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石关

每当秋去,就迎来全年最后一个季节,加之寒潮来临,该是人们休闲静养,冬藏购物,准备过年的时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冬季,还有三个月时间,是人们秋收结束后,正好创汇争收的大好时节,是来年春耕生产固本强基的佳期良时。在农村,三冬生产(冬修,冬种,冬造),尤显重要,特别是冬修,各级党政历来更加重视。
曾记得,一九六五年冬天,那时晚稻刚好秋收上岸,黄岸公社党委就集体研究决定:为解决黄岸,太和,道院,邓坊等村的水利灌溉问题,确保粮食生产旱涝保收,举联村之力,修建高雅水库。地址选择在高家山相寅,栏松,茅坡的两溪汇合口,实行拦水筑坝。经水利部门考察论证,修起这座水库,需搬迁几户人家,改建几条人行主道,淹没几十亩田地,整个大坝需挖填土石方几万多立方米,还需修建东南两条渠道,全长二千多米,需水泥炸药数吨,需投工上万个,投资近几万元。
在那个年代,其任务艰巨,压力之大,且面对一无机械,二无资金,三无施工技术的冬修工程,公社党委经反复研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首先成立了以公社主任龚金满同志为首,公社秘书周宗富同志具体负责,各大队支部书记为成员的水库修建指挥部。随后,公社书记出马争资,公社干部全体入村到组,层层召开动员大会,不到三天,一场兴修高雅水库的群众运动,在深山峡谷中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整个工地被近两千名男女劳力闹得奔腾似海,在筑坝两边的山坡上,六条往返人行路,人潮如涌,似骏马奔腾。几个山头上红旗招展,毛主席画像树立群山两边,似在检阅劳动大军。“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小横幅标语,随处可见。工地宣传员是几名老师,手拿广播筒,站在两边山顶上呐喊,时而下达通知,时而通报进度,时而表扬凡人新事……整个工地每天沉浸在欢乐祥和氛围中。
为了加强安全督查,指挥部几个青年干部,戴着印有“安全”二字的红袖章,整天巡回在工地上,为了防备工地民工出现伤病情况,几个大队抽来的赤脚医生,天天在工地上巡查,并还在高雅大队部,设立了医疗点、药店。
使人印象更深的,还是那青年小伙的打硪号子声,清新入耳,突击队员们的喔嗬声,彼此起伏。还有那来工地慰问演出的小学生,手捧小红旗,戴着红领巾,在山台上,载歌载舞为民工们演出,整个工地群情激昂,干劲冲天。尽显一派闹冬修的热烈场面。
中午十一点,忽听见两条渠道上传来隆隆炮声,声音在深山峡谷中久久回荡。一批头戴安全帽,手握钢钎,挥锤打眼的爆破工,精神抖擞,从早到晚战斗在悬崖峭壁之间。十一点半左右,山头上的广播员又开始广播。循声望去,只见山间小路上三人一伙,每人一担,从四面八方向工地走来。原来是各生产队的炊事员,来为民工送饭来了。他们一担饭,一担菜,还有一担碗筷和茶水,各自送到各自生产队的土凼边。侧眼望去,伙食还不错,有青椒炒肉,有煎鱼炒蛋,还有萝卜白菜……用瓷盆,半盆半盆装着,七八个人围成一团,有的站着吃,有的坐在地上吃,吃得香甜可口。茶余饭后稍事休息,广播里高吭的声音又入耳边,这表示下午工作又将开始。除在中途再有二十分钟休息外,每天就这样往复循环。
犹记在腊月中旬的一天晚上,老天突然下了一场鹅毛大雪,满山遍野银装素裹,几个村的社员群众,另天一早,还是扛着锄头,挑着箢箕,踏着如霜的薄雪,一路向工地出发。有的穿着胶鞋,有的穿着草鞋,还有的一条单裤,无惧天寒地冻,无惧险阻艰难。
每天早上五点半,各生产队队长吹着口哨,清点着人数,重复着每天的旧事,连续近三个月的艰苦战斗,连续近三个月的起早摸黑,高雅水库终于迎来了竣工典礼,人们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在当年腊月底,水库就正式关闸蓄水,另年早稻灌溉,四个大队的沿渠水田,全部用上了该水库的水。有时出现点旱情,高雅水库充分发挥了它应有的效益。每当人们望着满畈田垅金黄灿烂的稻谷时,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 五十多年过去了,那时的冬修场面,至今还在不少中老年人心中回味。靠一双手,两只肩膀,两条腿,挑出来的这座水库,实在令人感动。而今因修铁山水库,灌溉面积大为减少,但它还是依然永固地座落在高家山的深山峡谷中,它给人以回忆,给人以遐想,给人以沉思。

作者简介
李石关,男,湖南省岳阳县人。出生于一九五三年十二月。曾任中学教师,国家公务员。自一九七七年开始写作,摄影。曾在《湖南日报》《湖南文化报》《老区建设报》《岳阳晚报》多家报刊杂志发表通讯,评论,散文,诗歌,摄影等多篇作品。
本人二0一四年退休,现轮居于岳阳县林业局和月田镇铁山湖村,深感单位与故乡的亲和美。古稀之年,常以笔代心,书写社会美德,弦扬人间正气,为伟大的祖国鼓与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