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作家/刘洋
内容提要
作品通过先辈孤身走“口外”、北徙大青山、落脚后草地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故事,再现了当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惊心动魄的战斗情景,集中展现了新中国建设初期人民群众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高歌猛进的时代气息,讴歌了建设者满腔热忱的奉献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人生追求。实为一部深具家国情怀和敬业励志的文学作品。

第二章
我的祖爷曾留有遗言,凡任门家族后代,一不准当兵,二不入教会,三不能为官。这是因旧时穷人当兵,大都是雇佣军观念,只为吃粮而扛枪卖命,故称“丘八”;至于出仕为官,大抵是因官场险恶,勾心斗角,向来为文人所不齿;可不入教的原因,不得而知。我祖父大名叫任義,亲弟兄三人,大哥守家种田,三弟外出经商,唯有他是手艺人。从小跟我祖爷操持山货业,专做农民耕作使用的农具,诸如耧犁、磨耙、镰枷、木锹(音:qian)和抖叉(秋天场收所用)等,平时也做些农家常用的扫把、笤帚之类的东西。他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在三十出头时,那手艺已很娴熟了,便在村子周边售卖各种农具,有时也在家里搞来料加工或修理业务,靠家庭作坊与出卖手艺来供养全家老小。后来社会动荡,连僻野乡村都不太平了,老百姓生活开始下降,他的生意也不好做了。他就挑上担子,带上当家工具,走村串户去兜揽生意,可是收入也没有多少。一家老小开始受穷,眼看连糊口都难了,急得他毫无办法。恰在此时,听人说早年从祁县、定襄等地“走口外”的人,如今个个都发财了,还用挣回来的“洋钱”,在“口里”老家盖起一簇新的大瓦房。于是,他也打起个“出口外”的调子,也想到外面闯荡一番,好挣些银两回来谋生活。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大多数山西人走口外,一般都是隔上个十年五载,才能回一趟老家。平时就将挣下的工钱,兑换成银票寄回老家。这年入秋后,祖父便跟随邻村一个相识的人,徒步从老家来到“口外”,第一站就落脚在归绥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一开始,他没啥本钱,只是挑着担子沿街巷转弯,一边修理些家用玩意儿, 一边出售点手头用具。待过了旧历年,就在牛桥街(今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租了间小门面,招揽一些上门生意。不久,局面逐渐打开了,人手显得不够用了。在其出租屋附近,刚好有个姓杨的本地人,也会点编织箩筐的手艺,就提出来与他联手,共同经营这个山杂货铺子。自从两人合伙后,生意越做越好,一年忙碌下来,每人可分到三十块现洋。这对普通手艺人来说,就算是不错了。然而,好景不长,次年开春,在牛桥街上, 又开张了一家山货铺,门面字号叫“集义祥”。不过,在刚开始时,他们销售的价格高,生意并不好。“集义祥”商号的大掌柜,姓刘,也是“口里”人。一天,他主动找上门来, 与我祖父商议:一条街上两个山货铺,一大一小,价格不同,反而闹得双方都不好做买卖,不妨联起手来,共占市场。结果,两家商议出一项协议:即刘掌柜将我祖父所有的山货,以略低于市面的价格,全部予以包销。但我祖父的对外生意, 一律用“集义祥”的名号。我祖父觉得也不吃亏,就试着经营一段时间。当算下总账来,是比原来强些,就继续做下去。挨到年底,我祖父就把租来的商铺退了,除使用的专业工具不能变卖外,其余货物全部被刘掌柜按照市价收购了,这实际上等于被人家兼并了。等转过年来,由于我祖父所有的产业全没了,他就和杨师傅搬进后院的作坊里,从事开了货物加工。按照当初商定的条件,我祖父可住在后院的厢房里,还可享受老师傅的待遇,掌柜子不能收取他的吃住费。当时的经营是由柜上进料,我祖父他们承揽加工,每月按照加工物品的等级给工钱。这样一来,柜上供来好货,老师傅们给做上乘品;若供来半成品,作坊里只能出三等品;若原料质量不好,最后只能出残次品。结果,时间一长,生意不好,效益就下滑了。刘掌柜急忙来找老师傅们商议,怎么才能扭转这个被动局面呢?我祖父就说:“这个必须从货源上把关,一定要保证质量,再不能收购半成品和二等原料了。”刘掌柜为难地说:“若按照你说的去做,供货的来源不足,还会影响你们的加工数量。”我祖父便给他出主意:“要想生意好,你就得进原货,从今以后,我们买原料就到原产地,它来源广、质量好、可选择,我们做出来的上乘品,价格也高。这样的好东西,市面上人们才会喜欢。”刘掌柜听罢,叹了一口气,有点担心地说:“你这个办法我也曾想过,一旦有了好原料,可我们有好技术吗?”我祖父说:“这个难题我包了,不过你得给我雇上四个徒工。”刘掌柜略作思考后说:“任师傅,你这主意好赖,也算个补救办法,等我明天回话。”次日一早,刘掌柜找到我祖父说:“我与二掌柜商量过了,咱们就招收上几个徒工吧。如果手艺好的可以给工钱,没手艺的只管个吃喝,就由你来给店里踅摸人哇。”我祖父一听,满脸高兴,他趁此机会,向刘掌柜请了半个月假,在离别数年后,头一趟回家。原来,他是看准这里的钱好挣,也是个养家糊口的好地方,就想举家搬迁过来。当他把情况与家里人一说,我祖母第一个反对,她坚决不愿意搬家,还表示至死也不愿离开老家。我祖父只好去动员他那两个儿子,他仍想带上后代外出谋生,这样可多赚点钱。我祖父的大儿子,乳名叫大丑,大名叫任明星,出生于清朝光绪末年;老二乳名叫二丑,大名叫任丑云,出生于宣统二年。这弟兄两个人,虽是一娘所生,性格大不相同。老大爱学文,老二喜习武。一听说让“走口外”,两个人谁也不愿意去。但老大曾经上过几年私塾,比老二听话。经过其父一番劝导,这才勉强答应了。这一年,他只有十六岁。可老二是个犟驴,给他说上好的也不听,仍不同意去。实在没办法了,我祖父只好去动员外甥子,这个后生决定与舅父做伴儿,答应去。临行前,一个本家侄儿子跑来说,说也想“走口外”。这样,几天内正好凑齐三个年轻人,与我祖父一行四人徒步出关。来到归绥后,我祖父与杨师傅一会面,杨师傅就问:“任義啊,这不对呀,刘掌柜让你招收四个人,你怎只领回来三个呢?”我祖父说:“我是尽力了,请你想法子吧!”杨师傅无奈,当天就去城郊,动员他表妹,答应把外甥子,送来当学徒工,才凑足了数。次日一早,听说我祖父回来了,刘掌柜就过来面试这几个人。并且说:“看外表都还行,等明天再看看他们的手工活?”这里边只有祖父的大儿子和侄儿子, 从小跟他学过手艺,其他两个人就是手里空有力气。不过这种测试也无难度,只是查看一下心灵手巧罢了。翌日前晌,测试在商铺后院的场地上举行。当时的商号里,除了大、二掌柜子外,还有柜头、账房先生、内外采办和大小店员,加上作坊里的老师傅们,差不多有二十个人,一齐涌过来观看。二掌柜李仁因赶过来主持徒工测试,商铺的门面便推迟开一个时辰。头一个测试项目是做叉头子,先由杨师傅做示范,即在一条木档的四个眼儿,合铆对窍的固定进四股叉头。由于这四根股子棱角不同,角度也不一致,各有各的位置。若插对了,有鱼胶吻合,绝对拔不出来。若插错了,一是铆窍不合, 二是缝隙不粘,三是一拽就掉。大约一袋烟的工夫,这四个年轻人就把叉头安插完了。此时,大、二掌柜坐在空地的椅子上,让后院做饭的两个伙夫当即登场, 在几位掌柜子面前做检验。这俩人平日里吃得好,身强体壮,气力也大,他们检验起来,完全是破坏性的。可当他们抓起第一个叉子头,怎么也拽不开,第一个合格了;第二个两人奋力互拽,也没拽开。第三个掉了两股,第四个干脆给插反了,把叉股子的尖圆头儿,倒着插进有棱角的把眼里。最终,后来两个叉头不合格。掌柜们喝过一碗水后,第二轮又开始了,这回是由我祖父做示范,用栽撅做枳芨扫帚。我祖父做这是行家里手,不一会就表演结束。这个营生比插叉头难度大,耗费的时间也长。第一步是选择好扫帚把子粗细,第二步是挑选好铁环箍子的大小,第三步是往进一圈儿、一圈儿包裹枳芨,第四步要在石头墩上起蹲, 第五步用铲刀修边,把扫帚剪圆削齐。只因做起来工序多,还需手脚并用,几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更急得满头大汗。不一会儿,我祖父大儿子和侄儿子把活做好了。过了约一炷香的工夫,那两个后生也勉强完工了。接着,大掌柜又让那两个伙夫,一个人揪住扫帚把子,一个人拽住扫帚头,使劲儿往下拔枳芨。结果,我祖父大儿子做的扫帚夺得头筹,因逢年过节,他要跟上父亲做几百把扫帚,既得到真传,又掌握了内中技巧,那铁箍子选择的不粗不细,与扫帚把的尖子,留有恰当间隙,将枳芨牢牢钳住。那两人拽了半天,却没有揪出一根枳芨,当场宣布为合格品。最后,全部结果出来了,我祖父大儿子两项合格,夺得第一,其本家兄弟夺得第二。因为他俩毕竟学过这门手艺。另外两人均有一项不合格,名次也就排在落后位置。这时,大掌柜当场宣布:招收任明星为本商号店员,每月工钱大洋一元,一年以后另加薪金;任明亮(即我祖父侄儿子)为实习工,月工钱白银五角;其他两位为学徒工,包吃住不管薪酬。
这样,我祖父就给亲儿子和侄儿子以及外甥子当了师父,杨师傅则收了他外甥子为徒弟。他们每月按上乘品做计件活儿,店里不仅负担每个人的吃住, 凡是老师傅级别的还给一匹粗棉布,就等于包穿了。每到月底发工钱时,我祖父最为高兴,一是不用再去操做买卖的闲心了,二是由一人赚钱,变成父子俩挣钱了。每年平稳进账,还不用愁吃、愁穿、愁住。
我祖父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当年,杨师傅与他联手时,他的股份虽大,可他这人心不贪,收入是两人对半分;后来,当“集义祥”与他合作时,他也没有存私心。再后来,当刘掌柜把他的山货铺兼并后,他也没有计较得失多少,更没有怨天尤人。在当了驻店老师傅后,他和东家从来没有心存芥蒂, 而是把大家当成共患难的利益整体。当他将大儿子带到店里,知道儿子喜欢学文,为了稳住他的心,能够当个好店员,以求安稳。一有时间,他就开导儿子:“现在社会上不稳定,找活难,挣钱更难。老年人常说,当个县长,不如学个工匠。你看那当官的,今天在台上指手画脚,明天他那靠山一垮台,不是让清算,就是被罢免。而工匠有手艺就有饭吃,一辈子安安稳稳,有力气就能养家糊口。”他儿子也还听话,每天除去干活儿外,就是看闲书,练习珠算,从不招惹是非。其实,“集义祥”商号最大的股东,本是二掌柜李仁。可他觉得自己年龄偏大、体力也不济了,就推举头脑灵活、能说会道的刘智出任大掌柜,自己甘当二掌柜,在背后出谋划策。可平日里,众人都知道他是大股东,全称呼他“老掌柜”。那柜头名叫王举,掌管柜上(相当于如今商家的财务部门)的事儿,人们习惯称呼他“三掌柜”。他也乐于这样答应,并以为这是众人在抬举他。在平日里,这几个人各管一摊子事务,配合得还算默契。一日,李仁对刘掌柜说:“我观察了好久啦,任明星这个小后生,凡做事有毅力,日后定会有出息。”刘掌柜也说:“在咱们店里,我看靠他办点事儿,还挺有能力。”原来,这个小店员,人老实、守规矩,每日除跟上他爹研习手艺外,从不在外闲逛。近些日子里,一直坚持学习打算盘,一会儿是“凤凰双展翅”,一会儿是“唐王乱点兵”(这些都是练习珠算的方式)。每天早晨起来,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个不停,遂引起了掌柜子们的注意。
有道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就在他下功夫学本领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机会。商铺坐柜(即账房)的于先生,家父不幸病逝了,按照当地丧俗,需要回家守孝。由是,他就去向大掌柜请年假。不料,大掌柜只准许三个月。可按照他的意思,最少也得守够半年。结果双方谈不拢,他就提出辞职申请。大掌柜一看没招了,二掌柜也没办法,只得准给一年假。
然而,这两个掌柜子店上店下踅摸了半天,却没寻下一个可靠而合适的人选。最后,他俩商定,让任明星来顶替账房先生,并且尽快上柜台接替往来业务。可任明星犯愁了,因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账目,更不会记账,心里没底儿,担心干不好,误了大事儿。这时候,他老父亲出面了,这个老汉找见大掌柜子,言辞诚恳地对他说:“刘掌柜,我说句心里话,不是我儿子不想干,也不是我不愿让他去干,实在是怕干不了,一旦出事儿不好办!”不料,刘掌柜却说:“任师傅,你别担心。这件事儿,我心中有数。经过我们长期观察,你儿子爱看书,算盘也打得好,记账不成问题。先让他边学边干,有我们的帮助,出不了大事儿。一旦有个闪失,我会负责的。再说啦,不经过磨炼,谁也无法进步的。”这位刘掌柜,为人灵巧,能言善辩。经过他这番劝导,任家父子放下心来。没等几天,任明星就上岗了。然而,这个机遇虽好,可时间点不对。此时,农节临近冬至,还没等他熟悉业务,已到年终码账的关键时期。往年每逢店铺年关结账, 伙计们就留心起全年的劳资分配,那些老店员们,还盼望能从收益里配点股份。由此,这年的结账就愈发紧要了。(未完,待续)刘洋,本名刘玉昌,内蒙古察右中旗人,毕业于内蒙古师大汉语言文学系,中共党员,新闻高级编辑职称,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大后山》(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长篇纪实文学《灰腾梁下》(与人合作,201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长篇纪实小说《后草地》(2022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以及散文集《圆,吻别曲线》等著作。个人成长经历,先后在察右中旗化肥厂、察右中旗旗委宣传部工作,曾任《察右中旗报》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1993年调入中央直属企业准格尔能源公司,担任《准能报》总编辑,后任新闻中心副主任,2003调入神华集团公司总部从事新闻策划与党务工作,2007年下派神华集团包头煤基制烯烃科技公司任企业高管,2019年在国家能源集团(即神华与国电合并)退休于北京。现致力于本地(以察右中旗为主)文史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等工作,目前,正在创作以陶林地区辛亥革命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回望西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