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李堰情
房兴华
我所说的李堰就是如今的李埝,这个地方离我住的泉子埠村西南方向不远,多说也就十二三里远的路程,虽说不是很远,但也不是我那个时候想去就去的地方,况且还分属两个省。
上世纪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喂养两三头猪,而那时交售大猪在山东手续繁琐,又卖不上价,众人都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临近的江苏,托关系找熟人办理“合格证”,那一时期附近村庄的生猪基本都流向了江苏。
记得1979年的深秋,我家的大猪该出栏了,那天,天还在五更头里,我就被母亲急促的叫醒,要我和她一起去李堰卖猪,说是去晚了排队一时半会延不到,经过一阵忙碌抓猪装车,然后娘儿俩拉着地排车一路颠簸,不时抬头看天上繁星点点,听路旁野地秋虫唧唧,沿着崎岖的乡村小路紧赶慢赶,天刚放亮时终于来到李堰公社驻地,北界首路西旁赫然竖着一个蓝底白字的“李堰”地名牌,那时,生长在偏远农村的孩子,很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去李堰,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外面的世界,感觉镇子热闹非凡,那么多店铺,那么多人流,回家时再路过“李堰”地名牌时,我不禁又多看了几眼,大大的“李堰”两个黑体字历历在目。
后来利用节假日,多次去李堰卖过农产品,十六岁时与本村的小伙伴一起去那里的照相馆,照了人生第一张照片,让我在玩伴中炫耀了好一阵子。
十年寒窗,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城里工作,多少年没再去过李堰,直到上世纪1984年,在我老家邻村新划了一个前庄乡,我便依然报名调回本乡工作,初衷是为家乡做贡献,那时我还是一个不经世事的毛头小伙,工作之余我喜欢上了阅读文字,真正用心品读,玩味,游走在字里行间。
在这期间,由于共同爱好,我结识了李堰乡石寨村的文学青年陈达,他当时还不到20岁,虽然年纪轻轻,就在很多有名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了。不仅如此,他还创办了马陵山文学社,自费油印《马陵山》文学,作者稿子被采用后,他都要从邮局一一汇去稿费,我被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从此,我们便交往了起来。
能称得上文友的人,先决条件是他必须有文字打动人,征服人。陈达是我众多文友里最书生气也是最帅气的一个,他的作品,语言华美,意境如诗如画。《阿莲,请你握紧我的手》《有一种感觉与春天有关》《灯下想你》《走进沭城》《李埝放歌》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感染了我,打动了我,每当读到动情处,都会令我潸然泪下。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写作已成了陈达的专业工作,他现在已经是乡文化中心的副主任、屈指可数的省级作协会员了,我与文友陈达更少不了在李堰小镇互动交往,一行诗,一句话,一段文,就牵住了彼此的神经,就有了一种默契。就有一种情绪在心里交融,流动在一个又一个个长长的日子里。
尧舜时期,羽山李堰一带洪水泛滥,民众流离失所,尧帝派鲧禹父子先后来这一带治理洪水,为控制水患,他们带领黎民百姓劈山开路、垒砌大堰,数年后李氏迁来堰堤边建村,繁衍生息安居乐业。于是,村以堰名,堰以村显,故取名李堰。历史上曾先后隶属山东郯城县和海陵县羽西区、十三区、九区、双店区管辖。1953年,划归江苏省东海县,1957年置李堰乡,1958年改为李堰林场。1966年2月场社分设,成立李堰公社。1983年机构改革,社改乡复为李埝乡。
对于李堰变成李埝,我百思不得其解,久久难以释怀,通过百度汉语解释:“堰”(yàn读音燕)指的是挡水的土堰,而“埝”(niàn读音念)则指的是田地里面两块畦田之间的地埂。在该地区方言中,还读埝(niǎn读音撵),是指“地方”的意思。而在第三次简化字中“埝”被混读为堰(yàn),写法上与“堰”一直是混用,三十年前东海县地名委员会在编写《东海县地名录》征求标准地名意见时,乡政府文书文图省事,错把“堰”字简写成了埝“字”,一谬千里,错用至今,严格说来,村名中的“埝”字的正确写法应该是堰坝的“堰”字。无论是笔误还是口误,一旦习以为常,便也好像觉得名正言顺。虽然字面上“堰”字被改成了“埝”字,但当地老百姓还是照常沿袭了几千年的叫法,称其为“李堰”。我暗自思忖,第三次简化字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这个李埝的“埝”字是否也该废止使用,恢复历史本来面目改回“堰”字了。
爱好文学的人,都爱浪漫、爱做梦、爱畅想,心里都憧憬着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我们的家和工作地点离得相对较近,他多次邀请我和其他文友去他家或他工作的小镇做客,我们彼此喜欢共同分享职场失意与成功快乐,互相鼓励,交流写作体会,畅谈理想人生。
当年那些孤独无助的日子里,笔耕之时的寂寞,抚慰了我孤独的心灵,朋友的鼓励与文学情结,让我充满了人生自信、文学自信,它不仅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更成为我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往事渐行渐远,记忆的阀门却不时向我打开,李堰,这个让我牵肠挂肚的小镇,因为那里有我相依为命的好兄弟,有我放心不下的缕缕情结。二十三岁那个炎炎夏日里,我们在石寨大坝畅游,还有秋风送爽的金秋,流连在松香菊黄的青松岭,春天的阳光里在文化中心的阅览室,静坐桌前,捧一杯清茗,怀揣虔诚心情的惬意。经年时光的暖阳金秋,在无数个黑夜里,不时从远处飘忽进轻盈的梦乡,为我带来未曾有过的甜蜜,我深爱这一切,想起这些,感觉便无比温馨。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们都已过天命之年,当年那个两个傻呼呼的毛头小伙,都已经变成了饱经沧桑的中年汉子,可每当回忆起我们一起交往的那段时光,感觉仍旧像回到了年轻时代,心里充满着快乐,就像马陵山的野花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更像天空璀璨的烟花,虽然转瞬即逝,却在我的心灵天空,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绚烂。
人的一生,有很多次相遇,有的人擦肩而过,有的人陪着看了一段风景,有的人就像风一样一拂而过,有的人在心里生根发芽。
一路走来,不管是人生低谷,还是得意之时,我们始终初心不改,一如既往。曾经的点滴,足够点燃万盏灯火,温暖我一生的历程。一辈子,一世缘,如果有来生,我们还要做兄弟,还要在风中、在雨中、在情感中相聚李堰,行走在李堰的山水间,邀三五挚友把酒临风,小酌在暖暖的农家小院,恣意呐喊中再各自秀一把自己。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
房兴华,男,生于1965年4月,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行政干部学院,现供职于临沭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理事、临沭县作家协会主席。1980年代中期涉足文坛,迄今已在《农民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导报》《中国文学》《大众日报》《东方散文》《临沂日报》《沂蒙晚报》《临沂广播电视报》《沂河文艺》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篇,有7篇作品入选《中国优秀散文集》,在各类文学赛事中多次获奖,受到山东省文化厅表彰奖励,主编出版《临沭文学》《苍马烽火》《七月颂歌》《临沭民间故事》《临沭民歌》等书籍,1995年入选《山东作家辞典》。
编辑简介:王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临沭文学》《山花》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