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成了大力士
1983年夏天,新病房大楼(现核医学科)建成,泌尿、胸外、骨科与脑外科搬入二楼成立专外科病区。所有医生轮流值班,负责全病区住院病人的救治工作。遇到非本科急诊,由所属专科二值班带领手术。那段时期也是我外科生涯中最忙、最充实的时候,因为值班不分专科,什么手术都要上,哪科病人都要处理。那时护士很少,病人一旦出现病情变化,值班医生除了参加抢救,还要协助护士的工作。由于病房设施简陋,没有集中供氧,遇到危重病人的抢救,往往都是手忙脚乱,惊心动魄!
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做完手术回到值班室,刚准备休息一会,突然传来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值班护士小徐惊慌地跑来:汤医生,快,48床不行了!我赶紧披上工作服,边跑边询问病情,原来是病人注射青霉素后突然呼吸困难,头脑里第一反应是青霉素过敏,如抢救不及时就可能立即死亡!只见病人已经呼吸停止,全身出现皮疹,心跳还有,立即肌注非那根,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人工呼吸同时让护士去拖氧气瓶。
几秒钟后,小徐几乎哭着回来:氧气推车轮子坏了,拖不动!我立即让她继续做人工呼吸,迅速向病房东头氧气车跑去,原来是轮轴断了,心里哪个急啊,急中生智,使出全身力气,从氧气车上抱起氧气瓶,扛在肩上,以百米冲刺速度从病房东头奔向西头,给患者吸上氧气。10分钟后,病人慢慢地恢复了正常呼吸,终于清醒过来了!
一小时过后,各项指标正常,看着抢救过来的病人,总算放下心来。
想把氧气瓶搬回原处,可是怎么也抱不起来。下午上班的同事们陆续到了,听说了抢救过程,都感到很惊讶,几个年轻人也试试抱一抱氧气瓶,那可是120斤的大家伙,力气大的抗在肩上也只能勉强摇摇晃晃走几步,真没想到,我这柔弱的身躯,应急之下竟能发挥出如此巨大的潜能,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雷霆万钧之力的含义!
光阴似箭,多少年过去,这件事一直成为我与徒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我从医以来感到最为骄傲的回忆,成为激励着我克服任何困难的动力!
换药风波
换药是外科医生的基本功,在80年代以前,下级医生清晨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所管病人的药全部换完,然后跟随上级医生查房,并及时汇报病情与切口愈合情况。年轻医生在查房中可以得到理论与实践的提高,多少年来已经成为不成文的规定。
1987年8月份,已经晋升为主治医生的我,终于有了一个去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进修的机会。能够去全国著名的大医院深造,而且师从中国泌尿外科老前辈周志耀教授,我感到非常兴奋,决心一定要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来到鼓楼医院后,分在孙则禹教授手下,因为经常参加省里的学术会议,大家都很熟悉,孙教授对我特别关照,一些大的复杂手术经常亲自带我上台,周志耀教授也时不时地指导我的手术。我每天6点赶到医院,为自己管理的病人换药,同时询问一下病情,然后书写病历,等老师们上班后再一起查房。
有一天,周教授亲自做了一台大手术,因为病人在我管理的床位上,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赶到病房,认认真真地替病人换了药。查房之前,周教授也来到病房,我打个招呼,埋头继续写病程记录。不一会儿,只见他戴着口罩帽子,手里端着换药盘,气呼呼地走到我面前:“XX床的药是谁换的?”我赶紧站了起来:“是我换的”。“谁让你换了?我做的手术你有什么权利换药!”我一下子懵了,头一次被导师训话,而且不知道错在哪儿,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百思不得其解。他说完后一头走进了办公室。当时,我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委屈的真想哭。片刻,孙教授也到了,见我闷闷不乐,问明原因后,他安慰我说:“哎呀!这不怪你,是我没有交代清楚,老头子多年来有个习惯,他做的手术第一次必须自己换药。”原来如此!
查房开始,当查到那位病人时,周教授特地多停留了一会,讲解了自己为什么要坚持换术后第一次药的道理:“外科医生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者还需通过术后第一次换药,观察切口有无渗出,引流量的多少,局部的反应和变化,来了解患者术后的第一手资料。一方面,判断手术的效果和预后,另一方面可以提前发现并发症的苗头,以便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最佳方案。”此时此刻,我心中所有的委屈与疑问顿时云消雾散,只剩下由衷的敬佩与深深的感动,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医学大家的严谨与风范。
一场换药风波,让我茅塞顿开,“只管开刀不亲自换药,永远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这句话在我的医生生涯中打上了烙印,使我的职业道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那以后,我一直坚持自己做的手术,必须亲自换第一次药。并将此作为科室的一项规定来严格执行,要求每一个徒弟们都要做到这一点,直到现在。
原载《里运河》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