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培友诗歌创作谈(十四)》刊发后,部分省、市、县〈区)诗词学会及众诗友在诗词群、朋友圈广泛转发,读者留言评论三百多人,现精选部分结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阅读获益。

赵玉华:
今天又拜读郭老师《郭培友诗歌创作谈十四》浅谈新诗及创作,用自己新诗《娘啊娘该带走的都带全》的创作心得体会论述古体诗和新诗只要用真情实感,贴近生活实际,写出有灵魂,有温度,有血有肉能感动读者的作品就是好诗的观点,这首新诗令我感动不已泪眼朦胧,感发生命产生了共鸣。
我非常赞同郭老师的所谈新诗及创作的鲜明观点。新诗和旧诗只要意境美同样有好诗,好诗不是华丽辞藻决定的,而是情真味厚格高能吸引读者的作品才是好诗。郭老师《微诗一百首》内容别具一格,可圈,可点,可借鉴,赏学受益。新诗只要有真情满满同样有极强的感染力。
多年来,我对于诗歌创作一直是两面派,新诗古体诗我都爱。因为诗人都是朝圣者,任何的好诗都在心弦上共鸣演奏,标准化的技巧没有价值,艺术生命在感情真挚,无论新诗和旧诗,无情便无诗。为郭老师美文点赞!收藏了。
张绍文:
作者多年诗词创作的体会,读后受益匪浅!转发朋友圈了!
姚崇实:
议论中肯!有指导意义!
何树华:
立论公允,论述严密,且能以身作则,更具说服力。
王安全:
好文章!拜读受益!新诗旧诗,皆须含蓄、剪裁!
张心忻:
郭老师对旧体诗和新诗的理论是深刻分析的,并举例进一步说明白了! 旧体诗的美,是基于中国文言文的特点而产生的,文言文有言简意赅的美妙! 但是现在我们的书面语是白话文了,句子变长了,我们使用文言的能力也远不及古人,所以有人说优美的句子都被唐诗宋词用尽了,写不过他们了,也有几分道理! 新诗更重视思想实质而轻语言特式! 新诗不是没有可批评的短板。都需要理论界和创作者的共同努力! 但是从继承传统角度,个人觉得有必要努力学习好古诗词,力求写得更美,越学也越觉得文言的美丽和古人的伟大处!
庹修尚:
“不要把诗写成车子的辙印,而应写成打水漂的涟漪,这些涟漪是隔断的,但又是连贯的。”这句话把新诗表现形式和灵魂的内在联系说的太透彻了。郭老师的《娘啊,该带全的都带全》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娘的艰辛历程和对儿的牵挂及儿对娘的不舍和对娘牵挂都跃然纸上。的确是一首值得称赞和学习的好诗。
109247211:
郭老师对写诗的观点,高论,非常有指导意义,点赞! 他写的诗句"肥了臀乳,瘦了江山。"就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佳句过目不忘,百年后还会有人诵背,意义深远…
赵宗明:
一口气读完郭老师浅淡新诗及创作背景,独行侠仗义执言是也。新诗脱胎换骨于古国文明自律,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犹如当年有人将汉字全部拼音符号化一样,被西泠印社诸君子直接否定。新的与旧的诗词歌赋,无论如何写都须有魂有情有心有意境。诚如郭老师所祈祷岳母娘,枣木打狗棍,老年手机,小电筒,小脚丫上的鸡眼,省吃俭用节省的几千块钱,都是爱,都能让亲人泪奔!总之就是,本文有论点,有论证,且论据充分,故让人信服。
孙国静:
新诗脱胎于古诗,是对古诗的扬弃——精论。 对新诗一分为二——公平。 对新诗提出要求——合理,全面。 大师之论,受教了。
张慧杰:
非常认同!无论是那种文学体裁,真性情才是好文章!
军歌:
层层深入,入情入理,分析通透,心服口服;举例论证,诗为典范。新诗诚如老师所说,与时俱进,深刻反应当代价值,时代光华! 只是有的时候被一些蒙眬诗、尿屎诗、庸俗诗搞怪了! 还有一个原因,在对待上,重视不够,往往偏重格律诗词。对优秀的新诗应给于足够的鼓励和支持。 拜赏郭主编的几首新诗感动不已,受益匪浅!
八重樱花🌸/杭州:
梧桐影·诗如蝶
(学习郭培友老师浅谈新诗及创作有感)
蝶上诗,精心绘,一叶嵌岀千页情,跃然纸上称一最。
杨兴强:
有理有据,观点鲜明,学习了!
王柱林:
《中国文苑》总编郭培友先生多才多艺,诗词理论文章独树一帜,读来颇有新意,愿与君共赏!
姚永安:
拜读欣赏《学习诗歌创作谈》,赞同观点,现身说法,论述明晰,受益匪浅。新诗不拘格律,通俗易懂,贴近大众。格律诗阳春白雪,高深,是为小众。
黑土地的人:
这篇古诗与新诗的浅论,论点,论据、论证清楚而有说服力。新颖、独特、奈读。是一篇教材里找不到的好教材。受益匪浅。谢谢郭主编的用心耕耘。 应该说新诗比古诗要好写一写,所谓好写,只是平仄要求不那么刻板。而场面感、生动感、形象感,包括梦幻、神秘与震撼力,以诗言志等方面要求的更高,更具体。写都能写,写好同样与古诗一样难。以散文诗为代表的新诗,近几年发展很快,题材种种,但能用精短文字使其意境、情感、梦幻、神秘达到有震撼力又能言其志的诗不是很多。归其原因个见有四;一是太长,面面俱到,语言难能做到精炼。二是太注重字句的华丽,而使景境偏离。三是韵脚不规整,读起来难能做到铿锵有力和富有感情。四是流水账般的重复。让人读而生腻。这些在郭主编的文里都表叔的比较清楚。能认真品读消化必有帮助。 读读这首小诗,“砖的抒情”“热浪的怀抱里孕育的生命,泥土的芳香中凝聚的娇子。互相拥抱着,编织一道道新世纪的长城。我曾多次期盼,欣然生活在高高的天空;我也曾无数次遐想,被嵌入深深的地层,为了塑造完美,宁愿被打的粉碎,一颗诚实而火热的心,永远不会变得冰冷。”短短的100字,把砖的起源,属性、用途、理想、抱负、奉献、勇敢、坚强、与坚韧不拔的个性写的酣畅淋漓。这样的诗无论过去多少年代,都是极具生命力的。
牛占才(憨犀牛):
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写好新诗,郭老师授予我们最基本的方法。指导我们去创作更多更好的新诗(现代诗)。我所学到的方法一,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古典诗词,已获得极为丰富的文学知识和诸多的创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写新诗过度,重要的是对古典诗词加以扬弃,即扬其好的构思方法,好的布局安排,好的写景状物, 好的叙事抒情 等技巧,要弃的就是 古典声韵格律,千篇一律的格式和套路。甩掉这重重束缚,写起新诗来就可以自由发挥纵横 驰骋尽情抒发情感了 。自然会出现更多高质量的新诗。方法二,写新诗一定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为此要善于选择感人触心的具有代表性的事和景,抒发从内心里迸发出的真情实感 进而去感染每一位读者。方法三,新诗一定要写得含蓄才耐人寻味,作者决不能把要说的事理和 要表达的情感一股脑地道尽说透,让诗显得太直白太肤浅,而要写得含蓄一些内敛一些,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琢磨玩味的余地,也就是给读者留下二次艺术创作的广阔空间,读者作者才能互动起来, 读者才能喜欢你的诗认为你的诗才是好诗。 再次谢谢郭老师对我们的付出,盼望老师以后有更多更好的写作方法传授给我们!
井陉矿区兰林教育137851015161:
今天阅读中国文苑“浅谈新诗及创作《郭培友诗歌创作谈十四》”,很受启发,让诗歌创作门外汉的我不揣冒昧,谈些门外话。 1.郭主编文中提到,“新诗脱胎于古诗……”,说的非常好。从某种意义上谈起只有那些对古典诗词刻在心里、融入血脉、化为基因的人,才能写出最好的新诗。就像学习书法一样,先临摹、次入贴、后创新。2.关于新诗好还是就是好?从形式上看,当然是新诗好,因为它容易让人理解。但是,从内容上看,能够背诵记忆古典诗词的人比新诗多,这也说明新诗质量有待提高,这些方面郭主编在创作谈中讲的很清楚。 3.新诗的质量如何提高?郭主编提出了“避免散文化、要有跳跃性、含蓄、避免冗长”等观点,不失为金玉良言。我换一种说法诠释补充:要言之有物,要对素材挖掘剖析,要用比兴手法,如向《天安门诗抄》中的新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臧克家的新诗《有的人》等,之所以被大学课本刊用,即是因为它们符合郭主编所提倡的以上文学观点。 3.郭主编在文中披露出了他创作的几首新诗:《娘啊,该带全的都带全》《荔枝》《影集》《铁轨》等,有的读后让人落泪,有得发人深省,有的让人佩服,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不外乎它们都符合郭主编在创作谈中提出的新诗写作的观点。 概言之,郭主编的诗歌创作谈,既有理论观点,又有实践举例。观点准确,内容充实。脉络清晰,有理有据,堪称一篇文学评论的佳作。
白云:
首先为评论者点赞,评论恰如其分。这证明了主编老师《创作淡十四》深受广大诗者喜爱,是又一盏引领我们创作的指路明灯。
我非常赞同总编老师的精辟论断。
例如总编老师在其岳母仙逝时创作的新诗巜娘啊,该带的都带走>>…带上那根祖传的枣木棍:老花镜:袖珍小手电:老年机……,总编老师对岳母的深情不舍,对岳母的照顾细致入微,对岳母需要和喜好如数家珍……,比亲生儿子还亲啊!!! 每每拜读这些不娇柔,不造作的大实话,都让我哭得一踏糊涂。这就是新诗超越格律诗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新诗词很强的感染力所致啊!
主编老师德艺双馨。从我2019年5月10日荣登文苑网至今,总编老师日臻显现出强大的滋场氛围和不凡之处。仅就论诗和写文观而言:已蜚声海内外。奉献给我的文字材料足令我终身受益。深入学习和领会您的作品精华已超出我学生时代的总和。我不仅在拜读您的作品,也是在学习您的人格昧力!因为诗文如人,人如诗文! 愿总编老师:文苑园丁抛汗水,无声宏论醒梦人。 祝中国文苑这个写老百姓的舞台,越来越光芒四射!
温蒂(加大拿):
最喜欢《回忆》那首诗!
黄裳:
学习郭老师的《浅谈新诗及创作》,令人耳目一新。这篇文章论点明确,论证清晰,论据充分。从新诗歌的繁衍到诗歌必备条件再到好的诗歌应达到的高度阐述的明明白白,通俗易懂。尤其欣赏郭老师的微诗,可谓意蕴深远。更赞同“不要把诗写成车子的辙印,而是写成打水漂的涟漪”。一篇佳作,拜读学习了。
陈守印:
1,诗歌饱含深情地悼念了母亲的去世(诗与文,若不能以情动人,无论语言多么华美,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2,即便是新诗,但仍然具有韵脚
3,诗歌的节奏感很强
现在社会上一些所谓的诗人的所谓“诗歌”既无韵脚,又无节奏,其实也就是分开了行,拆开了句的劣等散文。
李忠林:
诗歌创作《十四谈》,说古论今面面观。
各有所长亦有短,互为借鉴百花园。
新诗更有感人处,郭师举例让人赞。
读来受益绝非浅,学而习之加实践!
张弘(吉林):
读郭老师创作谈有感
古韵铿锵千载昂,新诗越海过重洋。
千秋各有侠情意,笔妙相携聚慧光。
宋彩功:
有幸又看到,并学习了郭培友老师对新、旧体诗创作方面的论述与精美的新诗实践。深为培友老师渊博的知识、对新诗深入地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以及精美的新诗创作实践所折服。
我赞同老师关于新诗与古典诗歌的特点与创作分析。新诗与古典诗都是中华文化的光辉展现,是不同历史阶段中华文化的优秀结晶。
一、
培友先生对新诗与古典诗互不认可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批评。
他认为,“新诗脱胎于古典诗歌,是对古典诗歌的扬弃”。
“如果把新诗同古典诗词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彻底否定古典诗歌,这其实是片面的。”
写古典诗词的(人)“认为新诗不是诗,也是片面的。”
“我们应当看到新诗是中国诗的一种进步,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记得中华诗词学会前会长马凯先生也曾针对当前诗词创作中的不良现象,提倡:“倡今知古,求正容变”。即,对“平水韵要知道,才能更好地欣赏和体味古人的诗词之美,对新声韵要倡。”这方面,就不再展开讨论了。
二、
新诗有新诗的特点。我十分赞同培友老师的观点。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新诗是新时代的产物,它必须紧跟时代时事而进步,崛起。如培友老师的:
《娘啊,该带全的都带全》就写的真情,实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那“枣木棍”,“老花镜”,“袖珍小手电”,“新袜子”,“老年机”,“小收音机”,“多带些盘缠”,一定是老娘生前不离左右的实物。他嘱咐老娘:“天黑了一定要住店”,“娘啊,去天堂的路还很远,求您该带全的都带全,别让孩儿再挂牵。”
这一桩桩,一件件,若没有亲身的经历,深刻地怀念,是绝对写不出来的。那撕心裂肺的话语,让我们听了,不由你不流泪。
三、
新诗不绝好诗。我记得少年时候读过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到现在还会背下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这首新诗,想必大家都知道,那真是把桂林山水写活了!我们当年的中学生们喜欢这样的诗,背下来,还去集体表演诗朗诵。
四、第一次读到培友老师的微诗:
《荔枝》
肉似凝脂味甘甜,
一骑红尘万里远。
肥了臀乳,
瘦了江山。
这首微诗充分展示了作者思维的深沉与含蓄,语言的俏丽与鞭挞。
在培友老师这首《荔枝》微诗中,培友老师仅仅用了24个字(含诗题),就把唐代(也影射当代)万里之遙,入京送荔枝这一奢侈之举,以致产生的社会效果,剝析与鞭挞的淋漓尽致,余意无穷!一肥一瘦,强烈对比。一虚一实,江山与臀乳。这种写法,史所未见。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总之,培友老师这一篇论述文章,是对新诗创作的探索与经验。我还要进一步学习与实践。
2022年11月6日星期日于海南
遐风: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万物之存亡,都是扬弃的辩证。诗歌当然如是。新诗和古体,不能以孰好孰坏论定,而是由写作的情怀和质量论断。郭老师的议论,深入浅出,读来受益!
潇洒怪叟:
赞郭培友总编的新诗创作 新开一卷绽诗坛, 妙笔豪情著锦篇。 今日声名尤记起, 千秋信有后人传。 给郭培友总编点一百个赞!
赵明辛:
好文章!读后脑洞大开,消除了以往对新诗的误解和偏见。特别是老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其认知水平和表述能力可见一斑,学习收藏了!
沧海一粟:
郭主编的浅谈新诗及创作有一定的哲理,点赞!不管是新诗还是旧诗,立意好、有创意就好!
刁跸村夫:
新诗,我个人一向认为就是散文的变种,它没啥规律可寻,扬鞭催马信口开河,思绪上来了,多几笔,没啥感觉就少几笔。但是看郭老师所谈体会和几首范例,也确有韵味。转来供爱好者品味吧!
赵玉江:
读了郭老师写的新诗和创作谈,我也想尝试着写新诗了。
羽音:
拜读郭老师《浅谈新诗及创作》,受益匪浅。之前认为写新诗无拘无束,随意写就行。读了郭老师的佳作,对新诗有了新的认识。要写好一首新诗也是需要下工夫的。
君子赏兰:
郭总编老师此作详尽新诗种种,列举名作和其佳作,令人耳目一新,具有较强的引导和良好示范,可谓高论雅谈。其中“一切好诗都是这样,即把万象纷呈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剪采,达到的高度的诗的概括。要聚焦,要浓缩,把无关紧要的东西去掉,突出主要的,而不要写成流水账。”更是高屋建瓴,重敲要点,若能领悟,最起码也能写出一首象样的作品。学习并点赞无数。
陈书明:
郭总编好:《娘啊娘 该带走的都带全》,写到了深处,写出了情感,写出了眼泪。阅后受益匪浅,给青少年以勉励,给当今人以教育。好文章,读哭了
北雁:
新诗、旧诗是两种不同的题材,是用不同形式表达想说的事物,新诗能表达的更灵活一些,也更会被现代人接受,而古诗词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它的表现力也是现代诗不能比拟的!我以前是写现代诗的,可接触了古诗词,就爱上它了,成了我日常写日记的一个方式。现在也有的一些人,为了赶时髦、当诗人,乐此不疲的写,凑两句就是诗了,写四句就是绝了,真是混乱了诗词界、文学界,这个现象一定要扭转!还诗词、文学界一片净土!
赵剑华:
老师多才,旧体新体无一不是真情实感脱口而出,让那些无病呻吟者无地自容。
肖寒:
拜读郭老师对新体诗的论述,受益匪浅!古体诗词和新体诗的根本区别:古体诗有严格的韵律、对仗、平仄、字数限制;新体诗比较随意、自然、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个别有行数的限制(一言诗、三行诗、十四行诗等)。像郭老师的新体诗《荔枝》,虽然只有几行,但寓意深刻,让人回味无穷。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唐朝的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娘啊娘 该带走的都带全》深刻地表达了儿与娘的深厚情感,读后催人泪下。这首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通过淳朴的语言把娘与儿天隔一方,难舍难分的嘱托描写得淋漓尽致。我崇拜古体诗,也喜欢新体诗,但是我不喜欢新体诗中那些乱用词语的诗,让人读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要表达的什么意境。还有假浅浅的诗,让人读了感到恶心。感谢郭老师对新体诗的定位分析,值得我们学习推广。
水润森林:
拜听老师一课,本人深有感悟。不错,古诗有古诗的妙笔,新诗有新诗的杰作,其作法匀不能一同而论之。古诗就好比古董一样,看似有价,实则无用。社会是发展的,诗词也要在发展中推陈出新,也要有创新精神,不要一味求古,否则不是倒退了吗?只要在创新中创出精华的诗,让大众读得惊乎,甚至回味无穷来,岂不是好诗吗?
王维正:
郭老师论诗,述理析例,深入浅出。朴素明朗,平平道来,给人知识智慧,叫人耳目一新。教人技巧,值得学习体会,必定受益。
侯宝龙:
手捧新诗创作谈,伸明大意讲真言。
文坛浪涌千帆竞,异彩春花绽满园。
清江居士:
郭老师的《浅谈新诗及创作》论述精僻,全面,例证充分,读后深受教益。
朵朵:
拜读郭老诗歌创作谈十四,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我十分敬佩郭老对诗歌的理论基础,鉴赏能力,文字功底和道德情操。如果要让我对新诗,古诗词做过比较,我只能说两者都很好,很美!只不过是现代人受的是白话文教育多一些,文言文教育少一些,因此对古文学的欣赏能力差一些而已。诗歌是语言文化的精华,不论是新诗还是古诗词,写好了都很难。能流传千古的就更难了。因为诗歌追求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清湖:
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诶新诗创作。有理有据,娓娓道来。非常喜欢这样言之有物的诗论,观点令人信服,受益良多。
百瑞陶瓷-----贺:
读完郭老师的文章,使我得到启发,明确了一个道理,不管是写新诗还是古典诗词,练字都要精简,有诗情画意,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还有感染力。象他写的悼念岳母的诗,不仅写出了岳母和女婿之间的深厚母子之情,还诉说了岳母以前的辛酸。谢谢老师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