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知青岁月第七章 “五八零”工地(五、六、七)
——纪念下乡五十五周年

第七章 “五 八 零 ”工 地(五、六、七)
文/老革


五

由于工作是三班倒,所以,我们的休息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有时下夜班后,我就和几个民工去四平游玩儿。从我们驻地到四平大约有6里多地。
那时,四平市给我的印象是东西长、南北短,市里分铁东(区)和铁西区。
当年我曾光顾过铁西区的英雄公园,在远处就见年久失修的公园大门破烂不堪;公园内杂草从生,甬道被树叶和尘土覆盖,分不清哪里是路。
进入公园不远处有一座四平解放初期修建的英雄纪念碑,因年久失修,多处出现破损,公园内几乎见不到游人。
1974年四平市革委会在吉林省革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英雄公园重新修建,英雄纪念碑也重新修建。
不到两年的时间,焕然一新的四平英雄公园呈现在四平人民的眼前,同时,这里也是四平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那时,经常听人们在议论,四平是一座英雄城,在解放四平的战役中解放军牺牲过许多战士。

四平在解放战争中,处于战略位置。具体的细节我还是在后来的资料中有所了解。
四平是东北的军事重镇,在解放战争期间,四平战役名闻中外,被外国记者称为“东方马德里”。
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双方先后调动了大量兵力,在四平展开四次大战役:第一次是四平解放;第二次是四平保卫战;第三次是四平攻坚战;第四次是四平战役。
在这几次战役中,双方共投入兵力40万人,累计战斗52天,国民党军队5万多人被歼灭,我军也牺牲了3万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战四平”,“四战四平”不仅解放了四平,对全国解放也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四平又被誉为"英雄城"。
那时,只要是休息,我便和几个要好的民工到四平闲逛。由于年轻好胜的缘故,我们把四平东西两个方向都曾用步子量过,当时也并不觉的累,每次回来时,都接近晚饭时分,也从未耽误接班干活。
当年580工地指挥部,在政治宣传工作方面做得比较好,指挥部在沿线工地和民工宿舍附近都设有广播喇叭,每天都有广播员按时播报工地施工快讯,还有各个工地业余通讯员随时报道工地出现的好人好事。
另外,还播放一些宣传鼓动的文章,经常利用广播播放一些革命歌曲来丰富民工的业余生活。
那时,每个周末的晚上,指挥部专门组织放映露天电影。其实当年工地的露天电影和全国一样,也就是“八个样板戏”,另外还有几部军事题材和战争题材老掉牙的电影。
但我们每次去看电影时,前后银幕前都坐满了人。虽然这些影片我都曾看过数遍,但每一次观看都显得津津乐道。
580工地原计划工期是三个月,虽然工地民工实行三班倒作业,但由于土方的工程量之大,加之在施工中遇见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在三个月完成通车任务,比登天还难。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全国上下各行各业的领导们都好大喜功,“580”工地指挥部的领导也是如此。
到“八一建军节”这一天,工地上下锣鼓喧天,彩旗飞扬,工地所有民工放假一天都聚集到指挥部前开庆功大会,沈阳铁路局有关领导到580工地参加通车现场剪彩仪式。
当时,我看到有一辆蒸汽机车牵引近20节车厢,每节都是载重30吨的平板车厢。蒸汽机车的车头上悬挂一朵特大的红花。此时,沈阳铁路局的领导刚刚剪完彩,鞭炮声、锣鼓声、人们呐喊声响成一片。
高音喇叭里广播员在高声呼喊:“‘580’工地顺利通车,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又一伟大胜利!”
当列车即将通过的一刹那,锣鼓声戛然而止,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每个人的心几乎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各个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列车。
轻载列车在机车的牵引下,缓缓地从我们眼前驶过。火车地运行速度始终和人的步行保持一致。其实,在场的所有铁路领导和我们一样心里都明镜似的。
列车在我们眼前缓缓地顺利通过。过了很长时间,前方终于传过来消息,说是此次列车顺利运行到了长大干线上。
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吊着的心暂时“落地了。
1970年“八一建”军节580工地顺利通车。其实就是一场闹剧,可在那个年代,这类“捷报”层出不穷、比比皆是。
虽然“顺利通车”了;“八一”建军节献礼了;闹剧也结束了,可工程尚未结束,我们这些民工每天还奋战在580工地上,辽宁的民工每天“挖方”装车不止,我们梨树的民工每天卸车“填方”不止。
就在580工地正常恢复施工后不久,一天夜里突降暴雨。我们是早8点上班,等我们吃完早饭接班时,大雨已经停了。
我们还没走进工地,就见远处有一辆蒸汽机车横卧在高高的土堆下面,走近时看到机车还在呼哧呼哧冒着白烟喘着粗气。在机车周围有不少铁路工人用木板和席子把机车遮挡起来。
于师傅告诉我们,遮挡事故的机车,就是避免长大干线国际列车上的外国友人看见,同时,也是避免国际影响。
机车出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昨夜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所致。
原来,昨天夜里那一班的民工刚刚卸完列车上的土,暴雨突然袭来。雨停后,打旗的小刘师傅站在机车的尾部指挥机车与列车挂钩。当机车行进距离列车不到10米远时,就见机车车身向西倾斜,此时的小刘师傅见状赶紧跳下机车。只见机车横着铁轨缓缓地向西方向倒下,并滑倒在高高的土堆下面,好在机车始终没有翻,里面的司机、副司机还有小烧三人都无大碍。
由于暴雨突袭,雨水把新建的黄土路基浇的都下沉了。此时,机车再不敢前往挂钩,铁路工人师傅们正在积极抢修临时铁路,我们在施工现场又坐等一天。
不日,我看到铁路工人师傅们把铁道线铺设到出事故的机车旁边,顺着新铺设的铁道下来一辆铁路专用大吊车,把事故机车吊起来缓缓地放在铁轨上后,又把机车给牵引走了。
当年,我在580工地现场,看到机车从翻车到铁路工人抢救机车等一系列过程,又一次让我亲眼目睹了铁路工人的聪明和睿智。
六
在“580”工地施工中,我还亲眼目睹了一起铁路交通肇事。
那天我们也是早晨8点接班,梨树县叶赫公社的民工是下夜班。他们在回宿舍经过长大干线时,下线正巧在经过一列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出于好奇,大部分民工都站在铁路上线的路基下方观看,有一位民工为了看得更清晰,竟然站到铁路上线的枕木上,不曾想这时从四平方向的拐弯处突然有一列旅客列车疾驰而来,路基下面的民工见状不好,赶紧高呼:“火车来了!赶快下来!”然而为时已晚,列车在刹车的那一刹那,机车的车头把那位民工撞出很远,死死地抛在路基的下面。
此时,列车缓缓地停下。火车司机和列车长先后来到民工面前,只见这位民工倒在地上已经七窍流血,早已没有生命体征。
这时,我看到司机师傅蹲在地上嚎啕大哭,列车长见状急忙把司机拉起,让他赶紧去开车,并告诉他火车事故有铁路专门负责人出面处理,和他本人没关系。
此时,火车司机似乎听懂了列车长的一番劝解后,便爬上机车。火车吐着白烟在急促的汽笛长鸣声中缓缓地驶离现场。
事故发生后,工地指挥部的领导拿来一套暂新的工作服,让几个民工帮忙给死者穿好,铁路有关部门又买来一口棺材把死者给成殓。
指挥部领导组织大家给那位民工召开了追悼会。追悼会上,领导一再强调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让大家要引以为戒,今后在工作中要时刻注意安全,路过铁路时千万要注意瞭望。
后来,我们才听说,那位民工是下夜班后要赶着回家去相亲……
就在那次事故发生后不久,在我的人生道路上遇见第一次险情。
记得那一天刚刚吃过午饭,我和同班的知青于洪海一起往工地走。我俩肩并肩顺着铁路的上线,脚踩着枕木沿着工地的方向边走还边聊天。
在我俩身后100米处就是个很大的一个弯道, 当时一列货车在弯道上疾驰而来,死神正在人不知鬼不觉地接近我俩。
此时,我俩还沉浸在说笑之中,并未听到火车声响。可能司机师傅早已瞭望到我俩,火车在减速的同时,便急促地拉响了汽笛,火车呼啸声和汽笛嘶鸣声同时把我俩给惊醒!
我回头一望,火车正在逼近,我赶紧伸出左手拉住于洪海的衣襟,当我俩同时跳到路基的下面时,火车风驰电掣般地从我俩身边呼啸而过。
火车在瞬间经过时所夹带的飓风把我俩给掀倒在路基下。
刹那间,我浑身在冒冷汗,坐在铁路下面的草坪上,好久才喘上一口气。
那次遭遇真的是化险为夷,当时我俩还相互提醒,今后再过铁路时千万要注意安全。
第二次险情是发生在8月中旬的一天。
记得那天下夜班刚吃过早饭,我提议要去四平玩儿。当时和我一起去的有:高耀富、小安和小史等6个人。
我们一行人有说有笑在路基下方走着。我们走的地方正是上坡,前方不远处有一个大弯道。正在这时,在我们身后面传来火车的汽笛声。不大功夫,驶过来一列火车,虽然是辆空车皮,但列车行驶在坡路上显得非常缓慢。
这时,我提议,咱们也像电影“铁道游击队”里的刘洪一样扒火车,这样到四平就不用再走了,他们几位听后都表示赞同。
那时的我出于年轻好胜。我说你们先在下面等着,我上去后你们再上。
此时的火车一节一节十分缓慢地在我身旁经过。我瞅准机会紧跑几步,右手抓住货车上的爬梯,随着火车往前跑,我奔跑地速度要大于火车。
而此时此刻,我的大脑却产生一片空白,根本没有想抬起右脚踩货车下面的脚蹬子,当跑到近10多米距离时,我猛然清醒了,右手撒开货车爬梯的同时,随着火车地惯性又往前跑出好几米后,这才停住脚步。
此时,列车在我身边哐当哐当地经过。我站在路基下面不断喘着粗气,心里砰砰地直跳。
这时,高耀富他们几个人一同来到我身边,我连连摆手,阻止大家不要再扒火车了,真的是太危险了,咱们还是步行去四平吧!
在我的人生中所经历的这两次险情,使我终身难忘。时至今日回想起来,难免还会有些后怕。“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句话,应该就是对当年的我真实写照吧!
七
在集体户时,我就曾经听说过知识青年回家探亲没钱买火车票,混进车站上旅客列车逃票的事,还有的知青扒货车回家。
我还听说曾经有两名上海女知青,下乡插队在吉林延边一带。
1970年的春节前夕,集体户放假回家,由于没有钱买火车票,她俩扒上一列开往长春方面的货车,当时货车拉的都是原木。
临走时,集体户还发给每个知青探亲回家的口粮,她俩各拎着一个装粮食的面口袋,还捎带一些东北土特产,坐在装原木的货车后面的空隙里。
那时,延边的气温已经达到零下30度左右。由于她俩并不知道火车啥时候能停下,也不知道火车到达长春需要多少时间。等这列火车到达长春站时,被检修的铁路工人发现。只见她俩站在车箱的后面,一动不动,各自的双手插在装粮食的口袋里。此时,俩人早已冻僵冻硬,没有一点儿生命体征。
当年回家过春节时,母亲还曾和我提及过这件事,当时母亲还特意叮嘱过我,回家时千万不要扒货车。
那时的知青,所处的环境及其恶劣,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曾了解。其实人都是有脸面的,知青也是如此。他们扒货车,逃票那也是迫不得已。
那个年月,有谁去了解知青们的生活状况?有谁清楚知青们的困境?又有谁去帮助知青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当年的老三届知青们一锅端,都推给农村,而当地各级政府各级组织疏于对知青们的管理,可以说对知青们放任自流。
那时,还有不少集体户的知青,由于所在的生产队分值低,干一天的农活,竟然挣不到一角钱,到年底分口粮时,生产队的社员不但要吃国家的“返销粮”,而且知青一年的劳动所得竟然不够买口粮的,还要回家向家长要钱。
记得1972年(那时我已回城)福建莆田县小学教师李庆霖,就是因为自己的儿子下乡插队,知青在农村没有人管理,干一年农活,连口粮钱都赚不回来,还要家长给予补贴。李庆霖这才斗胆,于1972年的12月20日提笔写信给毛主席,并向他老人家反应知青在农村的实际情况。
1973年的4月26日这一天,毛主席在百忙之中亲自给李庆霖回信,复信原文:“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毛泽东4月26日”。
自从毛主席给李庆霖的一封信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后,从中央到地方对知青工作开始重视起来。
记得那时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还是首要任务,每年都有大批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上山下乡。集体户的知青在农村都由各单位专门派一名专职干部负责做管理工作。
那时,有个提法,叫做:“农村包单位、单位包职工、职工包子女”。职工子女所在集体户的房子都由单位负责建造,并且都是砖瓦房。而集体户的知青,都有单位委派干部管理知青一切事物。
当时,我在想,他们“这一代知青”可比我们“老三届知青”要强百倍。
说句实话,知青扒货车和逃票一事,当年我也亲身经历和体验过。
记得第一次扒火车回长春是下白班的一天,那是来到580工地后第一次回家。
那天吃过晚饭,我和知青于洪海二人一同来到四平货运站。
此时,那里已经有几辆列车停靠在那里等待发车。我俩来到一列货车的前方,当看到机车已经挂在货车上,而且机车的侧面写有“沈局春段”的字样时,我就知道那是直达长春的火车。但凡有机车的货车,那就是要启动了。
随后,我俩便来到列车尾部的守车,和运转车长商量是否能让我俩坐车回长春,而此时的车长面对我俩却直晃脑袋。
被拒绝后,于洪海和我说到列车的中间,那里都是闷罐子车厢,而且都是空的。等列车刚刚启动时,我俩同时爬上闷罐子车厢。
我也是头一次坐货车,感觉很好奇。当火车驶出四平站后,速度越来越快。我站在货车厢的门边往外观看,只见外树木和房屋在我的眼前刷刷地闪过,火车轮子与铁轨间哐当哐当地颠簸声,和车厢相互间的挂钩撞击声震耳欲聋,当时,我俩互相说话都听不见。
火车越加速,轰鸣声就越大,坐在车厢里好似骑在一条巨龙上。车厢在左右晃动的同时,感觉还在上下摇摆,刚开始我还很害怕,但经过一段时间也就适应了。
不知火车究竟走多长时间,到达长春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我俩跳下车厢,径直向长春货运站的大门走去,别说,我俩竟然畅通无阻,临分别时约定第二天晚上5点30分准时到长春站坐长春至白城的旅客列车回四平。
次日的晚上,我和于洪海同时在长春站西道口铁路上见面后,便沿着铁轨向站台方向走去。
那时的长春站的站台两侧都没有工作人员看护。此时,站台上已经有许多旅客在上列车,我俩顺利地混入车厢内。
车厢里还有许多空座位,随便找个座位刚刚坐下,火车开始启动了。
当火车即将进入公主岭站时,列车广播开始检票。此时,车厢内引起一阵骚动,只见有不少知青模样的男女青年急匆匆地在我们身边走过。
当列车长检票来到我们面前时,我俩无票可检,列车长似乎看出我俩也是知青,态度还不算强硬,便让我俩去最前面那一节车厢参加学习班后再补票。
来到前面的车厢时,看到车厢里面坐的都是小青年,一打听绝大部分是铁路中学的知青,他们都没买票,坐此次火车再换乘去白城方面火车返回集体户。
功夫不大,列车长已经检完各个车厢的车票,和一名铁路警察一同来到我们所在的车厢,面对车厢内用话筒高声喊道:“有补票的同学赶快来补票!”一连喊几遍,车厢里的知青们刚才还在吵吵嚷嚷的,此时却悄无声息,各个都无动于衷的坐在那里。
列车长见状也没有办法,只好拿出毛主席语录,给大家念上几段,让在座的知青表态发言要“斗私批修”“很斗私自一闪念”……就这样,在火车上的学习班,随着列车的运行,直至四平站也没有结束。
此时,四平火车站的站台上早已灯火辉煌,列车长让所有知青下车后,到车站候车室里面继续办学习班。
随后,我们这些知青都被撵下火车。我和于洪海二人下车后,我便用手拉着他一同朝前面机车跑去。
等我俩跑到的时候,恰好有一位铁路工人将机车与列车之间的挂钩摘下。我俩随即站在机车后面打旗的位置上。此时,机车缓缓地启动,一声长鸣后便呼哧呼哧地向前方驶去。
当我回头望见有不少知青也向机车方向跑来时,而他们却被站台的上工作人员给拦下。
这时,于洪海问我这是去哪里?我告诉他,咱们坐的机车就到不远处的大转盘上,该机车是“沈局春段”的,到达四平后机车还要返回长春,至于咱们所乘坐的那趟列车,要由白城方面来的机车牵引。
于洪海听我一番解释后,明白我刚才为啥下车后往前面跑的缘由。
果不其然,当机车行驶在一个大圆盘上时停下,我俩趁机跳下机车。不一会儿大圆盘一转,就把机车头调转到长春的方向。
回到工地后,我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还没等深睡,外面的哨音又响起,应该是午夜12点,我急忙起床来到外面,和大家又开始新的一天工作。
当工程进入8月末,工地召开全体民工大会,向大家宣布,580工地的工程即将结束,工地所有民工都做出了很大贡献,要在每个作业班组评选出一名先进生产者。
鉴于于洪海在我们班的一贯表现,和他的人缘,我们班组一致评选于洪海为先进个人。
当霍指导员把先进生产者的奖状送给于洪海时,大家见了都羡慕不已。
没过几天,霍指导员偷偷把我叫到屋外,从挎包里拿出一张写有张文革名字,580工地印发的先进个人奖状,并告诉我,因我表现突出,又向工地多要一个名额,同时还告诉我,千万不要告诉其他民工。
我接过奖状仔细地又看了一遍,心里很是得意。回到宿舍后,我悄悄地把奖状递给高耀富看,哪知高耀富看过后从自己的枕头下也拿出同样一张写有他名字的奖状。这时,我们班组其他民工看见后,也纷纷拿出自己得的奖状。
此时,大家相互对视后,都很不自然地笑了。此刻,我似乎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张文革、(笔名老革)。吉林省长春市人、老三届、老知青。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偶有作品见诸报刊杂志。学习写作的宗旨: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