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 民 堂
(蜀州笔记之二十四)
一
在我们蜀州小城,有许多私人诊所,大多数诊所是西医诊所。中医诊所寥寥无几。
济民堂就是一家中医诊所。济民堂在向荣街中段。临街,有两间连通铺子。门框两边有副联子:
上联 宁愿架上药生尘
下联 但愿人间少疾病
一间铺子,前面摆张曲尺柜。曲尺柜一半镶玻璃,一半没有镶玻璃。镶玻璃柜台分三层,每层摆有青花瓷盘,盘中装有:西洋参、人参、鹿茸、鹿鞭、海马、黄芪、天麻、三七、灵芝、贝母、当归、阿胶等名贵中药。没有镶玻璃柜台,上面摆有药碾子、药铡刀、捣药铁臼,称药小秤。铺子靠墙,有两壁楠木做的药架,药架上有许多小抽屉,每个抽屉分四小格,每小格里装有不同的中草药。另一间铺子,摆一条长凳、几把竹椅,一张柏木桌子,这是诊断室。靠诊断室有间小屋,是治疗室。
济民堂,很有些年头了,主人家姓周。清道光年,周家老祖宗,风光无限,地位显赫,在朝廷大内医署为官。后来,周家老祖宗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周家老祖宗回到小城后,在向荣街修建一座宅院,依旧行医,代代相传。济民堂的匾额,是道光皇帝御赐的。现在,这块金丝楠做的匾额,挂在诊所的门头上。匾额黑漆剥落,有些地方泛白了。但是,济民堂三个鎏金楷体字,依旧异彩夺目。
二
小城人一般把西医叫医生,中医叫太医,虽然两个不同叫法,但是一个意思。
济民堂,有两个太医,一个女的,一个男的。他们是周氏家族第八代嫡系传人,俩人是姐弟关系。
女的叫周招娣,老姐,六十多岁,优雅端庄,品行善良,和蔼可亲,济民堂的坐堂医生。周招娣幼时,聪慧好学。十多岁识草药、背汤头,就把《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论》,李时珍《本草纲目》,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名家宝典烂熟于心。周招娣深得家父真传,不到二十岁便坐诊下处方。后来,周招娣在省城中药学院进修,系统掌握中医医学理论。之后,她在父亲担任副院长的中医院当医生。父亲离任后,周招娣接任中医院副院长职务,一直干到退休。不知什么原因,周招娣太医终身未嫁。
男的叫周伯通,小弟,五十多岁,个不太高,绰号三寸钉。周伯通有个漂亮老婆,老婆家是小城经商大户,与周家是世交,他们是指腹为婚,有一双儿女。女儿华西医科大毕业,在小城县医院当医生。儿子在复旦大学当老师,大概是教授之类的。周伯通在济民堂做中医外科,兼药剂师,本地叫抓抓匠。周伯通小时候,跟周招娣学识中草药,上千种中草药产地、学名、别名、功效、用途等,他了如指掌。周伯通就蒙上双眼,在草药堆里随手抓一把,放到鼻尖一闻,便知道是什么药。他在治疗恶疮恶癣、烧伤烫伤等方面,很有一套。西医治疗这类疾病,讲究从里攻外,吃药输液,消炎排毒,然后用盐水煮过的纱布,或者用碘伏浸过的沙布,敷住创口。中医治疗,恰恰跟西医相反,讲究从外攻里,根据创口糜烂情况,先在纱布上涂一层油膏,撒上少许消炎药,再在创口上抹上丹药,少则十天、多则半个月就好了。周伯通从父亲那里学到如何炼制丹药、油膏的绝招。丹药,分红丹白丹两种,红丹是升丹,白丹是降丹,一个提恶浓,一个生鲜肌。周伯通在炼制丹药时,秘不外传,避开众人,一般选择月朗星疏的夜晚,在后院天坝垒灶炼制。炼制丹药,不能用木柴,只能用钢碳。啥时用猛火,啥时用文火,都很有讲究,半点马虎不得。炼制丹药,劳神费力,稍有不慎,一锅丹药就报废了。
周伯通炼制一次红丹白丹、油膏、消炎药等,要用上三、五年的时间。
三
济民堂,除了过年关几天门,平时不关门。
周太医每天上午坐诊,下午休息。到济民堂看病的人,来一拨去一拨,没有断过线。
周太医看病人,望闻问切,每步都要做到位,不像其他医生,病人还没有把病情说完,处方已经开出来了。周太医对病人的饮食、起居、嗜好,几乎问个遍,然后思考一阵,才下处方。像头痛脑热、跑肚拉稀、咳嗽哮喘、多梦盗汗、内虚外寒、体弱气虚等,手到擒来,一般吃三副药,就医好了。疑难杂症,到周太医这里,乖乖认怂,少则六副药,多则十二副药,保证药到病除。
济民堂与其它诊所相比,价格不贵。本地许多病人,爱到济民堂看病。外地许多病人,听闻济民堂的牌子,慕名而来。到济民堂看病的病人,如果家境不太周全的,周太医笑说,没关系,放心医吧。她只收成本或者一文不取。
那天,本地有个土豪,上济民堂找周太医看病。济民堂有很多看病的病人,大家依次排队候着。
土豪一进门,就大呼小叫,说什么市上领导要他去开会,先看他的病。
周太医本来对这类人没有什么好感,加上他不讲礼数,心里早有几分不快。但她没有做在面子上,她淡然笑说,老板!对不起哈,你去开会吧,我这里是诊所,不是开会的会议室。
土豪懵了。
周太医说,大家都在排队,你要特殊一些吗?土豪恍然大悟,忙冲众人拱手说,啊呀!对不起,我实在有要事在身。
众人相互看看,齐声说道,周老师!先看他吧,反正我们没有事儿。
土豪连连说,谢谢了,谢谢了!然后,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对周太医说,周老师呀,恕我刚才鲁莽,对不起哈。
周太医迟疑片刻,站起身来,朝大家鞠了一躬,然后坐下说,你哪里不舒服?
土豪说,我也不太清楚,反正周身不通泰。
周太医用食指轻轻敲桌面。土豪不知所措。
周太医说,把手拿过来。土豪方才醒豁,忙伸出左手,搁在桌子上。周太医用手扣住土豪脉门。稍时,再让土豪拿过右手。周太医看了看他的舌苔,问他起居、饮食、嗜好等情况。土豪不敢隐瞒,俱实相告。
周太医说,老板!按中医医理讲,你身体不适,并非病所致,是不良习惯所致;人体五脏六腑,讲究阴阳平衡,讲究五行相生,肺为金,肝为木,脾为土,肾为水,心为火,阴阳失衡,五行相克,运行混乱;你必须好好调理,否则,拖到上一年半载,命将休矣。
土豪一听,顿时大惊失色,慌忙问,有没有办法?
周太医淡然说,办法倒是有,就怕你接受不了。
土豪点点头说,只要把身体弄好,啥办法都能接受。周太医拿过处方笺,写下几行字:
戒烟戒酒,戒荤戒色。
早睡早起,按时就寝。
土豪接过处方一看,当即发懵了,他说,周老师!这……这……这是哪门子处方?
周太医肯定说,没错,这是专门针对你下的方子,是药三分毒,你身体没有病,没必要吃药,好好调理,坚持数月,保证有奇效,如果没有效果,你可以摘掉济民堂的招牌。
土豪说,周老师!你还是给我开点药吧。周太医沉默片刻说,没必要。土豪还要说什么。周太医摆摆手,叫下一个病人。
土豪见状,嘟囔几句,怏怏不乐,缓缓离去。
四
周太医下的处方,字迹隽秀,工整大方。她下好处方,交给周伯通。周伯通接过处方,用镇纸压在柜台上,垫上纸板,就开始抓药。
柜台内,有个木制垫厢,垫厢有七层,相当于梯子。有些药搁在药柜高处小抽屉里,周伯通个头不高,伸手够不着,要用垫厢。周伯通瞅一眼处方,记住二、三味中草药,抓来放在秤盘上称,份量刚好合适,一抓一个准。有些中草药要加工一下,比如黄芪天麻三七,要用药铡刀铡成片;白芷紫苏贝母,要用药碾子碾成细粒;蜈蚣蜥子碎蛇等,要用捣药臼捣碎。一张药方子,一般有十多味中草药,不足一支烟工夫,周伯通就把药抓好。有些病人的处方,要一出三、或者一出六,抓一味药,要分成几等分,倒在纸板上。不过,对周伯通来说不在话下。周伯通抓药,手不闲,嘴也不闲,他一边抓药、一边与病人摆龙门阵,摆一些笑话,把病人逗得哈哈大笑。
济民堂,上午病人多,很忙。周太医姐弟俩,一个下处方,一个抓药,配合默契。到下午,病人比较少,要清闲一些。
下午时分,向荣街上的七老八贤,抱着茶杯,邀邀约约,去济民堂闲坐摆龙门阵。
周伯通早在济民堂门口,摆好茶桌、椅子,备上碧螺春茶,提供开水。大家说说笑笑走拢,围坐一圈。周伯通说,大家稍坐片刻,手头还有三张方子,大家吃茶吃茶。周伯通加快速度,稍时,便把药抓完,装在纸袋里。咚咚咚!周伯通把秤盘在柜台边叩几下,将小秤搁在柜台上,端把紫沙茶壶,从柜台内走出来,参与其间吹牛。
大家没有忌讳,笑声不断,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社会现象、趣闻轶事,一顿神吹。
那时候,世面上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信息传递都是靠口口相传。小城地界上,发生的什么趣闻轶事、花边新闻,基本上都从这里传出去的。
每年,进入三伏天。
济民堂门口,摆张桌子,桌子上搁一口大缸,配两只汤勺,一大摞土碗,专门准备清热祛火、消暑解凉的大锅汤。
免费大锅汤,是周家的传统习惯。大锅汤的方子,有十多味中草药,是老方子,由周家姐弟亲自动手,用慢火,慢熬而成。大锅汤甜甜的,有股薄荷味道,略带一些苦味,回口满嘴清香。
此举,很受街坊邻居以及进城赶场的乡下人的欢迎。
五
离济民堂不远,有座寺庙,叫东山寺。
东山寺旁边,有个叫李老八的老家伙。原先,李老八在某某局上班,大概是个副局长。李老八在位时,干了不少损人勾当,向荣街人对他嗤之以鼻。
早年,李老八还做过一件缺德事,伤透了周家姐弟的心。李老八带领一帮戴红套套的人,活生生把济民堂砸了。同时,把周家老爷子当成牛鬼蛇神,倒绑着双手,戴着尖尖帽,与地富反坏一道游街。后来,周太医千方百计追寻济民堂匾额的下落,才晓得逼额在李老八手里,被他藏起来了。再后来,周太医通过法院,李老八才把匾额退还给周家。
李老八晚景很惨,老伴早早离世,子女搬到单位小区居住,他自个独居一处,又得了恶疾,就是烂腿,两只膝盖以下流血流浓,恶臭难闻。李老八上了许多医院,包括省城大医院,都无法医治。李老八没有法子,只好叫子女用轮椅推着他,硬着头皮上济民堂。
周伯通看见李老八,心里就来气,没有好脸色,将他赶出门,坚决不医。
李老八的子女们流着眼泪,反复求情。
周太医是菩萨心肠,听不得别人说软话,她对李老八的子女说,你们父亲虽然不受待见,但你们有孝心,看在你们这份孝心上,我给他医。周伯通不乐意了,他说,老姐呀,忘了当年?周太医笑笑说,兄弟啊!咋能忘呢,李老八做了有损周家的事,但是,那个年月,也不能全怪他,我们行医者,要有普世情怀,他不仁,难道我们还不义吗?周伯通听老姐的话,勉强答应了。
周太医给李老八下处方,从内往外攻。周伯通给李老八清洗糜烂双腿,上红丹白丹,从外往里攻。几个月时间,硬是把李老八两只烂腿医好。李老八又是作揖,又是磕头,又是悔过,他给济民堂送上一面锦旗:
普世济民,崇尚医德;
医术高明,华佗再现。
周太医看了,只是淡淡笑说,李八叔!多余的话不说了,我之所以给你医,因为我从事的职业是救人,你是人,我应该责无旁贷,小事一桩,不足挂齿。
说罢,周太医随手把锦旗扔在墙旮旯上。
六
有天下午,在济民堂门口。周伯通与七老八贤摆龙门阵,正摆得起劲。
只见有个乡下女人,骑着三轮车,在济民堂门口停下。车上躺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满脸痛苦状,呻唤不已。
车刚停稳,女人就从车上跳下来,扑通!给周伯通跪下说,周老师!救救我的男人吧。
周伯通吃一跳,他回过神来,赶忙把女人扶起来说,起来吧!搞得啥名堂?有话好好说。女人站起身来,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泣不成声。
女人把男人扶进治疗室。
周伯通看了男人伤势,不觉倒吸一口凉气。男人全身长满带状泡疹,有些地方糜烂,流着恶浓。周伯通说,这病呀,整成这个样子,咋整的?
女人说,开初,只是几个红疙瘩,没有在意,哪个晓得,整成这个样子呢?
周伯通连连摇摇头说,麻烦大了,我这里医不了,赶快送县医院吧。
女人说,县医院不收,叫转上级医院。
这时,周太医进来,摸了男人脉象说,还好,可以治疗。她扭头问女人,上级医院有熟人吗?女人摇头说没有。周太医又说,就在这里医吧,不过,有些麻烦,天天都要跑一趟。
女人双眼噙着泪花点点头。
周太医下方子,开一副大剂量的败毒药,亲手抓,亲手熬。
周伯通用棉球蘸上酒精,慢慢清洗男人的恶疮。清洗完后,在糜烂地方抹上丹药,没有糜烂的地方抹上自配的药水。
周太医那边,熬制好一大土罐中药汤,她吩咐女人,十分钟喂男人一次,不间断,直至把体内毒素逼出来为止。
整整忙碌一下午,周家姐弟才把男人的恶疮处理完。男人不叫不闹了,他说,谢谢你们了。周伯通问,感觉如何?男人说,不痛了不痒了,有一种冰冰凉凉的感觉。
经过两个多月医治,男人的恶疮好了。女人吐出真情,当时,她把男人弄去县医院,县医院叫他住院治疗,先交两万元。女人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来,才弄到济民堂,死马当活马医。
周太医笑笑说,傻女子!你当我是瞎子?我当时看得出来,你们家景不好,有困难,费用嘛,济民堂全免。
扑通!男人和女人当即双双跪下,直呼周太医是活菩萨,再生父母,来世做牛做马也感恩不尽。
周太医将二人扶起来说,言重了,言重了!这是我们当医生的职责,不值一提。
男人和女人无论如何要拜周太医为干大。周太医左右为难,答应不是,不答应也不是。
向荣街七老八贤看在眼里,劝周太医说,周太医!小俩口一番心意,你是治病救人的活菩萨,这番好事,天下难找呀!答应他们吧。
周太医想了想,默认了。
七
又过了好些年,济民堂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后继无人。
周伯通很着急,一时又想不出办法来。于是,他三番五次劝说女儿,叫她回来,接管济民堂。
女儿死活不同意,她给周伯通说,她还年轻,有自己的事业,还需要发展,以后再说吧。
周伯通很郁闷。
周太医觉得没有必要,她安慰周伯通说,兄弟啊!济民堂,顺其自然吧!

作者简介:
江维,男,汉族,四川崇州人。下过乡,当过兵,原在四川省税务干部学校任职,现已退休。
《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中国微型小说协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
从1980年开始创作至今,先后在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百余万字,获得各类奖项二十多个。其中,出版发行《窗外有月亮》、《竹林茶园》两部中短篇小说集。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525298.html
🍀🍀🍀🍀🍀🍀🍀🍀🍀🍀🍀🍀🍀🍀🍀
纸刊《白鹭文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