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方桌(散文)
文/卢永信
周末闲来无事,趁闲暇时间,就想着回老家看看。穿过嘈杂的闹市,出了主干道,耳根便清净了许多。其实农村老家多年都不住人了,现在不少村子都成了空心村,除了老人还在守候着那片古老的沧桑,年轻人大多数都去城里打工去了。要是更偏远点的地方,都显现出破败不堪的景象。
开锁打开房门,无人居住的老宅略显凄凉,但那儿却是我儿时生长的地方,亲切之感油然而生。正屋放着的那张落满灰尘的方桌首先眏入我的眼帘,瞬间思绪万千,过去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在眼前不断浮现,像过电影一样,涌现在脑际之中。

过去在农村,有一张大方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方桌,老人都叫八仙桌,桌面四边相等,实际是正方形,每边可坐两人,能满足八人坐下的规格。民间将这样的形制规格的方桌,雅称为“八仙桌”,通常用以宴席或放在正厅之中,是明清时重要的家具。民间传说,玉皇大帝曾宴请“八仙”就是用的这种桌子,所以叫“八仙桌”。还有传说唐朝著名画圣吴道子在杭州,接待过在此云游来访的“八仙”,当时画圣正在作画,一看来了这么多客人,连忙照呼,相谈甚欢,不觉天色已晚,吴道子想:难得八仙光临,要招待吃饭,便吩咐下人准备酒菜。可这么多人竟无处摆放饭菜。急需一张方桌,吴道子灵机一动,大笔一挥,竟然画出一张四方桌,正好坐下八个人。吕洞宾问道:“这张桌子很是实惠,叫什么名字啊?”只见画圣吴道子微微一笑,略加思索,指着面前的八人说:“我是为你们而作,就干脆叫八仙桌吧。”从此八仙桌便在民间流传至今。后来八仙桌与条案、太师椅组合,独成一派,其外形方正牢固,大气稳定,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故而历朝历代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千年家具的传世经典之作。

记得我小时候,村里只有几家富裕的大户人家有过方桌。我家是没有的,如果有红白喜事都是借用人家的方桌待客。大概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记得比较清楚,我家西邻伯家过去家境殷实,置有一张大方桌,我家过事待客就借用那张大方桌。过去借用大方桌过事待客在当年的农村很是普遍。借用一天用完,然后擦洗干净直到傍晚待客完毕,两个人抬着送回主家。方桌不光是过事待客用,平时放在正房之中,来人客气喝茶聊天也是很起面的。过年还可祭祖点香上供也很方便。总之有张大方桌不但方便生活,对一个家庭来说也会有不小的提升呢。
于是父亲便决定我家也必须要有一张大方桌。我家以前有块不错的松木板,材料是有了,那时村里正好有几个山东的木工在做家具。我家请来两个木工。加之还有零活,木工师傅在我家整整干了半个月。我那时虽然年龄还小,但是清楚的记得,那天木工师傅,耳朵背后夹着一支铅笔,手拿墨斗眯着眼睛放线,用木工刨子刨起朵朵卷卷木花。我好奇的站在旁边看着大方桌一天天的成型。不几天,一张大方桌的雏形就呈现出来,木工师傅还在方桌的四侧雕刻了花纹图标案,甚为漂亮,看着大气沉稳。最后用黑漆涂面,油光锃亮。放在我家正屋更显得满堂生辉。自从我家有了这张大方桌,我们全家围在一起吃饭,有说有笑。我们几个孩子做作业,也特别方便了。可以说大方桌给我家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我们孩子们心里特别高兴。

在以后的日子里,大方桌一直陪伴着我们快乐成长。虽然现在大方桌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破败寂寞地被弃于老屋一角。可那难忘的时光却常常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那天真烂漫的童年,那段艰苦的岁月,却永远停留在美好的记忆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卢永信,网名:云中飞龙,陕西西安人,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各大网站和微信平台,小说、散文、诗歌均有涉猎,尤以散文见长,近一两年创作数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