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官民的舌头,包括识字的雅人,民间的文盲,都一样懂得一句话,“老子天下第一”。
中国民间大江南北,繁茂的语言口音,奇里古怪的发声发气。除了妈妈这句温暖话天造地设,还有一句是称呼父亲的,大家统统听的懂。俗称老子。我老子,就是我爹,我爸爸,至高无上的。父亲是天,父亲是山,给了我生命,养育我成长,无与伦比。我老子当然是天下第一。
除了我爹,到了社会,到了江湖,那铁定的第一是位叫"老子"的古人。

有人还不服气老子的天下第一。明朝的开囯皇帝朱元璋,当然是十分厉害的角色。建立了大明朝。赶走了蒙古人,又让华夏回归正统。功不可没是事实。但他妄自尊大,觉得自己才是不可逾越的至尊人物,老子也不放在眼里。有一天上朝,他显霸出横,想自吹自己是空前绝世的人中龙凤。于是岀了一付上联,让大臣应答下联。
上联,"老子天下第一"。站在朝堂的各位部长级大臣是何等聪明,知道朱皇帝在自吹自擂,拍马屁赞扬过后,都沉默不语。偏有一位不长眼的年轻部级干部站岀来了。他呵呵一笑,这太简单不过了。
下联"孙子盖世无双",怎么样?
年轻才俊答的好不好,喝过点儿墨水的男女都知道,非常巧妙绝对。因为老子是中国道家文化的鼻祖,而孙子,是和老子同时代的文化巨人,一部《孙子兵法》享誉千秋。兵家的祖师爷哇。内蕴还是文技,绝好。
像一根破头楔子砸在朱元璋的脑袋上。专门破坏风景的家伙。朱皇帝恼羞成怒,拿孙子损老子。大喝一声,拉出去!斩了!
朱元璋没有能实现"老子天下第一",倒是给千秋留下一岀丑剧。
老子,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天下第一,至今还没有哪一位敢与老子争锋。
春秋时期,约2500年前,东周有小诸侯国陈国。都城大致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陈国管辖的苦县,今豫皖交界处的鹿邑县。这里生下了不平凡的一个男孩,他爹给他起名叫李耳。就是后来天下称第一的老子。
当然,老子不是人,是神人。他的大智慧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多显现,但也是名满江湖。许多春秋时期的大文豪,大官人都向他问师求教过。包括儒家大成先师孔子,也曾领着弟子求到老子的门下学习。
周朝宫廷内有一位能掐会算的天才,是位朝廷高官。他叫尹喜。他放着镐京的大官不做,突然向周王请命镇守函谷关。周王问他为何如此的坚持。他说有件大事要办。周王知道尹喜是朝内大贤,通彻天文地理人情。就批准了请求。尹喜收拾行囊,正式到函谷关做了镇守将军。
函谷关,在今天豫西的灵宝市境内,险关位置重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横在周朝当时的洛阳、镐京两座一线城市之间。尹喜要干什么,他早掐算过了,这是上天安排的历史使命,等老子过来。

紫气东来。果不其然,老子如期骑着青牛来到了函谷关。尹喜以热情的礼仪迎接老子,安顿好食宿,酒肉好生伺候。温暖的感觉让老子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于是尹喜趁此说了内心酝酿之久的要求,一是拜老子为师,二是准备了上好的竹简和笔墨,求老子将其对天下的认知诉诸于文字,以留香千古。
老子是真人,真人是先知先觉的。他当然知道自己所负的使命。应允了尹喜。便一口气在函谷关住了近半年,写下了震古烁今的五千多字的《道德经》。
开山之笔。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落笔就是世界观,宇宙观,说的是天大的道理,天下的文化。告诉我们,这个道,可不是普通的道理,平常的知识。是认知宇宙的根本性观点。
"名可名,非常名。"大小观点,大小问题都可以有个具体说叨。但今在此阐述的不是一般观点,是统领天上,地下,包括人间万事万物的基本性道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浩瀚的宇宙星空,本是一片什么也没有的混沌世界,还谈什么道,谈什么名呢。之所以从虚无中找到实在,我们来生感知到了一切。我们属于灵性的动物要认知这个未知的世界,就视这一切未知为我们的母亲。造天,造地,造人间万物的造物主,就当是滋养我们生命与存在的母亲吧。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所以这么理解吧。常无,经常什么也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是天地的实相,其大无边,其小无内。按现代人的科学观点说,还有暗物质等。我们只能揣摩和研究她无尽的奥秘。常有,是能看见的东西,触摸到的万事万物。徼(jiào),是边沿,边界的意思。
天底下的存在,看不见的无,和看得见的有,这就是《道德经》为何要探究大自然奥妙的原始。宇宙,星际,我们头顶的天,脚踩的地,人与自然,人与人,究竟是活在一个如何的模型之中。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无论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器官感知到的世界万有,包括我们感知不到的万无,只是说法不同。但都是一个意思,奥妙无穷,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奥妙无穷的大宇宙,客观的摆在我们面前,无边无量无数。这和佛家认为的三千大千世界同岀一辙。认识她几乎是难上加难。但这一切总有规律,总有秩序,绝不是不可触摸。奥妙奥妙再奧妙,老子说,我发现了打开众妙的一扇门,也是开启宇宙万锁的钥匙,她是什么,就叫"道"。
道,是宇宙万妙之源。抓住道,我们认识未知世界就能理清思路。
《道德经》的首篇,老子撰写第一章,就兜岀了天大的包袱,天地混沌,世界浩渺。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要安身立命,人该怎么办?不能无法无奈。经过多少年的学习探索和开悟,老子终于想通了,他找到了认识大世界的唯一法门,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开启了宇宙的玄门。知玄就不玄。一部《道德经》,为什么又把道分解为"道"和"德"呢?
道,是体,是客观的实体。
德,是用,是遵循道的规律做人的作为指南。通俗些说,德就是遵循天道的规律,作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道德的法门是什么?老子将分段别论,在81章节内一一释解了。
《道德经》撰写的时间是25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最早的历史断代是夏、商、周三个朝代,春秋战国属于周朝的后期。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建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的镐京。史称西周。约300多年。公元2700多年前,周平王迁都到今天的洛阳,东周列国时代开始。战火纷飞,文化也热闹非凡。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以及世界诸文明古国的文化大繁荣时期,东西方同时涌现岀一批哲学圣贤,称为"文化轴心时代"。《汉书》作者班固将春秋战国诸子总结为"十家"或"九流"。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怒放。影响大的,有代表性的十家,有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鬼谷子等。所谓"九流",是把小说一家砍掉了。
生长在陈国苦县的李耳,别名老聃。李耳是什么时候称为老子的,大概是后来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后,被诸子江湖广泛称谓的。老子不是神,自幼也是普通人,他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到了周朝做了管图书的官。估计20多岁学识就超常。据资料查寻,孔圣人至少在20多岁和50多岁两次,前往老子居住处拜访求学。古代信息传播是非常迟钝的,全靠舌头接力。生活在鲁国的孔子能成老子的粉丝,可见老子的文化磁场是不一般的大。
生长在陈国的老子,自然有先天的垂青。他自幼受伏羲,黄帝文化的影响。黄帝和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先。尤其伏羲大帝,相传生在甘肃天水大地湾一带,龙首蛇身,与女娲兄妹成婚,创造了人类,既是龙的传人,又是人祖。伏羲大帝最早建立了陈国,就在今河南睢阳一带建了都城,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后称"伏羲大帝"。伏羲大帝有几项伟大发明,如结网渔猎,针灸医疗等,他是中国中医的鼻祖。伏羲大帝最伟大的启蒙,是观己的内象,观万物的外象,揭示认识宇宙,发明了"八卦"。八卦是中华文明的创始源头。
老子及其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受到"八卦"文化的广泛影响。实际伏羲大帝是莫须有的神话人物。八卦文化,实际是新石器时代华夏民族文明演化的集体智慧的伟大结晶。
只有老子的一部《道德经》,集合了数千年先祖的智慧,把神话变成人话,将万玄之玄的宇宙拆解岀来,通俗的讲道说道,用道来贴近我们人的生活,变成哲学的观点,还系统的罗列成文字留传千古。有的历史学家用心考证过,说老子的《道德经》是诸子百家共同的智慧晶体。这不重要。反正"老子天下第一",不但中国人彻底买帐,连各种肤色的外国人也不反对,捧着《道德经》视为天书。
我们今天活在互联网时代,该看的太多,该学的太多。舌灿莲花的鸡汤喝也喝不过来。不如静下心来,回到中华文化的本源,面向老子,捧一部《道德经》,我们重温学习。
(待续,第2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