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第273期
2022年第99期

“建设新榄核·喜迎二十大”获奖征文专辑
稻香盈袖,田间地头一张张黝黑的面孔却愁眉紧锁,繁重的地租和苛捐杂税让他们终年辛劳却食不裹腹。20世纪初的榄核,是土豪、土匪、军阀等掠食者眼中的肥肉,“地租”、“护沙费”、“开耕费”等费用重重地圧在农民身上。1924年,广州刮起全新的革命风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共产党的加入,掀起了农民运动的高潮。1924年冬,中共顺德县支部派共产党员黄泽南到榄核开展农民运动,各村迅速成立了农民协会。春天,协会就带领农民获得了一次重大胜利——驱逐了向农民强行收“护沙费”、“开耕费”的李福林部队。1925年8月,榄核八沙(浅海、张松、湴湄、上下涌、新涌、合生、大坳、沙湾涌)农民协会成立。周辉洪任执行委员长,并成立了农民自卫军。秋高气爽丰收时节,一粒粒饱满的稻穗,经常会吸引附近土匪的垂涎——他们会来抢割稻谷。1925年秋的榄核,有了农协和农民自卫队的榄核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穷凶极恶的土匪最终没捞到一粒稻谷,还丢下4具尸体、5支枪狼狈而逃。1926年5月,榄核成立了党支部,冯君素任党支部书记。榄核党支部是番禺地区(包括现在番禺地区及南沙大部分地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7年,风向突变,随着国民党叛变革命,广州刮起了血雨腥风。榄核接待了许多广州转移出来的革命工人和群众,为保存革命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1928年1月,在榄核三圣宫庙,成立了中共番禺一区区委会,梁炎桂任区委书记;5月1日,中共番禺县各区联席会议在榄核召开,成立临时县委,韦庸之任书记,梁带任军事委员会主席。7月,番禺各区划归中共广州市委管辖,榄核属南郊区委,凌希天任区委书记。榄核,在第一波革命风潮中,在时代变幻的风云里,用勇敢和睿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为千年难遇,史诗般的一曲交响乐定下了激越的基调。榄核,由于白色恐怖而沉寂的革命活动又活跃起来。乡民们组织自卫队,对抗日伪军。1938年11月7日,一艘侵华日舰在沙湾河道搁浅,日军试图上岸骚扰百姓,沙湾、榄核大坳、西樵等村群众同仇敌忾,不约而同前往围击日舰,最终日舰狼狈而逃。榄核大生村的杨忠,由于曾经参加过农民自卫军,有作战经验,且头脑灵活,被推举为自卫队队长。1939年夏,五龙堂三百余匪徒到榄核抢劫,杨忠率领自卫队在乡民们的支持下,击退了土匪,杨忠名声大震。汉奸李塱鸡见到杨忠有人有枪,想收编他,被杨忠拒绝。1940年初,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派梁棉与杨忠接触,杨忠与党组织的关系渐渐密切起来。1942年,杨忠的邀请共产党领导的广游支队到榄核驻扎。广游支队之后派二支队的马奔、何球、郑惠光带领一个小分队进驻榄核,杨忠为部队提供给养、武器装备。在马奔等人的引领下,杨忠接受了广游二支队中队长的职务,并且多次带领部队与日军和李塱鸡的伪军进行战斗,取得不少战果。在西北的黄土坡上,另一个榄核儿女,用他对祖国深沉的爱,用他卓越的音乐才华,用跳动激越的音符谱写了一首首抗日救亡歌曲,他呼吁民众起来《保卫卢沟桥》,呼吁青年《到敌人后方去》。他用音乐向全国人民展示抗击侵略者的壮美战斗图景,让我们看到《在太行山上》的《游击军》坚决果断的气势,用音符展示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他以音乐为武器,带着榄核人的坚强和果敢,谱写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叫冼星海,他的故乡在榄核、他的根在榄核。榄核自卫军反抗日伪侵略,保卫家乡的时候,他站得更高,走得更远。他用音符,发出了中国的怒吼,用雄浑的交响乐向世界发出了中华民族的怒吼。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发出的最强音,它展示了民族灵魂深处的不屈,宣示了胜利必将属于我们的坚定信念。“你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冼星海与杨忠,二个优秀的榄核儿女,都病逝于1945年10月,让人唏嘘的巧合。1945年10月,冼星海由于劳累和贫病,病逝于苏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1945年,杨忠率领部队随南三独立大队挺进粤北抗日,日本投降后,杨忠所部受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由于日夜操劳且环境恶劣,10月,杨忠病逝于始兴县的瑶山之中。病危时,杨忠拉着战友的手说道:“我此生选择了你们走的路,那是选对了。”是的,冼星海和杨忠都选对了路,是他们的奋斗,是他们的牺牲,才有现在榄核幸福生活、才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土地的国泰民安。是的,“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华”的兰花;“出淤泥而染、灼烈日而华”的香云纱是新时代的榄核写照。革命岁月里走过来的榄核跟多数僻远的乡村一样,环境优美:水清天蓝、星空璀璨、小桥流水祥和宁静、蔗田桑基鱼儿肥,却交通不便,贫穷落后长期笼罩着这片水乡。与20年代的革命风暴不同,这是改革开放之风,是解决温饱一起奔向富裕之风。珠三角有幸站在风口,40余年的经济建设,榄核不是被吹上天的那只猪,但也完成了火鸡到凤凰的蜕变。一座座桥梁如长虹卧波,如弦月飞度;一条条大道,是通向富裕的钥匙,是解码水乡禁锢的灵符。河涌边的茅寮曾是榄核人的主要居所,是贫穷落后的地标,如今已无迹可寻,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颜色雅致、宽敞明亮的乡间别墅。如今的榄核,不只有蕉林蔗田,桑基鱼塘,更有兰花种植基地。走进牛角村,朱老总的“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是最应景之句。兰花,花中君子,清新俊逸、淡雅脱俗。牛角村没有幽谷,却有兰花七百余亩。种植兰花,开拓兰花及花卉特色旅游,不仅让牛角村完成了美丽乡村的蜕变,村民更得到了高地租和稳定收入来源的实惠。以前种蔗种蕉村民地租收入是2000元一亩,现在兰花种植专业户以4000元一亩的高价给村民地租。同时村民还能够在兰花种植园打工,有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百年前榄核的耕作者住茅寮,在海风中凌乱,在浅滩上悲叹,在丰收的稻田里苦捱;现在的榄核村民成了收租人,住别墅,在兰花丛中劳作,在花香里笑靥如花。住别墅,种兰花的榄核人并不满足,他们又将目光盯上纺织界的“软黄金”——香云纱。香云纱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香云纱有“挺爽柔润,防水性强,易洗易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不易起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经久耐穿”等许多特点。走进榄核香云纱文化创意园,你可以看到“三蒸、九煮、十八晒”制作香云纱的全过程;在展示厅可以近距离抚摸香云纱丝滑轻薄的成品;在香云纱的文化馆,你可以了解到香云纱的历史渊源,工艺传承,制作工具等。从创意园出来,你是否希望穿上一件香云纱唐装或旗袍,淡雅、飘逸地静享一夏的清凉?榄核的香云纱产量占全国产量一半有余,兰花种植专业户已经有二十多家。榄核,百年前是一片偏远的沙田滩涂。那时匪患频生,苛捐杂税繁多,农民生活贫穷困顿。如今已经是湾区核心,全国经济千强镇。2021年榄核工业产值突破200亿,达到205.52亿,比2015年翻了一番。数字是枯燥的,新时代的榄核在兰花的氤氲里,在香云纱优雅姿态的引领下,清新脱俗,淡雅隽永。榄核儿女在风起的日子,随风而动,逆风而行;在江河沦陷,国家存亡的紧急关头,响应党的号召奋起反抗,发出自己不屈的怒吼;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榄核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清新脱俗的道路。榄核用幸福生活,验证了杨忠烈士的临终遗言——跟着党走没有错。徜徉在星海小径,竹林幽幽。江风起,入竹万竿斜。竹林细碎的沙沙声,与江面鸥鸟脆啼,江船汽笛长鸣,组成一曲小康生活的交响乐,告慰英烈在天之灵。
本文作者:盘学东,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散文诗学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南沙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

《南沙文学》微刊投稿须知
1.本微刊为《南沙文学》杂志选稿基地,非盈利性质,不支付稿酬。编委会根据文章的阅读量、读者评论以及编辑的意见来综合评定,文章如果被《南沙文学》杂志选用发表,作者将会收到样刊和稿酬。
2.本微刊设栏目: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随笔等,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拒绝在其他公众号发表过的作品。投稿者需提供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作者生活照1-2张供选用。
3.稿件请按照word文档排版并通过邮箱以附件形式发送(邮件主题、附件名请命名:作者+作品名)。
4.请在作品标题下注明所在省市、姓名(或笔名);文末注明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
5.投稿请发邮箱:71250597@qq.com,如无留用通知,请自行处理。

《南沙文学》微刊编辑部
顾问:何 霖
主编:陈志江
编委:黄小霞 梁远岳 盘学东 段湘林
责任编辑:郭 品
广州市南沙区作家协会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