,如真正弄通了,写东西肯定能有很大进步。读一些诗,如没有阅读上的快感、满足感,也是遗憾,但是必须清楚,现代诗是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懂得明明白白,读者从诗歌里之理解一种氛围就可以了,什么是语言的真实?首先需要诗人要真实地活着,这是形成真实的毌体,只是说要把“词“和“语言“这两个概念弄明白,还要能融会贯通到诗歌写作里面去,那确实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