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从即日起,《清江文学》将定期推出我们淮安市的老领导王庆元书记又一本作品集《阳光随笔》的作品。他的作品,思想深䆳哲理,文字简洁精炼,如同透出一缕缕清新脱俗之风,又恰似一句句娓娓道来之声,让你饶有兴致地读下去…
把心静下来
王庆元
人在静下心来的时候,才能真正体味到,那种为名为利在追逐、去拼命的浮躁,其结果只能是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成就难有,郁闷经常。
唯有静心,才能在人生中多一些静趣,少一些纷争;多一份祥和,少一分灾祸。唯有静心,才能真正疏于功名利禄,将人生烟云“静”而化之。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得其精髓者,乃人生之福。
时下,在物化愈演愈烈,诱惑多多,喧嚣纷杂的情况下,面对有形无形的压力,有的人心烦意乱,神不守舍;有的人着急上火,不知所措;有的人马不停蹄,疲于奔波;有的人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的人孤注一掷,鱼死网破。人心如水,只要一缕清风,就能吹皱平静的水面。更何况,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到处都是诱惑,名车豪宅,金钱美女,名利地位时常如风暴一般从心上掠过。一不当心,我们的内心便会翻江倒海,很难恢复原来澄澈、纯净、安宁的本性。
心静,关键在心。一千多年前,诸葛亮给儿子写信时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万事从一做起,万物从静中得,这是历代文人志士对静心的一种由衷的赞叹。“水静则清,人静则明”,说的是静心让人明白事理,步入胜境。“静极见哲理”,说的是人静下来让人产生思想,发现哲理。“闲看秋水心无事,静听天籁兴自浓”,说的是幸福珍藏在平静的心境之中。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幸福,都以心理宁静作为基本特征。”一个人,唯有安心于淡泊宁静的生活,唯有甘心于寂寞冷清的生活,才能抗拒得了滚滚红尘中的不尽诱惑,才能守得住自己的一颗心。一颗心,是我们活在世上的立身之本。这颗心中,蕴藏着我们的智慧与才华,也蕴藏着我们的性情与品质。唯有守住这颗心,我们才能认清真正的自己,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心愿。
心静,要顶得住诱惑。佛经上说:“浮生如劫,欲急如魔。”人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五光十色,所以在不经意之间,我们的脚步都会在流俗中追逐所谓的时尚,于是诱惑随之就越来越多,并且轻轻松松地就左右了我们的目光和心境,感情也因此失去了宁静和朴素。在浮华和喧嚣的日子里,我们太多地去在意一种外在的形式,并以此为骄傲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我们在拥有的同时,其实已经被拘囿了,而丢掉的是我们的纯真和自然。在滚滚红尘中,我们总是缺乏一种坦荡的定力,所以在热闹中无法看一双冷眼,于冷热处也无法存一份热心。欲望总是渐多,烦恼总是渐生,成败得失总是在心底斤斤计较,无法释怀。有的人在诱惑中失了节,有的人在诱惑中丧了名,有的人在诱惑中毁了家,有的人在诱惑中丢了命。这些被诱惑击倒的人,多不安于宁静,缺的是一颗静下来的心。因此,在各种诱惑面前,倘若能做到“不动心”,那就是静心。在物欲横流中,功名利禄下,美色引诱前,保有处静心态,超然情怀,视若无物,不为所动,独善其身,同样是世俗社会难能可贵的品格与节操。古往今来的智者贤者成其大事,莫不耐得寂寞,安于平静。
心静,要有定力。所谓定力,看似属静态之范畴,实则是一股超然之气运化凝聚而来。其中蕴涵超脱闲适之气度,淡然娴静之气量,勇敢无畏之气概。此气者,宜于养生持家,宜于为人相处,宜于打理时事,宜于事业发展。当沉稳处,雄心若磐,岿然不动;于烦嚣乱象中,自有制动乾坤之力;于喧噪时,任凭物欲裹挟,色相诱惑,却有洞察识别之功,自会淡然拂之不溺。哲学给人以智慧,给人一块高远空灵的净地,减去几分浮躁和盲动。倘若能进入这样一块净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则身在红尘中,也不致于迷失路径。
心静,要耐得住寂寞。人的一生,往往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些困扰,对这些困扰也要耐得住。要耐得了那些无名的指责、无由的诽谤、恶意的嫉妒;要耐得了那些狭隘的观念、因袭的势力、偏执的障碍。如此,任凭风雨坎坷都将奈何不了你,你将能够从容地走自己认定的路。
心静,要检点自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无性与人同。”静心是发现自我的明镜台,是检点自我的清醒剂。我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只有在天黑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星星在闪烁;只有在宁静的时候,我们才能听到天籁的声音;只有让事实澄清下来,让心情淡定下来,我们才能看清真实的自我。”是啊,人在静下心来的时候,才能真正体味到,那种为名为利在追逐、去拼命的浮躁,其结果只能是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成就难有,郁闷经常。只有静下心来的时候,才能平静地对待一切,从而避开世俗的纷扰,不沉溺于过去,不执著于现在,不担忧未来,不攀比,不嫉妒,不作秀,不自卑,不自大;才能想到健康,想到生活,想到老爸老妈,想到老婆孩子;才能忘记名利,忘记怨恨。这样,才能真正丢掉烦恼,净化内心,放下身心疲惫,感悟到清凉的人生、吉祥的意蕴、自性的圆满。
心静,要“知止而静”。一个人能够懂得适可而止,抱着适可而止的欲望,心中就能保持一份平静。心中有这样一种平静,就能对生活保持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就能在做人做事中不逞强、不冒失,把握准分寸,体现得体,但人心往往是不满足的。有的人生活在这世间,总认为自己行,什么都强于人,什么事都要领先一步,什么时候都要居高临下,让人仰视,才感到得意满足,但细细想一想,这世界强者如云,一个人凭什么觉得只有自己行?又怎么知道别人不会后来居上?我们应该承认自己行,同时也要承认别人也能行。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在生活上就一定会保持低调,就会“知止而静”,也就会少一份烦恼。
心静是善养浩然之气的重要方法。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儒家也好,道家佛家也好,都强调一个静字,即淡为真味,心无杂念,豁达光明,虚静空灵。这虚静中,蕴含着大道,是生机勃勃中灵动的清寂。一个人的心没有虚静,就不能看见世界的本真;一个人的心不空,就无法收纳万种境界。这在儒家叫做“正心”,“诚”或者“无妄”;在道家,叫做“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佛家,叫做“明心见性”、“净静其心”。
心静是收获的前奏曲。《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有了静心,我们才有潜心的研读,才有无声的拼搏,才有一次次失败后的奋起、一次次胜利后的冷静,谱写出一篇篇灿烂辉煌的人生乐章。人在静心中可以把握住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是一种能力。拥有了这种能力,就拥有了驾驭自己命运的主动权。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最宏伟的巨著,无不产生于静心的实验室或孤独的书房。余秋雨说:“真正的财富、真正的悠闲、真正的风景,都只在人们内心。”就幸福而言,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由你内心感受到了多少所决定。而这感受的多与少,又取决于静观自己的心灵深处。唯此方能使自己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抚自己的内心,让心灵走进单纯,回归清澈,感悟生命的美好。
心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有人把这种静看作是寂寞,有人把这种静看作是空虚,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静是一种境界,一种享受,一种超越名利羁绊的自由与解放。睡觉也算一种静,但不过是一种短暂的休憩。对人生而言,静心是难得的淡泊,是人格的净化,是一种淡然的浓烈,一种虚无的充实,正是在这种清静高远的境界里,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身无外赘的自我,去认真地寻觅人生进取的源泉。心境无波,平淡如水。静心是一种真实,静下心来,你才能整理好破碎的心灵,平静地对待一切,净静地朝前走,成全你今世无怨无悔的选择。唯有心静,才能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脱离客观实际,明明白白地做一些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益的事情。唯有静心,才可以感觉到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东西,感觉到真实的东西。唯有静心,才能在人生中多一些静趣,少一些纷争;多一份祥和,少一分灾祸。唯有静心,才能真正疏于功名利禄,将人生烟云“静”而化之。唯有静心,才能真正达到一种自由超脱的生命状态,是一种大涵养、大智慧。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得其精髓者,乃人生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