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手足情 肝胆相照共同体
——读长篇小说《肝胆记》
文/张永权
著名彝族作家吕翼的新著长篇小说《肝胆记》(安徽文艺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再现了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关键时刻,以及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彝、汉等民族,团结一心、生死与共、肝胆相照、前赴后继,结成手足兄弟的动人故事。这是一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人颂歌,是一部推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时代史诗,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吕翼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作家,其笔下这部长篇小说力作的主题思想切合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多次强调的中华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
作品以川滇大凉山金沙江大峡谷彝族纳莫土司部落聚居地和汉族杨树村以及乌蒙古城挑水巷等作为特殊的地域背景,以1936年红军长征经过金沙江大凉山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的风云变幻为历史背景,并注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铸就了这部长篇小说各种人物活动的广阔天地及其跌宕起伏的史诗叙事。小人物、大背景的史诗画面,以及不同民族人物之间肝胆相照的手足情谊,使这部作品呈现出宏大的主题,体现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平凡的普通百姓,是大背景中的“小人物”。彝族汉子乌铁,虽然与大凉山金沙江峡谷一个部族头人有血亲关系,但身为孤儿,又长期流落乌蒙古城、川滇一带,直至他出征抗日前线时,还没有穿过一双布鞋。胡笙是乌蒙古城抗战前加入共产党的觉醒者,当时是杨树村的教书先生,他历经多年抗战,奔赴延安,参加建立新中国的解放战争,再回乌蒙古城剿匪,九死一生。作为一名解放军的营长,在长期浴血奋战的革命历程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而勤劳、美丽,以做手工布鞋为生,又受尽屈辱,心地善良,充满对美好爱情追求的开杏,纠结于乌铁与胡笙两个男人中,几乎没有过上一天美好的生活。作品中的这些“小人物”,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风起云涌、时代大变革的潮流中,挺身而出,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共赴国难,为保卫中华民族共有的家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抗日前线,当敌军炮弹落在胡笙旁的千钧一发之际,乌铁为救胡笙这个“情敌”,毅然扑到胡笙的身上,而失去双腿,终身残疾。后又在胡笙被特务抓捕的危险时刻,用他视为兄弟的“幺哥马”,掩护胡笙奔赴陕北。胡笙再度进驻乌蒙古城后,在乌铁遭到诬陷的落难时期,是胡笙为他辟谣,向人民群众讲述乌铁的英雄事迹,还他英雄本色。胡笙为了革命,最后牺牲在剿匪前线。两个“情敌”,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是生死与共、手足相连的时代英雄。可以说,乌铁、胡笙等平凡的“小人物”,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斗争中,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吕翼这部长篇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运用富于地方特色的生活细节,贯穿于恢宏大气的史诗架构中,使宏大的艺术结构更加充实饱满,而不是水肿病式的虚夸。
作品以一双布鞋和一匹马为线索,不仅关联着人物的命运走向,也贯穿着整部小说宏大的架构。
开杏手工精心制作的那双布鞋,是她和胡笙坚贞爱情的象征,也是她人生命运曲折坎坷的见证。这双刚完工的布鞋,就等着胡笙迎娶她的佳期到来,给他穿上。但这双鞋却被一个打着赤脚、流浪到杨树村的小伙乌铁偶尔看到,使他立即回想起当年一位红军送他的那双草鞋,也促使他特别想得到开杏这双布鞋,受到拒绝后,乌铁动了邪念,连人带鞋一起抢走,从此改变了开杏的人生命运。一双布鞋便交织起乌铁与开杏、胡笙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一双布鞋也见证了他们在时代大潮中的人生命运,在爱情中的抉择取舍,从而凸显着人物面对一双鞋的内心矛盾以及时代巨变中这双布鞋随人物命运所经历的风雨坎坷。后来在胡笙和孙世医帮助下,为乌铁装上假肢后,开杏十分慎重地把那双布鞋给乌铁穿上,这个细节便给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的关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见证了三个主要人物性格上的真善美,以及乌铁“恶”的一面随着时代大潮的淘洗而向善转变的人生结局。我认为这也是吕翼运用这一细节刻画人物、结构情节的良苦用心。
一匹马的细节刻画,更是在这部小说中架构情节、塑造人物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乌铁的那匹枣红马,和他亲如兄弟,形影不离,乌铁亲切地把它叫做“幺哥”。幺哥和乌铁一起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也有许多人马情的故事。乌铁懂马爱马,幺哥也通人性,恋乌铁。整部小说,没有幺哥,就没有个性鲜活的彝族汉子乌铁,也没有这部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幺哥也见证着开杏、乌铁、胡笙三人的爱恨情仇、生死命运,以及乌铁粗犷野性的流浪人生。幺哥驮着乌铁在金沙江大峡谷寻找红军,跟随他抢掠开杏,并驮着他逃离绑石沉江的危险,来到挑水巷,开始新的生活。幺哥别离抗日的乌铁,又在天灾人祸中,经历了与开杏、开贵、金枝等人物的风雨人生,从而拓展这部作品的叙事空间,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随着抗日英雄乌铁的回归,时代潮流的变幻莫测,幺哥也同样经历了生死复活的传奇命运。幺哥不仅驮着胡笙脱离险境,走向陕北,还随胡笙剿匪,和胡笙一起为国捐躯。作品以一匹马为线索,决定了整部小说情节结构的走向,也对塑造人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小细节大作用”,这也是创作好长篇小说不可忽视的艺术手法。
锤炼语言是写好小说的基本功。吕翼这部长篇小说的语言,和他过去的几部长篇比,似乎觉得作家又在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他过去的长篇对人物、对环境的描写,比较细致,有时充满了激情,并使用一些排比句,显得汪洋恣肆、文采四溢。而这部长篇对人物的塑造,更注重原生态的本相,语言简洁,不时使用地区方言或歇后语,更显地方风味和人物本色,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这也显示了作家不断探索艺术新路的勇气,必须肯定。

作者简介】:张永权,曾任云南省文化局创作室编辑,云南省文联《边疆文学》副主编、主编,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编审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云南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