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脆甜叫“葛晓”苹果(游记)

金秋,是丰收的季节,原野已经涂抹上金黄。满怀一季的期待,与朋友一起来到肥城市边院镇葛庄村,村党支部刘书记热情接待了我们。此时,漫山遍野的苹果园的树枝上挂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像挂着满树的红灯笼。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

如果布金山是一条绿色的长龙,葛庄恰似一颗宝珠,镶嵌在长龙的额头。她的一切都具有了淳朴山村的风韵,别致优雅,给人独特的美感。
俯瞰葛庄村似一幅幽静而又悠然的山水画。在晨晖的照射下,泛起层层雾霭与袅袅炊烟相互缠绵,分不清是雾还是烟,宛如仙境一般,美不胜收。村南的房子,排列得那么有序,没有错乱感。眺望村南2公里的边院盐化工区,似欧洲中世纪的神密城堡。此时置身村内石头砌就的老屋,顿觉穿越到遥远的古代。
据《边院镇志》记载,明朝崇祯年年间(1628——1644)葛氏一族迁此建村,因当时人少村小,故取名葛家小庄。1981年6月,经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葛庄。

葛庄村位于肥城南部著名风景区布金山(瀑布山)南麓,汶河平原的北段,属山区丘陵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是冲积平原的表土层与砾石层的绝妙搭配,土壤通气,排水好,水土厚、肥力足,是肥沃疏松富含腐植质的砂壤土。1949年以前,就有零星村民种植苹果。1992年始栽红富士优良品种,至2021年已发展600余亩,葛庄红富士苹果具有晚熟、质优、耐贮的特点,更有通便、减肥、健脑、养颜护肤、降糖消渴的保健功能。葛庄村村民知道这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他们在苹果树种植过程中,从不使用化肥,农家肥是他们的首选。他们说这才是感恩自然,敬畏自然的样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全面推进。葛庄村全面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始调动起来,种植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集体果园大部分被群众承包经营,苹果作为高产出、高效益的水果品种逐步呈现给善良热情的葛庄村民。葛庄村苹果在种植过程中历经起伏发展,最终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下,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实施苹果品牌战略、加大营销力度,实施电商平台销售,抖音直播带货等措施,使苹果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
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2007年,葛庄村开始推广蓝莓种植,实施蓝莓种植新模式,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采取“公司+农户+基地”运作方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供、销”紧密联合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年销售收入已经达5.7万元。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葛庄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久久为功、持续用力。特别是疫情以来,村两委“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疫情防控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手抓、两不误,村庄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高。以“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悠悠乡愁,享受到生态之福”的村容村貌擦亮了乡村振兴底色。 秋天的葛庄村,到处是丰收的景象,红扑扑的苹果挂在枝头,走到哪里都能闻到果实的清香。苹果拿在手里,果香扑鼻,一口咬下,果肉饱满,清甜多汁,满嘴都是大自然的味道!
“葛晓”一词语出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晓”;又因村名‘葛小’,取其谐音“葛晓”。因此注册商标为“葛晓”苹果。 2012年“葛晓”牌苹果即获国家商标授权,2018年又被评为山东省名优特产,“葛晓”苹果是地道纯正的泰山苹果。她吸天地之精华,浸岁月之琼浆,营养丰富,质地爽口,富含晒等十几种人体所必需安基酸。

亲手采摘“葛晓”苹果,回味起童年的香甜,一解千千情结,那是一生最美的记忆;咬一口“葛晓”苹果,也一定能让你记住有一种脆甜叫“葛晓”苹果。

聂建民简介:
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山东肥城桃文化研究会会员,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主编《文化肥城之肥桃文化》、《小组合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学生文言文自学指津》、《语文教学板书与美学》,参编《泰安文化通览》(肥城卷)《风物肥城》《中学生作文题型示导》。出版散文集《行走在春天里》《岁月落英》。在《山东散文》《散文选刊》《山东教育》《东方散文》《沃土》《收获》及微信平台等发表散文、诗歌上百篇。

《华夏文学》是一个面向全国爱好文学创作者的平台。作品力求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生活,歌颂美好,传播正能量。作品形式不限,字数最多在3000字左右,诗词为3_5首。但要求为原创作品。禁忌剽窃、抄袭,违者,文责自负。敬请广大文朋诗友踊跃投稿。投稿格式:原文+作者简介+作者照片。投稿微信13853840219。
投稿邮箱:fclongshansh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