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母亲(26)江西安家
文/石沉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人们大迁徙的年代,南来北往地,如浩荡的风云。我们一家,也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不停地变换着居住地。六十年代末,我们在江西的山沟里重新安了家。母亲还是用经常说的那句话——人不如鸟、鸟不如草调侃着我们那时的生活状况。不过,我们还是如鸟一般,飞去了陌生的地方;还是如草一样,在贫瘠的红土地上“扎了根”。
“干打垒”的房子,为我们遮风挡雨,山上的枯枝败叶我们用它生火煮饭,土布衣服裹在我们的身上避暑御寒。生活虽然艰苦,但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在一起了。
弟弟妹妹和我都处在长身体的时期,本来肚子里就没有“油水”,饭量都很大,粮食不够吃成了我家的大问题。我们嘴巴上不讲,可肚子经常叫得咕咕响。母亲经常为此事愁眉不展,如江西潮湿的气候被山头上笼罩着不散的云一样。记得那时我们吃的饭,都是很烂的。那是母亲故意在煮饭时放了许多水,这样煮出来的饭就会多一些。有成语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想来,这成语不是被母亲否定了吗?那时,母亲经常会煮一大碗汤,饭吃不饱,可多喝些汤,来填满我们的肚子。
父亲经常会向同事“开口”,讨一些“代粮劵”,贴补我们的粮食。母亲与父亲为了家里的米不够吃会经常发生口角,弄得不开心。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恨不能为家里分忧。在“备战备荒”的年代,这种生活境遇,如一本难念的但又不得不念的念不完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