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铁五师魏武宁女儿

父亲的遗作里,除了《强国血脉》系列,还有题为“第二章《身世与家风》”一篇未完成的、关于身世的小文,我因此萌生了编写“听(看)父亲讲(写)身世谈(立)家风”系列的想法。
父亲的堂妹、我的堂姑苹苹说:“仔细看了校友会的纪念文章,大哥真的是我们的榜样,他刻苦学习,忘我工作,热爱家乡,敬爱长辈,费心家人,关爱孙辈……”寥寥数语,总结了父亲的一生。父亲的忘我工作精神已经在《强国血脉》以及《战友风采》中得到体现,现在将由我书写父亲生活中的故事。今天,先将父亲的《生于战乱与流离》一文作为《身世篇》首发,后续会有《家风之传承》《家风之祖孙情深》《千里迢迢探亲记》《才艺篇》等,在缅怀父亲的同时也回顾我们铁二代与众不同的童年。

父亲写道:我的故乡在福建省泉州市。父母婚后,到马来西亚投奔外祖父母。1939年6月我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两年后由于祖父去世,父亲回国接替祖业。这样我的户籍就成为“归侨”。
魏武宁(中)和其两位舅舅在吉隆坡的合影
从泉州出发至吉隆坡的海路,在宋元时期是条繁盛的丝绸之路。“市井十州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等诗句就是当年泉州海外通商繁荣的生动写照。后因明清两朝闭关锁国和列强入侵,20世纪30年代华侨在国外寄人篱下,受尽屈辱、勉强度日。珍珠港事件后,日寇铁蹄踏遍东南亚,这条下南洋的海路更加充满凶险。这种艰难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的华侨无不锻炼出爱国、刚毅、顽强拼搏、图存图强的优秀品格。
魏武宁在吉隆坡和其姨母的合影
祖辈开始,家里开始在泉州城里做点小本生意,并逐渐有些积蓄。时间久了盖起了房子。这时,日本鬼子发动的侵华战争爆发了。福建两大城市福州、厦门都落入魔爪。泉州距福厦两地很近,所以敌机骚扰、挨炸弹、躲扫射,百姓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中学都迁往山区以避轰炸。我的祖母和母亲则带着我在乡下做点农活维持生计。到1944年2月,我才跟随父亲回到泉州上小学。
少先队员的初中毕业照
泉州是久负盛名的“海滨邹鲁”,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泉州共拥有世界级“非遗”5项,国家级“非遗”36项,其中宋代府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至今每年保留祭孔仪式。政府历来重视教育,我很幸运,上过的中小学今天都已是百年名校。
1955年高中毕业照
因为我从小跟两位叔叔住一房间。他们读高中,我读高小。有两位叔叔前面带着,我的学习少走了很多弯路。日后,七(堂)叔是厦门大学教授,八叔是杭州透平机厂的总工。他们的引导实际上是人生的养成教育,所以我一辈子烟酒不沾、粗话不讲。八叔只大我九岁,在我这一生中可以说恩重如山。小学时同居一室,随时聆听教导自不必说,学习精神、学风、毅力等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我这一生如果说有点成绩都是他教导的结果。
1958年和七(堂)叔在北京的合影
以上就是父亲所写的身世故事。父亲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他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般影响了我们,是我们二代三代的榜样。
父亲的七叔和八叔都毕业于厦门大学。在“文革”期间,八叔公因故壮年离世,父亲几十年来一直保持和八婶婆、堂叔、堂姑的联系,同时交代我们只要有机会到杭州,都要去看望婶婆一家,值得安慰的是,八婶婆一直到90高龄才安然回天国。最近,我和杭州的堂姑苹苹翻遍相册,没能找出一张父亲和八叔公的合影,甚为遗憾。我把此文的底稿发给苹姑之后,她说:“仔细阅读关于大哥的回忆录,虽是片段但描述却很详尽,让我这个一直在外乡的小妹知道了大哥及我父亲的那些往事,谢谢你!”
感恩我们是家人!

编辑 | 槛外人 2022-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