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言善语讲出善行义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川善书的劝化功能
文‖吴雷
汉川善书是流行于江汉平原的一种说唱结合的传统曲艺。鼎盛于清代,后渐趋衰弱,而今仅以汉川地区为中心宣讲此类善言善语之说书艺术。2006年5月20日,“汉川善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3。2017年8月10日,说书艺人徐忠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川善书代表性传承人。
汉川善书起源历史悠久,“善”字在本土文化中最早见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宣公四年》“王思子文之治楚国也,曰:子文无后,何以劝善?”楚令尹子文生于郧国,葬于汉川仙女山,为楚国中兴操劳一生,成语典故“狼子野心”“三起三落”“毁家纾难”皆出自于他,他用“善行”诠释了对楚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左传.定公.定公四年》“鬥辛与其弟巢以王奔随。”郧公斗辛带着三弟斗巢冒着生命危险将楚昭王护送到了随国。而其二弟斗怀却要以报父仇为名要杀掉楚昭王。《国语.卷十八.楚语下.昭王奔郧》“郧公以王奔随 王曰:“夫子期之二子耶?吾知之矣。或礼于君,或礼于父,均之,不亦可乎!”楚昭王以德报怨,用“大善为家国,小善为家亲”之名力排众议分别重赏了斗辛和斗怀,界定了大善和小善的深层次的涵义,一时传为佳话。
《左传.成公.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楚国郧公钟仪被晋国俘虏,晋侯让其奏琴并让他评价楚王,钟仪始终弹奏南方家乡的乐曲,并坚决不说楚王的坏话。体现了他即使沦为阶下囚,也要不顾个人安危忠君爱国的家国情怀,成语典故“南冠楚囚”即出于此,后人以其“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这四德”的善举尊称他为四德公。
到了汉代,孝感地区更是出了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三孝,元代郭居业撰《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孝感董永卖身葬父、云梦黄香扇枕温衾、孝昌孟宗哭竹生笋。”三位孝子用至善至孝抒写了“孝感动天”的独特孝善文化。
这些发生在汉川周边古代名人的善言善行,正是赋予了善书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
明代袁黄《了凡四训》上把善分成了八种相对的形式。一为真善、假善。二为端善、曲善。三为阴善、阳善。四为是善、非善。五为偏善、正善。六为半善、满善。七为大善、小善。八为难善、易善。大致理解为真善没有私心,假善自私自利。端善济世救人,曲善玩弄世人。阳善乐享世名,阴善默默奉献。是善为人表率,非善小众短时。正善善者为正,偏善恶者为偏。半善功有不纯,满善不执于心。大善处处为国,小善事事为家。难善穷者为善,易善富者为善。
而汉川善书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则可以活灵活现地用曲艺说唱的形式将“善”文化赋予生命,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将袁黄所总结的许多种“善”有血有肉的生动体现出来,这也是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能够在历史的长河里始终存在的意义,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汉川善书文化必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