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我的亦生亦友的学生们
谢素俭
(一)
人生的每一段再也回不去的过去,都有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1966年上学期,我在湖南省邵阳市二中担任初三和高一共三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开学后不久,因政治运动的需要,教高三的一个外语教师临时调去参加政审工作,学校决定让我为她代课。当时学校高三年级共四个班,三个班开设俄语,只有我代课的这个班学英语。一天,一个眉清目秀的男生对我说他想跟我学习英语。我对他说这很好的,只是高考在即,还是先把功课学好,学习英语放在高考后再说。这个同学叫廖进中,是一个俄语班里的学习委员。他还告诉我他家住市郊农村枫林铺。我知道那里有着肥沃的田园,碧绿的荷塘,火红的枫树林以及茂宻的梽木山。因为那儿离我年前参加劳动实习和四清运动的地方很近,我比较熟悉。这以后,他也偶尔和我说些学习方面的事。读书少年往往让老师难以忘怀。来自农村的孩子廖进中天赋异禀,又很用功,理所当然地梦想着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高67班部分学生.1968)
但突如其来的文化革命打破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高考美梦。开始,老师组织同学们学习最高指示,宣传文化革命就是好,唱毛主席语录歌,大家感到新鲜刺激。很快,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学校领导和一些教师受到冲击,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们有点无所适从。
1966年8月,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接见红卫兵代表和革命群众。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各地红卫兵和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湧现。
就在这时,邵阳市二中一个红卫兵组织“谁主沉浮”(后加入了学校红卫兵联合组织“红造联”)出现了,在文革中给全市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为教师,我没有学生们那样的造反精神,但我一直关注着他们。我记得他们贴在街头的一张张大字报前总是站满了驻足观看的人群。他们穿街走巷散发的红卫兵小报被人们争相传阅。他们也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他们甚至还胆大包天去北京请示中央将已借调中央宣传部的地委书记请回邵阳参加运动。但他们与北京的五大学生领袖以及“联动”组织不同,不伤害干部群众,不搞武斗。他们颂扬毛主席,紧跟党中央战略部署,矛头直指走资派,批判资反路线,批判反动血统论,为受迫害群众平反昭雪。因考虑到阶级路线,同学们推举中农家庭出身被称为廖公子的廖进中和工人家庭出身的被称为江哥的王江陵担任组织的头。这个叫江哥的学生也一直亲切地称我为“毛哥”。他活泼开朗,办事果断。廖公子有头脑,冷静干练,又有让人艳羡的演讲才能。只要他在,事儿就不会出格。当然还有充满才气的三陈(陈世球,陈久,陈果仁),扬名全市,也不少助力。他们不仅在本校,而且在外校同学中都有很高的威信。后来廖进中顺理成章地成为市“红代会”的负责人。尓后廖进中作为红卫兵代表,成为地革筹(全名应为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的成员。王江陵也成为邵阳市二中革委会的副主任。(关于这个红卫兵组织,当时还是本市一个刚到十岁左右的女孩、现已成为著名学者和作家的何清涟女士在她的著作中曾说到,他们是“颇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志的青少年”,“他们的才华…在大字报上尽展风采…我被他们文章的气势所震慑,更为那种被革命英雄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熏陶出来的精神气质所感动……在他们身上,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

但幸福的时光往往是短暂的。风云突变,是红卫兵"有可能犯错误的时侯了","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谁主沉浮”被认为和“省无联”组织有联系被解散。好在经过参加学习班,审查反省后,他们总算可以和其他同学一道,上山下乡。廖进中和王江陵两同学的职位自然清零了。廖进中又回到了他那虽不富裕却也美丽的枫林铺农村老家。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些曾参加学校红卫兵组织的学生们经过磨炼,后来大多事业有成。如,王江陵是邵阳市水泥厂厂长。“三陈"中陈久是邵阳学院马列主义学院著名教授,陈世球是邵阳市一中特级教师,陈果仁在邵阳市政协。赵成渝先后担任邵阳市委副书记、湖南省行政学院院长、省委党校副校长。曾涛、贺济航,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姚万春,邵阳市建行行长。羊小强,邵阳市五金厂厂长。还有武冈县副县长李良慈,武冈县委常委肖体刚,隆回县副县长苏津良,怀化市政府的肖志良,娄底市委的张正阳,会同县邮电局长罗明忠等)。

(赵成瑜一家,都是我的学生)
大约在1973年,廖进中作为工农兵学员进了和我校一墙之隔的邵阳师范学校(那时邵阳师专搬家到隆回县068单位旧址)。他几次和我兴致勃勃地谈起他在农村的感受和对文化革命的一些看法。
此后不久,廖进中经过推荐加考试,进入湖南大学。由于天才加勤奋,又有扎实的基础,很快在同学中出类拔萃。当了学生会主席,系党总支副书记,留校作为接班人培养。中间也进过"五七"干校,肃清"四人帮“流毒,但是总体上还算顺风顺水。
特别是到了改革开放的美好岁月,他发挥所长,努力进取,教学和科研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他是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红网论壇》版主,是我国“工业外贸“创始人。他原创性提出“市场领土论"新理论、“体制竞争力"新概念、“大学不是跨国公司"新命题和基于城市化推进的现代经济发展“五牛战略"。他与杨小凯(曾极有可能获诺贝尔奖)被并称为湖南走向世界的两位新名人。
这个杨小凯原名杨曦光,文革时还是长沙市一中高一的一个学生。和农民子弟廖进中不同,他可是真正的官二代。父亲杨第甫是湖南省委秘书长。只是当时已经靠边站了。当年杨曦光写了一篇《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被康生狠批,并称这不是中学生写的,要追查黑后台。杨曦光因此被关进监狱。他在獄中努力读书,又得到了同在獄中的某教授的指教,所以学问大有长进,也算因禍得福。出獄以后,杨曦光在澳大利亚多年潜心钻研,终于成了顶级的经济学家。算是惺惺相惜,或者说英雄所见略同,杨和廖多有联系。在和我说到杨曦光的英年早逝时,廖进中深为痛惜。
廖进中心系母校,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母校的几次校庆和重大活动他都尽可能参加,给予支持,多次以学兄的身份悉心指导母校的在校学生的学习。他也曾亲自把他的亲侄女送到我的班上就读。因为他十分相信母校的老师。
他也和我说到文革的事,认为文革是应该否定。但对时下一些道德沦丧的贪腐官员深恶痛绝,认为反贪腐不可放松。大民主不行,但要人民至上,真正做到民主。
大约十多年前,廖进中通过考试招収了两名博士研究生。其中一名刚好就是也在湖南大学任教的我的女儿。我曾有点担心,生怕是廖教授照顾关系把她招上的。后来他告诉我,我女儿硬是考了第一才被录取的。倒是另一位为项目带了资金来的。我这才安心些。
由于是在职学习,研究生学习拖了好些年。直到2013年下期,学习才圆满结束。廖教授兴致勃勃地亲自为他的学生颁发了博士学位证书。也真是造化弄人,廖进中教授竟在此后不久溘然长逝,令人唏嘘。

(廖进中参加母校校庆)
(二)
1965年下期,我在大学毕业后历经劳动实习、四清运动和出国人员培训后回到湖南省邵阳市二中,担任高中一年级的高67班英语教学工作,嗣后又代理该班班主任。
当时的邵阳市二中是全省六所重点中学之一。高中新生是从现湖南邵阳市和娄底市所辖各县及邵阳市区和郊区择优录取的,是同龄少年中的佼佼者。他们不管来自农村还是城市,一般说来,都有着较好的家庭教育,并且在小学和初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品行端正。
高67班学生们怀着美好的理想而来。他们专心听课,认真读书,按时完成作业。他们尊敬老师,友爱同学,遵守纪律,热心公务,助人为乐。
同学们的个性虽不尽相同,有的比较内向,寡言少语,有的比较话跃,喜欢嬉闹。但都诚实善良,积极向上,招人疼爱,师生关系融洽。我作为班主任,和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还真是“合作愉快"。
班上有四个来自湖南洞口县的小老乡。袁再蓉,"闷葫芦“一个,极寡言笑。罗先明,班团支书,知书达礼,也有几分少年英气。在那特殊的年代,有的团支书可很强势,甚至和班主任唱对台戏。可罗先明却谦虚本分。许秉哲,小不点。个儿矮矮的,脸儿圆圆的,像我小时候那样,睿智沉稳,勤奋好学。王宏山,瘦瘦的,和那些年里常常在农村见到的小男孩没有两样。忠厚老实,学习成绩好。联想到几年前的自己,本能地对他们有几分爱怜和亲近。当然作为老师,我得对所有学生一碗水端平。
文革乍起,同学们都很兴奋,没心没肺的。无论学习最高指示或文革文件,还是上街欢呼最新指示的发表,大家都豪情满怀。停课闹革命以后,学校基本上处于无序的状态。同学们却没有闲着。他们参加红卫兵组织,上街遊行,参加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结队串联,上北京,走长征路,去韶山、井冈山、遵义等地。一时热火朝天,没日没夜,咋咋呼呼的。当然这些都离不开老师们旳视线。他们也一直担心着学生们的生活作息。好在学校的食堂没有停火。常常延长时间热情接待这些在外奔波的红卫兵小将们。(有段时间学校食堂还接待过外来的红卫兵。)

(文艺战士.1969)
两年多的时间慢慢过去。虽然发生了很多事件,让人眼花缭乱,但学生们逐渐失去了对文革的兴趣和热情。复课闹革命总也搞不起来。他们有些迷茫,不知道该做点什么。有些同学只得回家住一段时间,再到学校看看。他们甚至有点怀念过去课堂里的美好时光。
1968年,正好又逢上山下乡运动。在校三年但上课时间不到一年的高67班同学或许心有不甘,也只能结业离校,归入后来人们常说的"老三届"毕业生。作为班主任,送走包括我的几个小老乡在内的学生们,心中总有些不舍,也不知此生能否和他们重逢。
但有些缘分该来还是会来的。
十多年后,有一个气宇轩昂的男子携夫人来访。我一下认不出来。经他自我介绍,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班里的小不点,小同乡许秉哲同学。师生久别相逢,自是高兴不已,不禁相拥而泣。得知他几年前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湖南省农机学校学习,随后留校成为该校中层干部,在工作中小有成就,家庭幸福美满。我甚感欣慰。
以后应他的邀请,我们几次在长沙相聚。他怎么也忘不了当年在母校度过的极不平凡的岁月,那赤诚,那情怀。他对母校心存感激,对老师嘘寒问暖,关心体贴入微。他一贯注意学习政治理论,是高级政工师。他也保持着在学校养成的认真读书思考的习惯,对国内外大事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十分鄙视那些道德缺失唯利是图的官员和文人。
大约在1980年左右,我在召开家长会时,我班学生唐小兵(1980年全省高考的外语考生状元,在美国多所大学担任教授,现聘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家长,邵阳地区文化馆馆长知道我是洞口县人时,问我记不记得我的学生罗先明。他说罗先明很优秀,在洞口县文化馆负责,一直坚持写作。当然我对罗先明同学也有耳闻。后来罗先明调去省城,担任省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儿童文学《小溪流》编辑,和我时有联系。他也参加过学校校庆,拜访过老师,多次寄书刊给我。
后来他调去北京,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法制日报》主任编辑,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编辑部主任,高级编辑。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如《本案拒绝旁听》,《大医孙思邈》,《开国反腐第一案》,《远东战争风云》,《远东大抗战》(电视文学剧本),《远东大战纪事》等。有些作品引起国内多家主要媒体关注,或译成外文出版,在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欧美受到广泛欢迎。他的一些作品已经或正在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他常发短信问候老师,也寄过他的新作和礼品。
罗先明十分珍惜与同学和老师的情谊。在他和班上一些同学的操持下,2021年仲秋,高67班同学有过一次聚会。罗先明和他的已过古稀之年的十多个同学从各地赶来长沙。同窗情谊,纯真无私。大家相见,感慨万千,无所不谈。罗先明十分激动,讲话时几度哽咽,让人动容。他感恩母校和老师,感谢同学。当大家说到他的成就时,他说他就是普通人,他出身农村,起点就是邵阳市二中高67班,智商平平,其貌不扬。如说稍有成就也就是那句有志者事竟成的话吧。他说同学们都很有成就,和大家相遇都是缘分,值得珍惜。罗先明对老师的款款深情,也让我十分感动。
王宏山同学在湖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洞口一中任教,是该校的骨干教师。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为邵阳市二中当时正需要语文教师,所以经老师推荐,王宏山调到母校任课,后来还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从此,他就成了我的同事。

(王宏山在洞口老家的全家合影)
教师工作平凡而伟大,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艰苦劳动,非一日之功。身为教师,王宏山虽然未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做出让国人惊呼"我的国呀"的骄人成果,但他认认真真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他真真实实地做到了。
时间没有辜负努力者的汗水。一直学习勤奋的王宏山博览群书,语文功底扎实,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教学认真,备课充分,讲课生动有趣,辅导热心,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同行钦佩。
王宏山老师温柔敦厚,待人真诚,助人为乐,老实本分。与世无争,也从不背后议论他人。他知道口能生玫瑰,也能吐蒺藜。他真情对待老师,没有虚情假意。他的为人被大家称道。
一段时间以来,政府重视教育,关心教师,在教师中评选特级教师,乃至教授级教师。我对于那些为山区贫困家庭孩子们提供学习机会,辛勤付出的老师们和那些不为名利、夙兴夜寐、无私奉献的老师们深怀敬意。但教育界文凭造假、论文造假、靠关系评职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职称评选得那么准确吗?一个全心全意教书育人的老师能有多少精力撰写论文?又有多少必要搞虚头巴脑的科研?优秀教师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们心中自有口碑。因此我倒有些怀念文革前的八级工资制。当然以上妄议,就当是一个老人的呓语,算不得数的。
王宏山老师麾下也有两位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其中一位也曾是我的学生。他们当然是合格的特级教师。但是王宏山怎么就不是合格的特级教师呢?王老师本人对此倒是毫不介意,风清云淡,不争不闹,泰然处之。他认为,人不争,一身轻松。
王宏山不仅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也是一个合格的儿子,合格的父亲,合格的兄长。当然夫人卿氏也很贤惠。他教子有方,儿女都能自强自立,也很尊重他们,不横加干涉。他对家住农村的母亲十分孝敬,对弟弟一家关怀备至。他母亲和弟弟走了以后,又全力关照侄儿。现侄儿早已成家。但就在前年,七十多岁的王宏山又回乡为其主持建造新居,真让人感动。
但愿好人终有好报。(2022.11.1.未完待续)

(高67班部分老同学聚会)
(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因为年代久远,有的照片比较模糊。深表歉意!)
男低音:如酒深情从心底溢出--
《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mp3
风雨之后无所谓拥有,萍水相逢你却给我那么多。你挡住寒冬温暖只保留给我,风霜寂寞凋落在你的怀中。
人生风景在游走,每当孤独我回首,你的爱总在不远地方等着我。岁月如流在穿梭,喜怒哀乐我深锁,只因有你在天涯尽头等着我……
作者简介:谢素俭,湖南省邵阳市二中退休英语高级教师。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谢素俭作品
点击链接-肖仁福作品
点击链接-肖殿群《搏命梅山女》
(山径文学社主编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