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当石林县的潘老师、陶老师按照“三标课堂”的要求上了两堂公开课后,孟国泰先生和李校长迅速召开座谈会。孟先生介绍了两堂公开课的“七大变化”后,向与会老师征求意见。
有部分老师说:
“我们搞不了三标课堂!”
“为什么?”孟先生问道。
“学生基础差!”
“三标课堂就是针对差生而提出的。”孟先生顿了顿,又问道:“一堂课要不要设置教学目标?”
“要!”
“设置目标后,要不要达成目标?”
“要!”
“达成目标后,需不需要反馈?”
“当然要!”
“这不就是‘三标课堂’吗?那你们为什么说搞不了三标课堂呢?”
大家沉默。
“你们培养过差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吗?”孟先生追问。
“都培养过!”
“请具体说一说是怎样培养的呢?”
“课前要预习。”
“上课要专心听讲。”
“作业要认真。”
……
“请具体说一说是怎样预习的呢?”
“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翻一翻资料。”袁老师回答。
“是怎么读的呢?”
“让学生查一查生字词。”
“查一查就够了吗?不教他们记字的方法吗?”
“那是小学的事!”
“此话差矣!”
“懿,这个字如何记?”
“音——yi(意),形——由壹、次、心三个部分构成,意——美好的,合起来可记为——美好的壹次心意。那么,辨、辫、辩、瓣,这四个字又如何记呢?这四个字用歌诀即可记住:中间点撇仔细辨,中间青丝结成辫,有言有语好争辩,结瓜先要长花瓣。”
“我有一个问题问袁老师,学习中有哪些不良的习惯?”
“不认真预习,不认真听讲,不认真作业,就这些!”
“是吗?”
“是的!”
“学生至少有30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如边做作业边翻书的习惯,没有怀疑的习惯,没有圈点注画的习惯,没有快准的记忆习惯,没有超越的习惯,考前不进行系统复习的习惯……”孟先生坚定地一气呵成后接着问:“你们会学习吗?你们知道如何读一篇文章吗?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要素?如何发现文章的问题?如何把文章的精神内化升华?……年纪轻轻,就如此世故圆滑、不思进取?不做任何思考、调查、实验,就拒绝接受新生事物,与时俱进的精神到哪儿去了?要教会学生有远大的理想,你们有远大的理想吗?要教会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你们有丰富的情感吗?要教会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你们有坚强的意志力吗?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你们会学习吗?……”
大家沉默。
“其实,三标课堂,很简单!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跟我沟通。”孟先生最后说。
大家认可,并为孟先生送上感谢的掌声。
作者:青力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