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提供:姚东明

【绝句】
题宝友墙头橘(新韵)
姚双喜
万物沐光新,墙头一笼金。
今居福宝地,善举旺儿孙。
五绝·橘黄图
姚军平
琼苑有嘉树,黄袍覆裹身。
几枝尘世外,羡煞下凡人。
咏橘(题图诗)
姚玉芳
庭园一树橘儿黄,布满枝头越过墙。
宁许行人抬眼看,还求引蝶自张扬。
观橘抒怀
姚一鸣
苏仙植橘赿墙来,联想新冠不下台。
采叶熬汤将疫杀,龙飞九域笑颜开。
绝色丹橘
姚茂林
眼前景色怪迷人,万里天宫挂彩巾。
疑是嫦娥偷圣果,借思后羿献凡尘。
观图有感(新韵)
姚存棠
满枝橘子似黄金,惬意出墙喜近邻。
莫道农民门路少,宅园果树助脱贫。
题东明图
姚敦瀛
莫羡当年叶绍翁,如今观点不相同。
出墙岂止唯红杏,橘子行为还要疯。
题图
姚万春
欣眸蜜橘越墙来,笑靥如花赛腊梅。
康富农家生妙境,枝繁叶茂是谁栽?
题黄橘图
姚绍丽
春有枝头红杏闹,晚秋黄橘也跟来。
寻欢探出邻家院,欲借酸甜引客回。
【律诗】
题图《橘果出墙》(新韵)
姚又兴
橘果丰登展难开,随风摇曳出墙来。
金光四射能羞月,一树灯茏照髙台。
皮厚汁甜亲广粤,今生受命不移栽。
深秋草木争繁盛,相爱相依莫用猜。

红日东升
姚茂林
莽莽尘烟尽,曦升夜幕开。
神仙何处去,瑞气往东来。
题朝阳图
姚军平
破晓扶桑日,人间至此明。
乾坤同一色,今古共平生。
题朝阳图
姚焕其
东吐金乌万丈光,众山草木着辉煌。
世间恩受苍天赐,红日腾升度我忙。
题朝阳图
路边草
东升紫气映兰天,唤醒虫鱼鸟兽眠。
翠叶滴珠催草木,农夫踏雾晓耕田。
题东明照《朝阳》
姚一鸣
红日翻山照亮屯,轻梳白发懒腰伸。
韶华不再梅花绽,紫气东来乐二春。
题图
姚万春
一轮旭日照山乡,鸡犬相闻丽宇藏。
瑞梦醒来驰远愿,前程尽写美诗章。
题朝阳图
姚存棠
一轮红日东方出,万道霞光照九州。
洒向人间都是爱,中华大地景皆优。
题朝阳图
姚绍丽
初旭东升万道光,千峰静美炫丹黄。
怜斯梦境生双翅,跨越时空返故乡。
【律诗】
题朝阳图
姚先辉
杲曜朝阳暖,滋荣去冷寒。
晨曦光炽艳,晚照夕辉宽。
晒肉腌鱼爽,烹茶品酒欢。
诗词歌赋曲,舞墨耀青丹。

附录:
【浅谈题图诗的创作方法】
中国的文人离不开诗词书画,也可说它是中国文人的名片。诗为画魂,书为画骨,绘画与诗词的关系可说是同源同根,作为诗词爱好者我们经常会给予图片配诗,相信在座的都参与过题图诗的创作。今天这节课,想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点写作经验,参照了一些古时题画诗的作法的资料和前辈老师的有关资料,主要想从题图诗的艺术手法来对几种实用的写作方法略作探索,希望不致于误人子弟。
一、题图诗的由来
说到题图诗,时下诗坛少数一些主流文化的人认为它很“俗套”,属于文字游戏一挡,和唱和诗一样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诗,然则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对中国诗画历史的很无知的一种偏见,因为题图诗也是诗歌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题画诗历来就是诗坛画苑中一束绚丽花朵。
题图诗存在已久,它是流传于我国古代的一种艺术手法,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诗画结合,画上题诗,是中华民族美学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我国绘画艺术所独具的特色。它的出现与发展,将诗与画相互促进开辟了新的道路。据中国美术史记载,宋元时期普遍出现题画诗形式时,中国画即披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了赏析文人画的一种创作追求或审美理想。画家既作诗又作画,不仅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而且能起到丰富画面的意念和启发观赏中国画的想象作用,中国的题图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
在画上题诗,或根据诗意作画,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的“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便已将诗画融为一体,使文学和艺术携手共行了。它说的就是“诗情丰富画意,画景渲染诗境,两者相得益彰,获至一种精妙”的艺术效果。题图诗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三绝诗书画,缺一不成家”,来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有吟咏画卷的诗作,但由于它们并未题写在画面上,所以也只能说是广义上的题画诗。
中国画和题画诗虽为美术和文学两个范畴,但画是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两者在构思立意上有着不可替代之妙。清代孔衍拭《石村画诀》说:“画上题款诗 ,各有定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空处也。如左有高山右边宜虚,款诗即在右。右边亦然,不可侵画位”。以上“补画之空处”、“不可侵画位”这两句话,就是给题诗款在画面上下了极明确的定义。“补空”二字,也就成为画家题诗款时的一个谦虚名词了。
早期的题画诗,大多是诗人为画家题写而作。诗画结合的开端,传统的说法要上溯到魏晋南北朝,也就是六朝时期始见题画诗的雏形,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便是古代诗画相结合的典范。——那时就有了“画赞”之类作品。但那时虽有咏扇、题屏之诗,但其内容与画面并无关联。也有的学者认为题画诗发端于宋代。理由是宋代以前绘画作品大都缺少题跋。
其实题图诗从唐代王维、杜甫起便有流传,如杜甫《画鹰》,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涂山水歌》等。到元代后更为盛行,今天在绘画作品中还时有所见。故,清人沈德潜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这样的说法。
欣赏和品味入画之诗和如诗之画,会使人产生美妙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清人戴远山送桐峰官滇南,赠以对联:“诗堪入画方称妙;官到能贫乃是清。”题句中的上联。“诗堪入画”,化用了苏东坡评价王维诗画时所说的:“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毫无疑问,这是高水平的诗画艺术才能达到的境界。
二、什么是题图诗
题图诗,也称为题画诗,或者叫诗配画等。
写好题图诗,选图固然很重要,但这”题“字也至关重要。
题诗,就是为一幅画题一首和画内容主题进行相烘托的诗句。它特点就是把文学与美术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诗与画浑然一体。它的意义在于画配诗,可以明其旨、饶其趣、言其心、高其境、长其艺、励其志。
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存在,题画诗既有诗歌的共同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特点,是我们学习鉴赏这类诗的前提。诗歌中有情、理、象,始于情,忠于理,而情理的体现则都是从象中来,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这也可以说是题画诗的三个支柱,所以才会有“诗是有形画,画是有形诗”。我们在创作题图诗的时侯要尽量围绕这三点写作要素:合情合理,具有具象的结构,达到至真至美的效果,这是在题图诗创作中必须要坚守的理念。
画上题诗多为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艺术见解,对画作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说画中不能表现的意境,经过诗的品题可得到,它可*&以使诗情增添画意,画意映衬诗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一首富含哲理、禅眼的诗,可以使画获得远远超过画面所包括的境界,产生质的飞跃,这就如同我们所追求的诗的“升华“。
竹外楼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要真正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意境并不容易,但是苏轼的这首诗却完美地诠释了惠崇的画作,做到了诗与画的完美统一。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拨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
狭义上的题图诗是指画家、诗人当时或事后题在画上的诗作。那么是不是就说题画诗非得都在画上题呢?非也!那些没有题在画上而对画进行品评的诗歌,在广义上说也可称之为题画诗。我们今天讲的题图诗通常是指其广义上的,网络时代,图片传播非常便捷,那些对图片进行品评的诗作,我们都都可以称为题画诗(或者题图诗)。年后我们文社进行了不少的题图诗训练写作,相信大家也应该收获不少。
在体裁的选择上,狭义的题图诗受画面的限制,大多采用绝句题材的诗作。广义上的题图诗选择的范围则可宽泛些,既可以选用律诗绝句,也可以采用现代诗(但很少)。我们都知道“诗言志,词言情”,因为画家在画上题诗,受到画幅的限制,题画诗最好的体裁是绝句形式。“诗言志,词言情”的原因所为何呢?这就需要我们从诗和词这两种文体的发展和产生的历程来找下答案了。
中国文学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文以载道”。古代的诗,是文人墨客表达自身情感的问题,多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自己或悲愤慷慨,或壮志难酬的情感以及志向,故诗言志。古代的词,内容以女子闺怨之类为第一主角,因而多表达对在外征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爱慕男子的爱意,是情感的寄托(苏轼等人写的诗类词除外),故词言情。
从内容来看,二者体现出来的差别,就是“诗庄词媚”。就是说,诗显得庄重,词显得妩媚。因为“诗言志”,诗多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因为“词言情”,词则多写男女爱情、相思离别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从语言风格来看,诗多严整庄重,词多婉约媚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