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的十种特殊句式
文/马惊飙
中文的音形义有其自身特征和特殊的对应关系,还有中文的一些语法特性,便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中文句式。下面我就挑出一些比较特殊的中文句式来谈一谈,以期对诗词的阅读和创作有所助益。相信了解这些特殊的中文句式之后,都会感叹中文的博大神奇。
下面就主要以诗词为样本,从中文的音形义三个维度来发现和探讨这些特殊的中文句式。
一、倒装句:有语法性倒装和修辞性倒装两类。
1.语法性倒装:“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必须放在动词之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宾语用代词复指时代词也要放在动词之前等,这是几种特殊的宾语前置的倒装形式”(冉渝,2018)。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语法要求的倒装句。
(1)“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与”宾语,宾语前置倒装。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倒装,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惟兄嫂是依。”(李密《陈情表》)“兄嫂”的复指代词“是”前置于动词“依”前。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介词“以”的宾语“生死”(名词)置于“以”之前。
2.修辞性倒装:出于修辞目的的倒装句,多为强调前置语词。
(1)“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强调“孤城”。
(2)“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使用倒装修辞的一大作用就是突出语句中所强调的部分……突出“京华”的物美”(冉渝,2018)。词序的倒装也符合杜甫对京华回忆的跳跃性特征。因为句中“啄”的特殊属性(禽类的动作),人们知道其逻辑主语(施动者)只能是“鹦鹉”,而不可能是“香稻”,所以,虽然倒装了主、宾位置,却不影响人们对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若是“鸡鸭食余猪狗料”,动词“食”没有“啄”的特殊性,主宾逻辑关系便不清楚了),反而会因句式倒装带来“陌生化”的阅读效果。下句的“碧梧”“栖”“凤凰”亦同此理。
二、紧缩句:多句压缩成一句。每个节拍单位都是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的无主句,都可以独立成句,强行压缩在一句之中。而这样却不会有人认为“风急/天高/猿啸哀”为三个句子,而是一个句子,这是(律诗)形式的力量使然:全诗八句的认知,让人不会作此细分。而英文诗中,即便格律严格的十四行诗中,语法独立也须断句(加标点分隔)。这样的紧缩句使得中文诗句文字简洁却又内涵丰富。
1. 四言句:“抱布/贸丝”(《诗经·卫风·氓》)。
2. 五言句:“驱车/策驽马”(《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3. 六言句:
(1)二句紧缩:“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2)三句紧缩:“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如梦令·元旦》)。
4.七言句:
(1)二句紧缩:“青山隐隐/水迢迢”(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坑灰未冷/山东乱”(章碣《焚书坑》)。
(2)三句紧缩:“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三、延续句:前一句要延续到后一句才构成完整的句子主谓宾语法结构,我称之为“延续句”,与“紧缩句”相对;上下两句流水式贯串而成,这种诗句亦可称为“流水句”(借对仗的“流水对”名之,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但“流水对”的上下两句语法上是各自独立的,只是语意紧密贯连)。这样的诗句不只是句意的延续,还是语法上延续到下一句才完整。
1.四言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魏风·硕鼠》)
2.五言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七言句:“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王冕《墨梅》)
这种延续句,通常上句是主语部分(可能还带有定语),下句才是谓语(或谓宾)部分。所以,延续句七言以上的较少见,因为七言以上的诗句一般足够安排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表达内容了,无须延续到下一句。延续句对于诗作者的启发就是:如果一句之内无法表达完内容,可以在上句只安排主语部分,大胆断句,延续到下句再完成整个句子。
四、双关句:句子因谐音的词语或多种语义的词语而具有多重意思,字句表面之外的意思往往更重要。有谐音双关、词义双关、音义双关三种情形。

1.谐音双关句:谐音双关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从而产生辞趣的修辞格。一种语言中的谐音双关语是只能在这种语言中生存的,几乎无法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汉语如此,英语也如此,如:“A backward poet writes inverse.”意为“落后的诗人逆向写作”,谐音意为“落后的诗人用韵文写作”,因为“inverse”(逆向的,颠倒的)与“in verse”(用韵文)同音。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2)“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吾)子解(结)千年。”(南朝乐府)
2.词义双关句:咏物诗多采用这种修辞手法,所写“物性”亦即“人性”,从而达到写物即写人的效果。
(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2)“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颜色”“清气”皆是双关语。
(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清白”为双关语,既指石灰的颜色“清白”,又指人的德行“清白”。“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也都是既能描述“物”(石灰)又能描述“人”的双关语。
(4)“雾里层林无影踪,山头不辨石和松。上峰面目难猜测,反是底层多正容。”(马惊飙《黄山十咏·雾里黄山》)“上峰”“面目”“底层”“正容”皆是双关语。
3.音义双关句:
(1)“失我焉支(胭脂)山,令我妇女无颜色(色彩/颜面)。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歌》)此歌本为匈奴人所唱。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将兵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匈奴人悲伤作此歌。《十道志》曰:“焉支、祁连二山,皆美水草。匈奴失之,乃作此歌。”《汉书》曰:“元狩二年春,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讨匈奴,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其夏,又攻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祁连山即天山,匈奴呼天为祁连,故曰祁连山。焉支山即燕支山也。”从“焉支”谐音“胭脂”和“颜色”的中文双关义可见此“匈奴”非常汉化了。
(2)“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理丝(思)入残机(织机/机缘),何悟(误)不成匹(布匹/匹配)。”(晋乐府《子夜歌·其一》)
(3)“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烛泪/人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4)“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骰子之骨/人身之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五、列锦句:纯粹由名词连缀成句,没有作为谓语的动词、介词、形容词等,又可称为无谓语句。一般句子须是主谓或谓(动)宾结构才能构成最小的记事单位(主谓句如“花开”“花落”;动宾无主句如“断竹”“续竹”),但列锦句偏偏没有作为谓语的动词。

1.五言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六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此处“流水”不是表示“流着水”的动宾结构,而是表示“流着的水”的偏正结构。
3.七言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这种句式结构被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所学,写出那首著名的《在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虽然分作两行,但用了分号语法上就是一个句子(分号分隔的并列句如果是在接排的散文中,第二个分句的句首字母是不大写的)。这首诗中,没有动词,只有两个作为“中心词”的名词apparition(出现)和petals(花瓣) ,两行诗的最后一个音节crowd(人群)和bough(树枝)元音相同,因此也算是押宽韵。这诗有很多译本,我们来看几种: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飞白译)
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鬼影;
潮湿的/黑树枝上的/花瓣。
(余光中译)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
(杜运燮译)
人群中/这些面庞的/闪现;
湿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
(赵毅衡译)
我个人觉得,从忠实于原作、无动词组合的句式、诗句整饬度、音步数、押韵等方面考察,赵毅衡教授的译文是考虑得比较全面、比较妥当的(不过,“树干”应是“树枝”)。
当代诗人把这种“列锦句” 只是理解成“意象叠加”(“列锦句” 中的名词确实也是具象的实词),庞德更以此手法为新奇,仿造诗句,以收诗语“陌生化”的阅读效果。但英文毕竟还需介词交代名词之间的关系,无法像中文的“列锦句”那样纯由名词(或时带修饰语)排列组合,那么简洁,那么纯粹。
然而,按孙绍振教授的看法,这种“列锦句”中的意象是“浮动”关系,彭仁兵先生更认为这样的意象并列中有一种张力(彭仁兵,2016)。这样,就我理解,意象(名词)之间虽有一定的灵活度,但整体上须有一个约束力,类似于浮动水面的表面张力,所有意象须能构成完整画面(意境),意象之间不能有违和感,不能让有些意象“沉没”到水面之下。后来有些诗人的仿造并不成功,就是没有注意到意象(名词)之间协调性和画面(意境)的完整性。意象之间要有协调性,造成整体感,就要求这些意象的“象”具有现实亲合性(现实中有可能见到它们同时同地出现),而要求这些意象的“意”具有意绪指向的一致性(这些意象指向相同的“意”)。我们来看白朴同样以“列锦句”写的《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前面一直到“一点飞鸿影下”,意象的意绪指向都比较一致,都指向“秋愁”(“轻烟”“飞鸿”的“秋愁”意绪指向稍欠显,另,“寒鸦”“飞鸿”为类似意象重复,阅读效果中的新鲜感大打折扣),而到“青山绿水”(多为春、夏景象)意绪更多地指向“喜悦”,“白草红叶黄花”更是意绪指向不明;以孙绍振教授的话说,这就是“意脉”没有贯通(孙绍振,2012)。所以白朴的《天净沙·秋》没有画面的整体感和“意绪指向的一致性”,远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另外,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句式由列锦句蓄势至“古道西风瘦马”,势能更大,从“夕阳西下”一转而为陈述句作结;而白朴的《天净沙·秋》在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即转为陈述句,蓄势不如马致远的足,而且白朴之作一转之后又回列锦句句式“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便没有了新鲜感,反而有重复所带来的审美疲劳(但颜色词的集中突出运用稍微缓解了这审美疲劳)。
六、回文句:中文特殊的形音义对应关系,很方便造出回文句,甚至通篇回文诗。英文等拼音文字的回文句就相当罕见了,更不用说整首的回文诗了,英文著名的回文句有:“Madam, I'm Adam.”(“女士,我是亚当。”传为亚当初遇夏娃时所说。)“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到厄尔巴岛之前我无所不能。”传为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厄尔巴岛之时所说。)。其他颠倒后只有字母顺序相同却不是自然单词组合的英文回文句就稍欠味道了,如:“Was it a bar or a bat I saw?” (“我看到的是酒吧还是蝙蝠?”)中文各种形式的回文句就要丰富得多。
1.回文不同义:句子正读倒读语意皆通,但句意不同。如“潮随暗浪雪山倾”倒读“倾山雪浪暗随潮”亦通,而句意不同。
题金山寺
[北宋]苏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
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鸥轻。
倒读而成:
轻鸥数点千峰碧,
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
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
倾山雪浪暗随潮。
2.语音同义回文:句子正读倒读完全同音,但字面倒读语意不通。
(1)“画上荷花各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佚名,古联)
(2)全诗各句语音同义回文:
七绝·题婺源卧龙谷
[当代]马惊飙
婺源龙卧泷源雾,
篷引黎明鹂引朋。
鹭让清阴轻让路,
腾空坠涧缒空藤。
3.形音义全回文:全句(或全诗)正读倒读字、音、意完全相同。
(1)本句回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福建厦门鼓浪屿联)
(2)本句回文:“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佚名联句)对句“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佚名对句)是回文句,却非工对。对句“东京临济茶济临京东”(马惊飙对句)是回文工对,但稍欠通俗自然。
(3)全诗回文:“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湖北咸丰县佚名的《万柳堤即景》)此诗倒读完全一样,是“回文+回环”,实应排成如下环形,顺时针读两句形成闭环(成“回环”),又逆时针读两句形成闭环(成“回文”):
春城一
人 色
爱 柳
自新垂
另有一种“回环诗”,诗中无“回文句”,如传为苏轼寄苏小妹的《赏花》:“静思伊久阻归期忆别离时闻漏转”。实应排成如下环形,只有顺时针读出四句形成闭环(成“回环”):
静思伊久阻
转 归
漏 期
闻时离别忆
诗读为:
静思伊久阻归期,
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
时闻漏转静思伊。
七、同旁句:整句各字偏旁(通常是形旁)相同。汉字形旁表义类,“六书”的“形声”造字法是汉字最常见的造字法(尤其是在后期造字中常用),因而同形旁字较多,这为造“同旁句”提供可能性。
1.上下联全部字同一个偏旁部首:
(1)“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通。”(佚名对联)此为诗联,即节奏、平仄、对仗与诗句同。此联上下联全同一个偏旁。
(2)“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佚名对联)此联虽也是七字句,却是纯对联节奏(前三字为一节拍),句中以节拍为单位进行平仄交替。此联上下联全同一个偏旁。
2.上下联各自同一偏旁:
上联:“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传为李清照寡居时所出,对得下联便允嫁)。此为长联,但句中还是严谨地以节拍为单位进行平仄交替,上下联以节拍为单位进行平仄属对,而非按长联较宽松的分句末字规则进行平仄交替属对。后有一僧对出下联:“倘修仙佛,休偕佳偶但依僧。”(事见《中国楹联趣话》)对得工稳:平仄、结构、机巧、联意均堪匹对。此联上下联各自同一个偏旁。
3.上下联对应字偏旁部首相同: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此联传为乾隆帝所出上联,上联五个字含“火金水土木”五行偏旁部首。下联对出五行偏旁部首已属不易,还与上联对位相应。
八、同音句:句中词语完全同音重复,或句子全部文字同音,或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
1.句中词语同音重复:
“近世进士尽是近视”。有人对“忠诚中丞终成忠臣”,全平句对全仄句;改对“中城忠臣终成中丞”或更工。
2.全句声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
“烟掩艳檐烟燕眼”(一般作“烟沿艳檐烟燕眼”,“沿”平仄不合,故改为“掩”)。多人属对,较好的有:“雨娱玉宇雨余舆”[ 后一个“雨”去声,意为动词“下(雨)”] 。
3.全文极端化地同声韵相同母但声调不同(含完全由同音字组成的句子,如“试释是事”,同声韵母并同声调):赵元任《施氏食狮史》《季姬击鸡记》。
背景: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人提议汉字拉丁化(全部改为拼音),以解除小学生认读数千汉字的痛苦。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戏写《施氏食狮史》一文。全文共92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含四个声调)。这篇文言作品在阅读时并没有问题,但用拼音朗读时,就不知所云了,这是因为汉字同音字过多的缘故。赵元任希望通过篇文字,证明中文拉丁化(拼音化)的荒谬。据说韩语拼音化之后,身份证上的人名却要附汉字,这是因为身份证人名没有进行同音辨识的上下文语境,名字的美好寓意便无法显示。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赵元任《施氏食狮史》)

文章翻译:
有一位姓施的诗人,他的名号叫石室诗士。他喜欢吃狮子,发誓要吃十头狮子。姓施的常常到集市里看狮子。十点钟,刚好十头狮子来到集市。这时,刚好姓施的也来到集市。姓施的看这十头狮子,仗着箭的力量,使这十头狮子死了。姓施的收拾这十头狮子,到石头做的屋子。石头做的屋子很潮湿,姓施的命令侍者擦拭石头做的屋子。石头做的屋子擦好了,姓施的开始尝试吃这十头狮子。吃的时候,才知道这十头狮子,实际上是十座石头做的狮子的尸体。请试着解释这件事。
一般说来,中文一个音节对应有一个汉字,也对应一个意义(后又引伸成多个意义)。因音节有限,同一音节便对应多个汉字,这便产生了许多同音字,也产生许多同韵字,这是中文的一个突出特征。这制约了汉字的拉丁化(拼音化),而同音字多却也方便了造出谐音双关语,同韵字多方便了押韵(尤其是比较长的诗也“一韵到底”,这是英文等其他语言文字很难做到的)。
九、同声句:句子全是仄声或全是平声。
1.全仄句:句子全是仄声字(甚至再细分为全上声、全去声、全入声)。
(1) “入蔡缚贼献太庙”(李商隐《韩碑》,“贼”为古入声字,属仄声)。
(2) “有客有客字子美”(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3) “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辐辏;或错若绘画,或缭若篆籀”(韩愈《南山》)。
(4) “屋北鹿独宿”(佚名,联句),全为入声字,入声也属于仄声。此句全仄且同韵(入声通押,故又属同韵)。
(5) 梅尧臣曾作全仄诗,题为《酌酒与妇饮》,又名《舟中夜与家人饮》:
月出断岸口,影照别舸背。
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
月渐上我席,暝色亦稍退。
岂必在秉烛,此景已可爱。
此诗共40字,皆仄声(其中“出、别、独、俗、席、烛”为入声字,普通话现已变平声;“暝、稍、颇”为多音字,古有仄声读音)。
2.全平句:句子全是平声字。
(1) “枯桑知天风”(汉乐府《饮马长城窟》)。
(2) “溪西鸡齐啼 ”(佚名,联句),全为平声字,也是同韵,为上文“屋北鹿独宿”对句。
(3) 陆龟蒙(?—约881年,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作全平诗寄皮日休(字袭美,号逸少,道号鹿门子)(见严羽《沧浪诗话》):
夏日闲居作四声诗寄袭美·平声
[唐]陆龟蒙
荒池菰蒲深,闲阶莓苔平。
江边松篁多,人家帘栊清。
为书凌遗编,调弦夸新声。
求欢虽殊途,探幽聊怡情。
皮日休以全平诗回:
奉酬鲁望夏日四声四首·平声
[唐]皮日休
塘平芙蓉低,庭闲梧桐高。
清烟埋阳乌,蓝空含秋毫。
冠倾慵移簪,杯干将餔糟。
翛然非随时,夫君真吾曹。
此二诗通篇平声,但平仄之外皆合五律要求,迹近文字游戏,亦为五律革新探索。
3.一全仄句接一全平句,或一全平句接一全仄句:
(1)“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李白《北上行》)。
(2)“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杜甫《述怀》)。
(3)陆龟蒙与皮日休之间夏日唱和的还有各三首一句全平接一句全仄的诗,且仄声句又分上声、去声、入声,全诗的仄声句为全上、全去、全入。这个难度就更大了。下面是皮日休的三首:
奉酬鲁望夏日四声四首·平上声
[唐]皮日休
沟渠通疎荷,浦屿隐浅篠。
舟闲攒轻苹,桨动起静鸟。
阴稀余桑闲,缕尽晚茧小。
吾徒当斯时,此道可以了。
奉酬鲁望夏日四声四首·平去声
[唐]皮日休
怡神时高吟,快意乍四顾。
村深啼愁鹃,浪霁醒睡鹭。
书疲行终朝,罩困卧至暮。
吁嗟当今交,暂贵便异路。
奉酬鲁望夏日四声四首·平入声
[唐]皮日休
先生何违时,一室习寂历。
松声将飘堂,岳色欲压席。
弹琴奔玄云,劚药折白石。
如教题君诗,若得札玉册。
十、龙韵句:这是网名叫“诗奇可大观”的今人所创声律,指五言句按普通话前四字或后四字中四个声调皆有(这叫“四声全喜递”),且均无同声字(如此,便要求第一字与第五字同声调),整句声调贯连如龙,是为龙韵。
五绝·水木之明
[当代]马惊飙
泌水山崖缝,
[四三一二四(声),入上阴阳去(仄仄平平仄)]
归流入本真。
[一二四三一(声),阴阳入上阴(平平仄仄平)]
夏枝繁果叶,
[四一二三四(声),去阴阳上入(仄平平仄仄)]
晴月寡星辰。
[二四三一二(声),阳入上阴阳(平仄仄平平)]
此诗不仅按普通话是“四声全喜递”,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声也是“五声俱全”,且合平仄粘对格律要求。
以上是诗词比较特别的十种句式,可能还有一些遗漏,但这些已足以彰显中文的独特和精彩。其中有些可能因为太过严苛独特而迹近“文字游戏”,但文学不正是“自由的游戏”(席勒语)吗?
2022.11.5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