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笑的诺敏河
冬春/黑龙江
小兴安岭的翠绿松涛甩出了一条银色的玉带,于是,嘎泥诺敏姊妹河便优美多姿的躺在群山的怀抱之中。

一座雄伟秀美的″九龙大闸″拦腰架在诺敏河滔滔水面上,一座甘南县查哈阳乡直通内蒙莫旗的大桥,依偎在大闸的身旁。四房山,白土山两个忠诚卫士屹立在渠首大闸两旁,桀骜不训的河水昼夜欢歌曲曲,拍打着闸门,水浪翻滚闪着银光,向附近的村屯大声吼叫,大声歌唱着自己的辉煌。
夏日清晨,诺敏河深藏在一片迷雾之中,当地平线托出一轮红日时,万道霞光驱走晨雾,山上怪石倒映河面,形成几多妙趣仙景。渔家早有船影辛勤撒网,江水炖江鱼的美味在河畔上有人在品尝。河水涌动一江红波欢迎着两岸牛马猪羊。河岸绿毡又刷新绿,牧鞭在山谷中优美甩响,牧歌陪着河面微波荡漾流淌。
游人登上九龙闸,摇晃着彩旗,眺望着远方的天际,欣赏群山和一望无边的远方。达族兄弟在狂舞,朝鮮姑娘的长裙翩翩起舞迷倒了几多情郎。唢呐为赛马吹响了长征的启航令。
一群游泳健儿何惧涛飞浪卷,二百米強渡成为渠首最诱人的景象!有多少人智能派上了用场,浪花下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与明天的遐想!

诺敏河美,渠首大闸如此雄壮。可有谁还曾记得,这条河曾是驮着白骨,流着血泪一路凄凉悲伤。九一八这个魔日后,日寇侵我中华霸我国土,狂妄的喊着小小哈尔滨,大大查哈阳。妄图拓河修闸种稻,长久占我山河霸我故乡。
解放后,人民,只有人民才筑建了这里辉煌!九龙大闸肩负着方圆百里的稻香。凄凉泪水不再痛染河床,今朝富庶情系北大荒l新时代百年梦想在这里启航!
文化生活的回忆
作者/冬春

八二年迁到平阳后,通过县广播站的介绍,我便成为了镇通讯组的一名通讯员。在一次通讯员的会议上我认识了文化站长马玉林。
他人长得精神潇洒,脾气温柔,性格平易近人,是个有文化修养,人品非常出色的好人。从此我经常参加他牵头的文化站写作会议。他是我的领导与老师,也是我的哥们与朋友,另外我们原籍老家又都是辽宁昌图,我们也很投心对意。
文化站虽然贫穷与简陋,但组织文学会员活动从不间断。借文化站的平台认识了五金的太荣江,红光村的潘英文,兴隆村年轻有为的李振全,李静,迟洪雁等人。我们会经常谈笑风声坐在一起,弘扬着家乡诺敏河,写着黑土地上正能量的故事。
平阳文化站的文化生活,当时可用八个字形容:″红红火火,乐乐呵呵″。那时候不是科技发达的今天,文化站每期诞生的文化生活刊物,只能是油印机油印,玉林满手油渍,挑灯夜战印刷。还要精心编辑细致刻版,玉林良苦用心,为学员们送去一期又一期的精神大餐。
文化生活刊物虽小,却如同一个好大的百宝箱,幽默,笑话,小说,寓言,猜迷,诗歌,二人转,文化动态样样齐全。看后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几天不见这本乡土小刊,便会有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
这是诺敏河水浇灌出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文化生活唤起了我的思索,我也曾效仿着,在我村搞了一个油印的小刊物,号召村里爱好文学的小青年投稿,我也不知羞地自封当上了所谓编辑,利用工作之余打扮我这个可爱的新生儿。我曾印过了好几期並含有各屯信息的刊物,得到过当时书记万景歧的肯定与夸奖!也得到了玉林的支持及乡亲们的热读。
平阳文化站的文化生活刊物,如同一条多情的纽带,把广大文学爱好者紧紧连在了一起。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小青年们写作热情,也陶冶了他们的高尚精神情操,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记得当时县文化馆也特别关注,他们常来讲课来学习先进经验。省农村报记者王晓东,县文化馆的领导也曾来这里,还与大家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今又重翻开这些老照片,虽说巳陈旧又不是彩照,但情仍萦绕我心,让我意味深长,回忆久久。
文化生活刊物是驶向成功彼岸的桥梁,是练笔练胆子的芳草地。县文化馆出版刊物无名花,音河,平阳作者的重稿量首屈一指。
玉林为创办文化生活,如同一头憨憨的牛,吃进的草,却挤出的奶。他甘愿无私做出奉献!

人生如同睡觉一样,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几十年,但茶余饭后很愿回忆这些往事。手稍一触你记忆的键盘,往事马上就会出现你眼前。美好的回忆让你是那么的亲切,那么地眷恋。再次感受到,文化生活的伟大,文化生活味道的甘甜!
同时也勾起我对英年早逝的李振泉,李静叔侄俩的心酸与怀念。更难猜到昔日那些文化生活的先行者,身在何方发大财?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冬春,黑龙江省甘南县农民,中共党员,出生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幼年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只读四年半书,十四岁参加生产队劳动。八O年后成为多家报刊,杂志,电台通讯员,在多家新闻单位发稿曾两千多篇。曾当选过县文联协会会员。本人热爱写作,曾荣获过第五届国丰杯诗歌大赛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