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铸老师题字)
图片、视频由兰光武老师提供
主编:姚京平
菊花
文/兰光武
诵/李华敏
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大雁南飞。草木变得枯黄,花也没有啦。只有菊花在盛开着,香满东篱,妆点大地,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我的妹妹就生在这个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我的妹妹今年11月5号就满六十岁啦。听爹爹讲,这个季节没有花了,但有菊花,就给她取名光菊,又叫她菊菊,菊花。1962年是个好年头,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的神州大地欣欣向荣,又充满了生机。
菊菊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婆婆学做家务,还跟着婆婆在马路上去扫拉煤的板板车抖落下的煤灰,跟着婆婆去捡路边修枝砍下的树枝,煤灰做煤巴,树枝干了做柴火用。菊菊十三、四岁就到建筑工地上当童工,挣点钱回来减轻家里的负担,给婆婆分担辛劳。

我的婆婆苦了一辈子,婆婆从旧社会过来,外公去世的早,我们都没有见过。婆婆靠帮人,和给别人当保姆养活舅舅和我的母亲。我们几姊妹都是婆婆抱大的,带大的。我们能记事的时候,婆婆带着我们去给工地背砖,把糖果厂的糯米挑回来磨成面。婆婆总是等我们吃完饭了,她才吃点残汤剩水。我们睡着了,已是夜深人静,婆婆才给我补衣服。我大一点了,有时鸡叫三遍,婆婆叫我拿着煤油灯,婆婆背一背衣服牵着我的手,到小河沟去洗衣服,我给婆婆打伴,我坐做在旁边给婆婆照亮。衣服洗完回到家天才亮,婆婆又要开始做早饭了。婆婆没有读过什书,婆婆常念叨的“天干容易过,吃食要均匀”,“有时要把无时想,莫把无时想有时”,“栽树要栽松柏,结人要结君子”等书上的话语,这样的话还印在我的心里。

菊菊十五岁就到灯泡厂当三班倒的工人,她吃苦耐劳,还被评为先进。灯泡厂在郊外离我们家较远,下夜班,婆婆还到厂里去接她。
菊菊和我的妹夫王刚结婚后,调到工会干校工作,到那里读了个中专,文化有了点提高。 九二年以后,王刚和菊菊带着王刚的母亲金孃孃,还有女儿王珊去闯上海滩。他们共同奋斗,一起拼搏。在那里立住了脚,买了住房和办公房,干了一番小小的事业。

菊菊把金孃孃当着自己的母亲和老师,金孃孃把菊菊当作亲生的女儿和学生,她们几十年来红脸话都没有说过,和和睦睦,相亲相爱。菊菊以她的勤劳善良,贏得了上海人的心,连续六届被所在街道选为居民委员。我的婆婆当过居民小组长,我的母亲当过居民委员,我的妹妹到上海又当居民委员,她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她们把党的政策化着春雨,润物细无声,她们把党的关怀化着一团火,温暖着大家的心。
那年菊菊和王刚还把万州的亲朋好友接到上海,上了东方明珠,乘游船游览了黄浦江。他们人在上海,心系万州。她们忘不了父老乡亲,她们忘不了养育他们的山山水水。
五年前菊菊得了一场重病,她直面人生,坦然相对,以乐欢的心态迎接突如其来的挑战。菊菊动了手术后,现在恢复的很好,就象金菊盛开的时候,受到了暴风雨的袭击,天晴过后,依然开的金灿灿的,又迎来了一个金色的秋天。

菊菊和王刚对父母和长辈有一颗孝心,对朋友有一颗真心,对需要帮助的人有一颗爱心。多年来每个月王刚和菊菊都要给妈妈给一千元补贴生活,逢年过节还要妈妈包个大红包,新近,她们在万州买了房子,树高千尺,落叶归根。她们一年要回到万州住几个月,陪着妈妈安渡晚年。
风雨兼程六十载,丹心不变;上海滩上拼搏苦,岁月如歌。到了寒秋,什么花都没有了,唯有菊花盛开,给大地增添秀色,给人们带来欢乐。
2022.11.5.于万州
作家简介:兰光武 在长江边上长大,当过知青下过乡,后来到铁路上工作。现随女北漂带小外孙,偶有诗文,喜从中来。
朗诵家简介:李华敏,笔名淡淡的茶香。现任《世界诗人》《诗意传情诗社》《五月的鲜花诗歌朗诵艺术团》《海岸诗歌》《采菊文苑》《全球诗歌辽社文化网络传媒》多家平台主播。有作品在微刊平台出刊。市级区级朗诵大赛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