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历:黄权衡,1940年10月出生于湖南常德市桃源县陬市镇。先后就读于畬田完小,桃源第一初级中学。常德市一中,北京外国语学院。1964年10月入外交部。从事翻译和研究工作。2002年退休。现在是:外交部老外交官诗社副社长;中国外交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词是业余爱好,我很少主动投稿。也没有正式出版作品的打算。应朋友要求,复印过《漫旅拾翠诗词稿》《漫旅拾翠文稿》《风马牛辑录》,供自存和送少数朋友。我的qq昵称:秋水长天,微信昵称水天一色。
旅非十五年杂记
(连载之二)
清波鱼影
四.深受大自然娇惯的坦桑人
最初赴坦桑尼亚,当飞机下降,掠过印度洋接近大陆的时候,只见下方碧澄澄的海水上滚动着层层雪浪,前方陆地则满眼都是绿油油的佳木芳草,和原来想象的神秘黑非洲大相径庭。
非洲人懒惰吗?好多人问。
不是的!修筑坦赞铁路时,中国派遣了2万多名工程人员到那里工作,大多数都是普通工人,并非什么专家。当地的劳工非常能吃苦,体格和力气超过一般中国人,黝黑的皮肤又不怕紫外线,不会晒脱皮,他们更能干。
那么,为什么那里不发达呢?人们显得不如中国人勤劳。
我的答案是,上天过分眷顾他们的结果。
有个故事,说在高温烈日下,他们可以躺在椰子树的树荫下睡觉。睡醒了,捡一个风吹下来的椰子,砍开喝完椰子水,吃完椰肉,吃饱喝足了,继续睡觉。中国的农民,必须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气候使然。所以,我们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美德,这美德是大自然逼出来的。他们一切听其自然,无忧无虑,晚上歌之舞之。从来不考虑第二天的生活问题。
在坦桑的那么多年,没有听说过饥荒。山上有野香蕉、水果,房前屋后有木薯。那里的木薯没有毒素,与广东的木薯不一样,不需要长时间的清水浸泡。木薯可以磨成粉做酒,蒸成粉团等等。木薯栽种下去后,往往是旱灾时候的食物,没有需要就让它生长下去,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时间越长,茎块越大,没有质量的区别,是度饥荒的最佳农作物。在坦桑,大旱并不常有。
所以,非洲人没有储存的习惯。即使不知道明天吃什么,今晚必定唱歌跳舞。在农村,转钟两点前往往到处都是手鼓和脚铃声。他们不求山珍海味,不研究如何烹调,饱肚子十分容易。无欲则无求,幸福指数极高。
显然,现在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变着他们的思维和人生,物资欲望随之越来越高,幸福指数就越来越低,人活的越来越累。
真有点今不如昔!
我也怀念那里过去的生活。记得陪同专家在野外考察的时候,老吃罐头。我们湖南人是离不开辣椒的。一天,我发现山上有极小的野生小米椒,放两三个在菜里,就辣的不要不要的了,好带劲!那东西随便采择,免费!
随时随地有美味。
后来,我也更理解老子的绝圣弃智,回归自然等反文明进步的主张了。对权利与物欲的无穷无尽追求,造成了春秋长期的战乱,太令他讨厌。我刚去非洲的时候比较原始,但非常好。越是发达,人活的越累!据说,现在贪腐也多起来了,治安也没有以前好了!

五.斯瓦希里文化和阿拉伯商人
一千几百年前就有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到东非沿海做生意。一千年前,大量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向这一地区移民,并且建立了桑给帝国,国王称作苏丹王,统治范围从肯尼亚滨海到坦桑的基瓦尔以南及沿海的各个岛屿,建都桑给巴尔。这个商贸帝国一直向西深入内地,形成斯瓦西里文化。斯语中有一成语,翻译成汉语是:“桑给巴尔击鼓,大湖岸边起舞”。大湖就是坦噶尼喀湖。在坦桑的西部边境,对岸是布隆迪。可见,当时桑给帝国影响之大。
斯瓦西里,意即沿海班图人和阿拉伯人的文化混合体,斯语中包含了大量的阿拉伯、波斯语汇,近一百多年,又有许多葡萄牙语、德语,尤其是英语的外来词汇。
阿拉伯人的生意不是指正常的商品交易,多半是很不平等的易货贸易。阿拉伯人在东非除了寻找香料之外,更多的是驱使班图人寻找象牙和宝石。大象的寿命一般为60岁左右。老象大牙脱落后,会将自己的牙埋入泥土中。在坦桑的小学课本里,还有黑人头顶着象牙,阿拉伯人拿着鞭子随后的图像和控诉阿拉伯人的课文。这些象牙,阿拉伯人拿走卖给了东方。很可能换走了中国不少白银,从来福建的泉州便是接待阿拉伯商人的重要港口。
后来,阿拉伯人又开始从事贩卖奴隶的买卖,那是东非人最悲伤的历史。那些被阿拉伯人抓走卖到美洲去的黑人,大部分都葬身大海,能到达美洲的是幸运者。
所以,初到坦桑的时候,深深地感觉到坦桑人对以色列人特别佩服,因为两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对阿拉伯世界的群殴,都获得了完胜。坦、以关系也十分友好。达市的乞力马扎罗旅馆,就是坦桑独立后以色列援建的第一个现代化旅游旅馆。
桑给巴尔1963年底独立,成为君主立宪国家。苏丹王是阿曼后裔。这个苏丹王朝,最短命,第二年一月即被武力推翻,史称“一月革命”。领导武装推翻苏丹王的是阿拉伯后裔巴布领导的乌玛党和黑人卡鲁姆领导的设拉子党(成立于1957年,是桑给巴尔的一个已不存在的政党)所为。乌玛是阿拉伯词汇,设拉子是波斯语汇。前不久派闺女来领国际友谊奖章的萨利姆,是乌玛(人民)党的主要成员。乌玛党属于左派,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与我国关系密切。“一月革命”成功后,一度成立了桑格巴尔人民共和国,又于1964年4月,与坦葛尼喀合并成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现在,苏丹王宫是桑给巴尔的重要旅游点之一,那里留存着一个苏丹王的看台和宫女们的大水池。桑给巴尔版“华清池”吧。不同的是,这场所没有雕栏玉砌的豪华,也不是某个贵妃专用,但多了个看台,苏丹王在那里欣赏群妃沐浴戏水。
这是唐明皇未曾想及的。池子里到底是多少裸女戏水呢?国王的女人,守不守伊斯兰教四个老婆的规定呢?当时年轻,觉得有点害羞,没好意思问女讲解员。有点遗憾,调研不够深入仔细,在此也就只能外交官腔“无可奉告”了。
穆斯林妇女一律穿宽大的黑色长袍,甚至戴面罩,只露双眼。我问过男信徒那是因为什么。回答是:如果显露了体型和美貌,容易引起男人的菲菲之想,违反妇道。可在国王面前,这群女人的“妇道”无影无踪了。
我被借调到驻桑给巴尔领事馆工作过一年。那里主要出产椰子,我最喜欢的却是那里的榴莲,久而不知其臭,觉得极香。它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岛屿叫奔巴,出产世界70%的丁香。那是贵重香料,是穆斯林们不能缺少的食物佐料,饭和肉菜里都放;还可以榨丁香油,大部分用于出口,中东和印度尼西亚是最大的买家。
在桑岛生活,周末潮退时必定下海捡拾各种贝壳、海螺、珊瑚之类,那是唯一的娱乐活动。也可以捡海参,拿回来用海水煮一下再晒干即可。这是向华人学来的。他们让当地人下海捡拾秃参(糙海参),加工后出口香港。对当地人则谎称是用作制造鞋油的。
当时的法国驻桑领事更勤于拾贝,他有一套电动工具,又懂得绘画艺术,在贝壳上作画和雕刻,然后运回法国出售。他在那里实在无事可干,便一心搞创作并且创收。

六.有趣的地名
坦桑尼亚是坦葛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成的国名。坦为大陆,桑为桑岛和奔巴岛。尼亚,是通用的“国家”表述。
坦葛尼喀也是两个单词的合成。坦葛是指达市北部的港口。坦葛的本意是船帆,因为一千多年前,这里曾经是阿拉伯商船集中地,远处望去,港口里白帆蔽日,因而这港口便名之为坦葛,现在已经是一个港口城市。在坦葛港口的后面,则是广阔的荒原,斯语尼喀(nika)意即荒原。坦葛尼喀就是坦噶港口和背后的广阔荒原。后来随着商业的深入,阿拉伯人又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深水湖泊,也便命名为坦葛尼喀湖,又叫大湖。那是非洲大裂谷的末端。
达累斯萨拉姆基本上就是个阿语词汇,达(DAR)是港口的意思,萨拉姆(SALAAM)是和平安宁的意思。达市港口是个封闭式港口,只有一个不宽的航道供船只进出,港内绝无风浪,所以也叫和平之港。是天然良港。
在达市的东南面,还有一个小港口巴加莫约(BAGAMOYO),MOYO是“心”,全词的意思是心碎、伤心之地。那里曾经是阿拉伯人贩卖黑奴的转运站。所以,阿拉伯人给东非沿海的班图人留下了世世代代的仇恨。
两词合并而为地名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肯尼亚赫赫有名的国家野生动物园马赛依玛拉。马赛依是部族名,汉译马赛族;玛拉是指坦肯两国边境上的界河——玛拉河。因此,马赛依玛拉的意思就是生活着马塞族人、靠近玛拉河边的那块地方。
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又叫白头山。如果你去那里时晴空万里,能清晰看到雪山山顶,即白头,说明她欢迎你,视你为贵宾。一般情况下,因为不了解你,她会轻纱重裹,绝不露面。
因为此山总是云烟缭绕,山下的那个城市便叫莫希,MOSHI即烟雾之义,这个城市经常在雾霭蒙蒙中。
(待续)
投稿请加《江南风文苑》编辑部负责人微信:
1.总编飞雪中原:18684353469
2.副总编大漠孤烟:18248794546
3.主编杨丽萍:13092530161
4.副主编谢先武:13456043985
《江南风文苑》编辑部负责人
总编:飞雪中原
副总编:大漠孤烟
主编:杨丽萍
副主编:谢先武
编委:
小说编委组:踏雪无痕,远航,李光伟
报告文学组:他乡流浪,三月梦,岁月如尘
散文组:杨祖刚,日冉海天,正义之声,紫罗兰
杂文组:张洪斌,陈工,马俊华
总顾问:朱祥
艺术顾问:周明传
总校对:诗志不移
总制作:李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