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担当 无愧于心
熊胜娥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61岁,中共党员,从教近39年。回顾自己,感慨良多,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对照共产党员的标准,对照新时代的要求,我虽然不是十分优秀,但我在平凡而漫长的工作和生活中,默默奉献,勇于担当,自认为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我十六岁从教,先后在檀树湾中学和城郊中小等学校工作。几十年来,我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我踏上教师岗位之日起,始终做到了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我教了38年语文,当了38年班主任。我所任教的班级,在每个学期统考、会考中,学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例如2003年,我在檀树湾中学任教124班语文,在中考时,该班语文及格率达100%,名列全县第一名。本人曾多次受到各级组织的表彰,也曾多次获得镇级、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等光荣称号。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为身边的新教师传经送宝。我服从领导安排,不计较个人得失,关爱同事,不论在哪个学校工作,那里的学生都喜欢我,同事信赖我,领导信任我,家长放心我。我深深感到,教书育人,职业高尚,人民教师无上光荣。
我的家父和公公都是老共产党员,在他们的熏陶下,我于1995年7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我不忘初心,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退休前,我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退休后积极参加城郊街道五老红志愿者活动,曾多次去沩河边清理垃圾,多次去周边小区和街道打扫卫生。去年六月至十月间,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顶着炎炎烈日,在人民北路一带执勤站岗,文明劝导,共136人次。我拾物不昧,捡到钱包和物品,总是千方百计的归还失主。今年八月十二日,我在小区捡到一部新手机,马上交到物业,迅速找到并归还了失主。我平时艰苦朴素,省吃俭用,一旦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总是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在职期间,我曾多次为特殊困难的学生垫付学费,共计3000多元。近几年,我多次向生病或事故造成困难的人捐款达十多人次,共挤4000多元。其中有双江口镇白玉社区高、陈两家出了车祸,我听说他们在“写费”,我给他们两家各送去400元,我还给患白血病的学生李佳翔捐款300元,给在工地受伤的段桂秋捐200元,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娘家组上有一位抗美援朝的老人熊寿康,年满九十岁了,他老伴早年去世,一生无儿无女,又经常生病,我多次上门看望。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区区小事,但我觉得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时时处处尽到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我从小出身于一个不太宽裕的农村家庭,父母生养我们姊妹六个,我是老大,下有三个妹妹,两个弟弟,父母一生含辛茹苦,现在他们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为了照顾双亲,我从参加工作之日起,基本上是每个周末都回家看望和陪伴父母,尽量保障他们衣食无忧。2014年,母亲患心脑血管病住院,我带领姊妹六个轮流照顾,端茶倒水,悉心侍奉。从那以后母亲的降血压药和心脑血管中成药,都是我一个人出钱购买,使我母亲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很好。2015年我父亲患直肠癌住院,我想方设法找熟人,找最好的医生给老爸做手术,终于把他老人家从死亡线拉了回来。出院后老爸每天都离不开改道造口袋,这笔费用也是我一个人负担的。我知道我父母有一个心愿,想去北京看看,尽管我自己已经去过两次了,我还是利用2016年暑假期间,我一个人花费一万多元,带爸妈游览了天安门,瞻仰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参观了奥运村、鸟巢等景点。我还利用节假日带父母去关山,去方特,去韶山,去花明楼,去炭河里,去沩山等风景名胜走走,看看,使他们此生不留遗憾。邻居们都夸我父母有福气,儿女们一个比一个孝顺。

公公婆婆虽然早几年离世了,但在我和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一直都是和睦融洽,婆媳之间从没红过脸。公公婆婆慈爱,我对他们也是孝顺有加。逢年过节回家陪伴,柴米油盐准备周全。婆婆夸我毛衣织得好,我马上织好送给她老人家穿。最让邻里夸赞的是我慷慨大度,我老公家七姊妹,兄弟六个和一个大姐,婆婆去世,联校领导和同事送的份子钱达两万多元,问我怎么办,我毫不犹豫的要他们交到账房。后来公公离世,我和老公同事有三万多元人情,也一并充了“公”。公公生前一直牵挂着家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儿子,我们几个跳出农门的姊妹,每家出资两万,给大哥买了养老保险,当时,我自己刚买房子,还欠了房贷,我设法借款两万,带头交上。这么多年以来,大哥每月能领取社保钱,解决了后顾之忧,为此,大哥心存感激。

以上所述,只是我平淡人生的点滴,我所做之事,离不开相濡以沫的丈夫的支持,离不开领导、同事的关心,我感恩党和政府,感恩社会。作为一名退休党员,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如既往,发挥余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熊胜娥,宁乡市双江口镇白玉社区人,小教高级退休老师,宁乡市老年大学学员,微霞诗社会员,热爱生活,喜欢看书。
“共护新合轩,同筑小康梦”征文大赛启事:https://m.booea.com/news/show_28405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