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之13——天道酬勤职称路
渝陇之子
职称是一种衡量专业技术人才能力与水平较为科学的评价制度,考虑了学历和工作年限等因素。职称评审是通过组织专家对一个人的业绩水平包括以往做过的项目等等做一个综合评审过程,来确定这个人是否具备相应的职称水平。如果把职称比喻成一条通往山顶的路,那么,具备一定的学历,只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起点,晋升职称后,按职称任职。以后每过五年,要么进行更上一级台阶的考试,要么再进行原职称考核评定,合格的保留原职称任职,不合格的补考一次,如果还不合格,取消本级职称任职。从初级到中级,到副高级,直到山顶的正高级。 医疗职称与教学,纯理论研究职称不尽相同。比如,院校附属医院里,有时候可以看到某某医生是教授职称,但医疗职称却是主治医师。临床工作是在副主任医师指导下工作。所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些刚毕业的博士和有教授职称的年轻医生们,实验室科研成果不少,但看病经验不足是真的。临床医师工作有别于基础理论研究的特殊性。它是实践经验与基础理论相结合,人体生理研究与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研究前沿科学相结合的综合体医学。
天道酬勤是一则自然规律。个人必须长期刻苦学习和专研,机会才会给你。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几乎没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青海医学院大学毕业后,从青海省军区开出了军人组织关系和供给关系介绍信。当我拿着军人组织介绍信和供给关系介绍信,到兰州军区后勤政治部接转关系时,政治部调配处的薛干事告诉我,军区医学研究所需要人,问我愿不愿意去。我回答说,我愿意到医院当医生。于是,他又把我的组织关系介绍信转回了后勤第二十七分部。在二十七分部政治部接转关系时,见到了我入伍时老单位84559部队的老首长蔺怀鹏政委。他当时已经提升担任了二十七分部副政委,分管干部工作。蔺政委是陕北人。1948年入伍。政治素养很高,工作能力很强。幽默而有风度。在部队中很有威望。后来被提升到兰州军区后勤西安工厂管理办任政委(正师)。老首长希望我能留在二十七分部卫生处任助理员,从事卫生管理工作。我心里清楚,这是蔺政委对我的关心。但强烈当医生的愿望让我不能接受在机关搞卫生管理工作。说实在话,大学里,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是比较优秀的,不就是为了当一个好医生吗?于是,我回答蔺政委,我希望去医院当一个医生。蔺政委乐呵呵的答应了我的要求。让干部科把我分配到了解放军第133野战医院。后来的解放军第二十九医院。其实,当年我在84559部队当卫生员时,蔺政委就很了解我。也是老部队部队党委培养的我。当年在老部队,由于工作兢兢业业,刻苦学习专研,在缺乏医生的情况下,大多数我承担了机关官兵和家属的卫生预防,疾病治疗和身体保健工作。蔺政委和其他首长们都比较欣赏我,士兵和家属也比较信任我。所以我结婚后,蔺政委来天水133野战医院检查工作时,我去他住处看望他时,他操作陕西话,风趣的对我妻子说到,“朱云才虽然是青海医学院毕业,恐怕比你们四医大毕业的医生要强咯。”我知道这是老首长对我有感情,比较欣赏喜欢我的表达。虽然我心里感觉不敢当,有些过了。但他是老首长,老前辈。只要他高兴,怎么说都不为过。我也不好意思谦虚,只是笑笑就过去了。首长对我的关心和情感,溢于言表。我终身感谢84559部队党委和首长对我的关心和培养。除了蔺政委,还有王长银主任,晏贤什副政委,政治处车主任(山西人,姓记得,名忘了,但音容笑貌永远刻在脑海里),修理所教导员范天星等党委委员。 当医生,就是要能吃苦,要有对病人亲人般的感情,要多观察,很细心,深入专研。尽可能做到不误诊,少误诊。治疗及时正确。避免医疗事故发生。不断提高自己诊治水平。所以,当我在全院内科系统分科轮转当医生,包括传染科轮转结束后,回到内二科单独管病人,就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当时科里每个医生要分管14-15个病人。值班后,只能第二天下午得到半天休息。值班遇到有危重病人,通宵得不到睡觉,下午也得不到休息,还得继续处理抢救病人。
1982年三月里一天下午。来了一个急诊病人,一个年龄才十六岁。病人姓名叫单武生。因为重度细菌性痢疾在天水某大医院治疗发生严重并发症,医生告知家长,孩子没救了,催促出院,让赶快拉回去准备后事。出院后,家长想到,信任解放军,到解放军133医院去试试吧,实在不行了,再拉回去等死。于是在回去的路上转过头送到了我们医院。他们家在天水铁路林场。江苏人,病人都父亲是天水铁路林场工人。母亲家庭妇女。家里有孩子六个。单武是第五个孩子。母亲亲切地称呼小名“小五子。” 入院后,恰好轮到我接管“小五子。”病人的症状是发烧,每三到五分钟拉一次血便。身体骨瘦如柴。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有时进入嗜睡状态。皮肤黑炭样,到处有皮肤剥脱,显示红色带血的皮下组织。“黑非洲”成了他在病区医护人员中的代用小名。化验肝功大多数项目异常,血常规增高。诊断为肠道坏死出血性肠炎,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肺部感染。上述疾病,单另一个疾病就有生命危险,现在五个重病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生命更是不保。难怪第一次接受他的医院让他出院回去处理后事。这样的疾病,并发症随后一个接一个发生。每个并发症都像张开大口的恶魔一样,都会吞噬掉他的生命。呼吸衰竭,心衰,顽固性呃逆等并发症相继在他身上发生。病人由其母亲陪护,病人病情突然变化时,他母亲在惊吓中随时叫我。当时我儿子出生才两个多月。虽然夜晚有值班人员,但对不是自己所管的病人,病情发生紧急情况时,还是不太了解病情,可能会耽误抢救,所以我让妻子照顾好儿子,我搬到值班室住下。果然,一次深夜三点钟,病人突然出现肠道大量排出鲜红色血液。我立即起床处理,及时止住了肠道大出血。一次凌晨五点钟,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考虑有血块局部肺梗死的可能,立即采用急救措施,终于转危为安。在科室主任指导下,全天候观察病情,有病情变化随时处理。三个多月过去了,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尽可能想方设法查阅书籍和杂志,采用有用的治疗。并发症一个接一个被攻克,病人病情被稳固,逐渐好转。血便停止了,皮肤开始生长新皮肤,肺部感染得到控制,心肌炎治愈,肝功能恢复正常。3个多月不眠之夜的昼夜持续精心治疗,“小五子”的病终于全部痊愈。我感叹,尽管有医务人员尽心治疗,但小五子的生命真顽强,小五子的母爱真强大。光几分钟一次血便的护理,换洗垫子就是很大工作量,长达三个多月贴身护理,主要靠他母亲。我真为伟大的母爱感动。出院时,铁路林场领导和工友们来了三十多人。他们惊奇,要看看被有些医院宣布死亡的孩子被起死回生活过来了。他们也很欣慰,一个年轻的生命得救了。小五子痊愈出院了。他们除了感谢医院,科室,医生以外,还给我个人送了一面大锦旗,上书“送给133医院内二科朱云才军医:人民的红色好军医。”他们没有写“神医”,也没有用“妙手回春”等字眼。我理解,经过文革后,工人朴素的感情带有对党和军队热爱的阶级感情。在他们心中,眼中,红色的党旗,红色的国旗,红色的军旗,解放军的红帽徽,红领章,这些中国红,都代表了正义力量和善良,美好。所以用了“红色”两个字。为此,我感谢他们对党和军队的热爱。后来,小五子单武生接替父亲当上了天水铁路槐树庄车站的铁路工人,娶妻生子。他们全家特意邀请我们三口全家参加了他们的婚礼。他们过年过节总忘不了来看我。我们这样像一家人的关系,一直保持到我调离天水去解放军第七医院任院长。离开天水时我没有告诉他们家,我不愿意干扰打乱他们的平稳生活。除此以外,当时医院周围郊区的农村,人们家里吵架生气,动不动就喝乐果,敌敌畏等农药,取暖以烧煤为主,容易煤烟中毒。针对这些常见急症危重病人,就如何提高救治率进行系列研究。论文分别在中国工业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发表。
就这样,我在平凡的医生工作中,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学习和积累自己的临床经验,打下向高级医生发展的坚实基础。
作为经过科班培养的医生,我清楚知道,不能光有老黄牛埋头拉车的吃苦耐劳精神,只会临床诊断,处理病人,还应该具有扎实医学理论与前沿医学的学习积累,以及有丰富的临床科研及论文,医学外语的阅读和翻译,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才能成为比较全面,不落后时代的现代医生。由于对自己严格要求,养成了下午只要有空,就看书学习,做笔记。清晨读外语,夜晚看医学书籍或医学杂志,或研究病历资料,总结写论文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当住院医生的五年内,我把解刨学,免疫学,生理学,生化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学,内科鉴别诊断学,消化病学,传染病学,实用内科学等反复看了五六遍,再次筑牢医生理论基础。除此,利用夜晚和周末休息时间,搞临床科研,写科研论文,写综述文章,报到稀有个案病例等。一生中,在《人民军医》《解放军医学杂志》《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工业医学杂志》《西北国防医学杂志》《北京医科大学学报》《兰州医学院学报》《甘肃医药》《国外医学系列分册杂志》等全军,全国,省级,军区级有影响的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外语译文供达160余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四等奖13项。在《国际图书出版社》出版“胃癌防治”等专著二部和翻译外国专著一部。担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新兴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成为“国外医学消化疾病分册”“国外医学内窥镜分册”“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国外医学呼吸疾病分册”等特约翻译作者。《国外医学杂志社》是专门为外文翻译出版的医学刊物。编辑部一旦发现国外原版原文先进医学专业论文,复印后,给我邮寄过来。我利用一到二个晚上,翻译出来后,及时邮寄回杂志社。当时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外文文章翻译全靠自己人工操作。没有现在的电脑和翻译机之类的帮助工具。医学科研和其它论文,全靠晚上和休息时间加班手工写作,修改, 誊抄好几遍,成型论文至少得两篇,一篇投寄,一篇自己保留。工作量之大,远超现在电脑写作。外文的学习和熟练,除了用于阅读和翻译文章外,在实际交流中,也发挥了作用。1987年,曾经担任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秘书长,英国学者托马斯教授到解放军二十九医院访问参观。随同他的是第四军医大学一个由他个人经费支助,在英国留学的同学。在医院参加学术活动与参观访问中,我担任现场翻译。当年解放军第二十九医院院长赵连都大校在给上级的汇报中,很愉快地提到,这次外国人在医院活动期间,朱云才是我的翻译,朱云才成功胜任了这次翻译工作。2003年11月的一天深夜12点,六个美国旅游者在甘南草原骑马,其中一个女士摔伤后,被送入解放军第七医院,他们在门诊哇哇哇说一通,门诊的医生护士也听不懂。正在交流困难之时,我赶到了门诊,用英语与他们交流,了解病史,做出诊断,进行检查和治疗。及时救治了她的伤情。在实际工作中,让外语发挥了实用作用。实事求是讲,中国人,中国医生,不学外语也能看病,学了外语,工作起来更方便。妻子在我的影响带动下,学术和临床科研也取得了不小成果。1989年的时候,她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四等奖三项,发表科研学术论文50余篇。军区为了用先进人员鼓励推动全区科研技术人员积极学习,形成向上拼搏氛围,组成科技先进人物巡回报告团。选中我们夫妻先进事迹材料,抽调我妻子作为巡回报告团人员随报告团其他先进人物。在全军区巡回作报告。我获得了军区表彰为“基层单位优秀科技干部”荣誉证书。妻子被选为军区人大代表,参加军区大会。《人民军队报》《解放军报》《健康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甘肃妇女报》先后刊登了我们夫妻刻苦专研,勤奋学习的先进事迹。
军队的职称评定工作自1966年以后,由于文革干扰的原因,停顿了将近二十年。直到1987年才开始启动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当时我们医院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五十年代入伍的医生,上自院长,下到科室主任,技术职称最高就是主治医生。1987年以前,大多数都到了离休,退休年龄,基本都退休了。他们职称不高,级别不高,大多数才是团级干部待遇。他们是不怕流血牺牲,勤奋吃苦,不为名不为利的一代。我很敬佩他们。1987年,医院开始文革后第一次主治医师职称评定工作。因为主治医师名额有限,主要解决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入伍,从事医生工作部分同志。1989年,医院进行第二次的军队医师职称评定工作。这次参加评定主治医师职称的,主要是上世纪六十年后期和七十年代初期的医生。我当时是参加主治医师职称评定中军龄最短的一位医生。分部和医院都组成了职称评定领导小组。分部职称评定领导小组由主管卫生工作的任副部长当组长,卫生处赵志华处长任副组长,干部科主管技术干部的万家祥干事等组成。
七月份,分部职称领导小组到达医院。经过基层支部推荐,全院大会个人诉职,大家投票,外加对病人检查查体的技能考试得分,本专科技术操作考试得分,理论考试得分,论文和科研成果占比得分综合总分排队名次。经党委研究形成决议,上报上级党委,按批准权限批准任命。我院主治医师当年名额只有12名,但符合资历年限的有30多名。也就是说,排列12名以外的就没有希望晋升主治医师了。我的名次排列前茅。但党委却将妻子的排名排到了16名。根据考核成绩妻子的成绩也是优秀的呀!但是,很快就有人给我说了,领导考虑名额有限,双军人家庭占用两个名额晋升,会影响其他同志的不平衡情绪。从工作角度考虑,双军人家庭有两个能晋升的,先晋升一个,剩下的一个人,过两年再晋升。我知道实际情况后心里很不平静,职称评定就是应该按医生实际能力来评定,怎么还夹杂安抚平衡其他人的因素。这让我感觉不公平,愧对妻子。一是她的家务承担的多一些,二是因为我晋升了,影响她不能晋升。于是,我决定请假一天去兰州找分部职称领导小组的首长反映一下实际问题。当我敲开分部职称领导小组副组长,卫生处赵志华处长办公室进去后,见赵处长正好和万家祥干事在研究职称问题。“处长,万干事你们好”我礼貌的问候他们。“朱医生,你来是为你的主治医师职称问题吗?你没问题呀,你考核成绩优秀,排名在第一名啦”赵处长回答我。“我是为我的主治医师问题来的。但是,我是为不想晋升为主治医师而来。这次,我不想晋升为主治医师了”我回答道。“那为什么?”赵处长问我。“妻子考试成绩不错,又承担了许多家务。这次晋升主治医师医院名额有限,把她拉下了。我晋升了,让她不能晋升,我心里很愧疚,我申请把我的主治医师名额给妻子,过两年我再重新申请考试晋升”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当时,在场的三个人进入了尴尬的沉默状态。“你先出去一下,等会叫你”赵处长打破沉状态说。我转身走出了处长办公室。大约过了三五分钟,听见“朱医生,请进来”赵处长呼唤我。进入处长办公室后,处长对我说“你反映的情况很现实,都是名额太少了。这样吧,你安心回去工作,我们把这个问题反馈给分部首长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是”我立即立正回答。我转身从处长办公室出来,万干事把我送到楼梯拐弯处。这次谈话虽然时间短,但我可以感受到赵处长和万干事办事风格干练正派。没有找理由推诿我,指责我。我想,无论成,还是不成,我都服从组织安排了。 回到单位上班后,也没报什么希望,繁忙的工作,也把这件事甩开了。过了两个月,上级职称命令下来了。党委宣布命令时,我们夫妻都晋升为主治医师。有一次因为工作问题我去赵连都院长办公室,赵院长对我说“你们夫妻两个工作与学术工作都很优秀。分部首长不希望你们两个任何一个人掉队晋升不了主治医师,特意向上级多争取了一个名额,所以你妻子马杏云同志在不占我院名额基础上晋升了主治医师。还是勤奋学习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好啊,才能得到这样的机会。”“谢谢院长理解和培养,正是院长平时的鼓励,支持和培养,才让我们树立要当好医生的志向。”我回答赵院长。赵院长,山东人。第二军医大学1965年正牌大学毕业。外科主任出身。外科技术精湛。作为优秀业务人员被提升为院长。作为领导,作风正派,有丰富的临床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大校军衔。对推动我院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和医院面貌改变,做出了很大奉献。对我个人很关心,很支持工作。我和妻子很感谢他。 晋升主治医生后,我们夫妻仍然没有停步,继续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继续每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继续不断发表论文。1990年在医院学术年度大会上,由于我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名列全院第一,成绩突出,按医院规定,党委给我荣立三等功一次。
1992年,全军医院存在临床医学人才青黄不接现象。总政治部与总后卫生部发现这个问题后,上报军委。经中央军委批准由总政干部部与总后卫生部举办全军临床医学中青年人才培养研究生班。由四所军医大学承办。并制定出很优厚的职称晋升条件。经推荐和严格考试,选拔年轻主治医师,参加全军临床医学中青年人才研究生班培养,能取得毕业证的,不受年限限制,不用参加考试,不受编制限制,享受戴帽指标,直接任命为副主任医师。这是一次机会。许多人都在争取。我在科室里整天忙工作,不知道军队有这样的人才培养计划。直到医院通知我,已经被医院党委上报上级党委派我参加全军临床医学中青年人才研究生班的考试,希望我抓紧复习,努力学习,不要浪费医院这个宝贵指标,争取考上,为医院争光。此时,我才知道这回事。后来听有人说,文件指标刚到医院的时候,机关医疗口的干部近水楼台先得月。看见上级文件中指定我院只有一个指标,急忙找了院长和政委,要求医院推荐他去参加考试。医院党委经过慎重考虑,这不是一件凭关系和感情就能搞定的事,文件规定需要经过严格考试。如果派出不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不具有较为广泛医学前沿知识的医生去参加考试,就会浪费这个指标。因此,党委会经过慎重研究,认为你符合上级要求,决定派你去参加考试。此时,我才明白了这整个过程。我很感谢党委正确执行上级文件精神的正确决策,也激励我一定刻苦努力,争取一举考上,不辜负医院党委期望。 此次考试的内容和范围是1、专业考试,是消化内科学。2、专业基础,是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3、医学基础,是生物化学。4、英语。5、技能考试。时间很紧,只有一个月的准备。而且不能请假复习准备,只能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我马上每天晚上投入涉及考试各科内容的学习准备。吃完晚饭,7点半准时到办公室学习,十二点回家休息。其实,我对参加考试还是比较自信的。因为毕业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坚持学习。二是在1984年年初参加过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杨为松教授的出血流性,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生考试。取得高分成绩。专业传染病学97分。专业基础86分,医学基础75分。英语和政治均已合格。只是在面试前,由于紧急情况下抢救一个十八岁战士患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由于上消化道大出血,我在在抢救中实施三腔二囊管紧急压迫止血术,病人大量喷射性呕血到身上,脸上,顾不得擦洗,防护不当,染上肝炎,最后发展成为亚急性肝坏死。经长达三个多月治疗才出院。当时那样的情况,不适合短期超负荷学习工作。未能参加面试,失去上研究生的一次机会。因为我没有告诉过杨教授我未能参加面试的原因,但考试成绩优秀,时间错过后,杨为松教授亲自给我来信表示惋惜,并鼓励我来年继续考他的研究生。其实,就当时身体而言,身体已不能承受高强度的复习考试了,否则,等待我的就是肝硬化了。但这一次是个机会,疾病恢复好几年了,一个多月的高强度学习准备应该是可以的。七月初,上级通知到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参加考试。军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的军队医院推荐参加考试的医生汇聚在一起。考生有九十多人,录取大约三十个。录取人数为三分之一。我的专业技能现场操作主考官是兰州军区总院消化科梁守德主任,主任医师。两天半考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返回天水自己的医院正常上班。大约一个多月过去了,也没有消息。赵院长接到通知,去兰州卫生部参加卫生工作会议。参加完会议,一个星期后赵院长返回医院。在医院周会上,赵院长传达完卫生工作精神后,高兴的讲到“军区卫生部王彦学部长在大会上通报了军区全军首届临床医学中青年培养基金研究生班考试情况,王部长通报,按名额考试成绩在前三十名的被录取。宣布了被录取人名单。其中有我们第二十九医院的朱云才。而且王部长在会议上重点点名表扬了第二十九医院。培养出了考试第一名的人才。王部长说,考试前他预期考试第一名的要么是出在兰州总院,要么是兰州军区新疆总院。没想到,第一名既不是出自两个总院,也不是中心医院,而是出在一个条件和规模不如以上医院的驻军第二十九医院。这中间的经验值得总结呀,这是第二十九医院的光荣,第二十九医院和朱云才同志值得表扬。”赵院长兴奋而又高兴的向全院传达了以上会议内容。
在还没有收到军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一天下午,接到分部政治部干部科负责科技干部管理的史祖润干事电话“今年的职副主任医师职称考试又要开始了,上级对优秀人才很关心,优秀主治医生可以提前两年参加副主任医师晋升考试。如按规定,需要五年才能参加考试,优秀人才可以提前两年考副主任医师。分部有一个优秀人才名额,分部首长提出你们夫妻两个符合条件,你是第一人选,马杏云是第二人选。你考虑报你,还是马杏云?”“报马杏云”我思忖一刻后立即回答。因为我知道,我这次不参加副主任医师考试,无非是等两到三年。毕业证拿到后,副主任医师任命是稳当的。如果我这次早两三年考上副主任医师,因为高级职称,名额比主治医师更有限,医院又会从同情心方面,考虑到其他同等资历双军人的平衡问题,那么,妻子马杏云考副主任医师又会受压制。后来果不其然。我收到第四军医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学去了,妻子提前考上副主任医师。我上学后的第二年,恰逢医院要扩大床位和增设科室。妻子作为高级职称没有被任命为科主任。中级职称的医生反倒被任命为科室主任。按照医院医疗工作条例,主治医师是在副主任医师指导下工作。如果副主任医师没有缺陷和工作能力问题,而且又是优秀医生,应该首先考虑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担任科主任。我心里知道又是为了安抚双军人家庭中,与我们有同等资历,而没有被任命为副主任医师同志的一种平衡,不能什么好事都被你家占上了呀。当然会有不平衡心理。奋斗努力情况的因果关系,此时不会被考虑。我在西安四医大电话里告诉妻子这些关系问题,并给予安慰。时间不长,医院要购买CT。因为我的外文比较好,对购买的CT资料查阅更熟练一些。由医院王积福政委带队的考察谈判组到达西安。我也被党委确定是小组中的成员。我在考察谈判中较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得到王政委的认可。我们相处关系比较好。一天,我与王政委谈到科室主任任免的问题说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政委,最近医院谈改革,促发展,原来的大科室一分为二成两个科室,多了好几个科室。同一个专业,职称高的没有担任科室主任,反倒让职称低的担任科室主任,工作起来不顺畅,背离科学规律,影响医疗质量。”王政委倒是很直爽的说到“你讲的我都懂,也讲的对。但是,狼多肉少,职务位置有限。的确,我们在上报行政主任人选时,有安慰平衡因素。你不就是对马杏云没有被任命为科室主任有想法嘛。不着急,优秀人才一定会用的,等科室主任有空位的时候,就有机会调整到科主任岗位了。”大约过了半年多,原特诊科主任调到兰州,空出主任位置,医院党委把马杏云上报批准任命为特诊科主任。我意识到,我们应当相信群众,相信组织,相信党,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论断,什么时候也不过时啊。
一晃几年过去了。我经过毕业论文答辩,各项考试成绩优秀,科研和学术成果也很突出。顺利取得毕业证。回到医院后,军区根据文件规定,免除考试,我被直接任命为副主任医师。医院也报请上级批准,任命我为“内二科,儿科”行政科室主任。管理两个病区的工作。我把在四医大学习期间两位导师,消化科主任,胡家露教授,主任医师,周少娟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传授学到好的管理经验,好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继承和发扬,在工作中应用。病人的诊断准确率,治疗的治愈率得到很大提高。科室治疗病人的口碑越来越好。从原来住不满病人,空闲床位较多,变成床位不够用,一再扩大增加床位。赵院长每周全院大查房,到我们科室见到这样的情形,高兴地回头对王政委说“用人不一样,效果就是不一样啊。现在科室变化大,进步大。说明经过几年在四医大学习,在名教授,名医导师的培养下,朱云才的临床诊疗能力,管理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军队用这样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路子走对了”“那是,军委和上级的水平肯定比我们站的高,看的远。军队基层医院得到了实惠,我们要继续落实好上级的培养方案和政策。”王政委风趣的回答到。担任科室主任一年多,正当我一心扑在工作上,实现当一个好医生的梦想,抱着当一个科室主任就满足了的思想,心无旁骛踏实工作着。在事前毫无一点信息的情况下,军区执行军委新指示,在原来精简情况下,制定下发了扩大全军医院机关架子的政策。在科室工作,不关心这些事。突然一天,上级宣布任命我为医务处主任,党委委员,常委。由于来的突然,没有一点精神准备,像一杖闷根,打的我晕头转向,像一盆凉水,把我当好医生,好主任,名专家的美梦浇醒了。我当时已经是多个医学杂志编委,军区消化专业组专家成员,天水市医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内科分会理事长。天水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委员。今天这样的命令,和我选择的当好医生,当专家之路不随心愿。当晚,我睡不着觉。想明天一大早,找院长,政委说出拒绝任命的想法。第二天一上班,我敲开院长办公室的门。政委恰好也在一起。我谈了我不想当医务处主任的态度后。“你是一块当医生,当科室主任的好料,我很欣赏你的医疗才干。让你当医务处主任,这样一来,你的专业发展确实可惜了。不过,军队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你这样的胡闹,是个人主义,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必须服从上级命令”赵院长回答我。“刚才院长说的对,说的很明白。希望你坚决服从上级命令。但是,从人的潜力看,你能做好医生,科主任工作。你也一定能做好医务处主任的医疗管理工作,你现在可是相当于部队的参谋长啊,你是上级首长,党委选定的,你不能辜负上级首长和党委的希望呢。没准,你还可能会成为一个医疗管理专家。医疗和管理双料专家,岂不更好。”王政委乐呵呵的回答我。我佩服这两位军政主官的水平和配合,让我思想一下转变过来。热情似火的投入到新岗位的工作中。
原有对医疗专业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对现在的医疗管理是非常有用,如鱼得水。无论医疗治疗,检查中发生医疗差错,事故的避免和纠正,医疗发展前瞻预判,都能给党委和院长,政委提出好的意见和方案。特别是对全院急危重病人抢救的指导,疑难病例讨论,对诊断和治疗都能指导科室定下正确方案和决心。深受科室主任和全院医生的喜欢。同时,思想转过弯来以后,对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研,继续对管理工作的前沿发展深入学习和研究。活跃的开展管理方面学术和科研工作,每年在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北京医科大学学报上发表管理方面研究文章。取得管理方面研究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虽然我担任行政职务够,包括后来担任院长,我都是没有与医疗临床工作脱离。坚持常年每周出一次专家门诊。由于科研学术成果突出。副主任医师才担任三年,军区又以优秀人才政策,提前两年参加主任医师考试(按规定副主任医师应该满五年以上才能参加主任医师考试)。我一直是以业务医生专业身份参加业务考题考试的。当时,业务行政职称存在两种类型考试。一是选择业务干部的专业考试。二是选择行政干部题型考试。我一直是以医学专业类型参加考试的。回忆当年的考试情况,记得全军主任医师统一命题的英语考题,比较轻松的取得95分的好成绩。业务笔试,也取得不错的优秀成绩。面试答辩的题包括本专业基础,本专业临床,本专业前沿发展。考试中,主考专家提问后,每题都得到我流利回答。专家都很满意。专家们知道我的外文还不错。最后以英语提问,英语答题。五个英语答题,我都比较熟练用英语回答完成。得到现场专家们啧啧称赞。主任医师提前考试得到通过,我被提前任命为主任医师。按政策规定,我同时得到提前晋升级别奖励。军旅生涯中,还有一次得到提前晋升级别奖励的机会是,我幸运的获得国家人事部,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的“全国拥政爱民模范”荣誉称号。所以,我的职称和级别在同军龄资历,同平台条件下晋升诗比较快的。同年,妻子按正常年限(五年)参加晋升主任医师考试获得通过。一同被晋升为主任医师任命。
回想我们夫妻的职称发展经历,我们是得到军队保留和促进人才发展政策阳光沐浴的受益人。这条政策之所以能促进人才发展和保留人才。它有这样几条实质性好处。第一,工作,学术,科研成绩突出的,可以提前参加晋级考试。第二,提前晋升高级职称的,可以伴随提前晋升级别。第三,明文规定,高级职称人才,每年转业退伍不能将其纳入范围。第四,凡是在担任行政职务之前就是编制中的高级职称人员,行政职务免职后,不会被退休,可以申请再次参加专业高级职称考试。合格者,重新任命为在编专业技术职称和职务。这几条优厚政策,我都幸运享受到了。得以享受到和军级干部一样六十岁退休年龄和工资发放待遇。 一生军旅生涯,得到最多的就是军队阳光政策的温暖,组织上和首长的关心与培养。同志们的爱护和帮助。也有自身拼搏向上精神促进下的勤奋工作与刻苦学习,专研。把别人下棋,打牌,甚至喝茶的时间都用在了学术,科研和治病救人上面。得到了组织上的奖励和提升,众多病人的称赞。順乎了天道酬勤的客观规律。也反证了另外一条规律,天上不会掉馅饼。靠投机取巧与懒惰之路是行不通的。 一生的最大愿望是当一名好医生,一生心系医疗工作。咬定青松不放松,管它东南西北风。这不,退休多年了,还在当医生,愿意继续当下去。
2022年11月9日
【作者简介】朱云才,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青海医学院医疗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院管理系、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EMBA。历任卫生员、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内科主任、医务处主任、院长等职务,授大校军衔。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文学写作,在国内多家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和出版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有《随吟集》《得云留彩》《盛世飞歌》《走马行吟》等诗歌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