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文化是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是我国近现代先进思想文化的发源地和集散地。
解放前,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中国的中心地区。解放上海,完好无损的接管上海,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上海战役是我军战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上海战役持续15天,歼敌15.3万余人,为了整座城市完好无损,在城区作战不使用重武器,我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指战员伤亡31700多人,其中烈士7784名,上海才获得全面解放。
上海解放前夕,经济已十分困难。全市的工厂,只有30%能开工,机器行业的工厂停工80%以上,占上海工业产值74%的轻纺行业的工厂,陷于半瘫痪状态。人民生活必需的大米、面粉仅够全市吃半个月,煤炭仅够全市烧7天。特大台风袭击上海,造成了很大损失,加重了困难,形势非常严峻。
接管上海时,农业减产、工厂倒闭、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民不聊生,是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加上国民党军飞机空袭,仅1949年7月就轰炸了27次。1950年1月25日和2月6日,国民党军几十架飞机对上海进行轮番轰炸,发电等重要设施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军民伤亡近2000人,毁损房屋3000余间,市区一度断水断电,不少私营工厂减产、停产或倒闭,全市有十六万工人失业,造成严重困难。
上海不仅在工业、商业方面占了全国总量的一半,文教事业也是“半壁江山”。能否尽快度过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是关系上海新生政权能否维持和巩固的根本问题,上海的情况对于稳定全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海的第一任市长陈毅,为解放、接管和建设上海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毅为首的市政府,在陈云的协助下,在全国支援下,依靠广大群众,采取有力措施,打击银元、棉纱、大米和煤炭投机,建立人民币信用体系,克服粮荒、煤荒,调整工商业,恢复和发展生产,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使上海经济恢复正常秩序,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短短的时间里,能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在军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有力措施外,重要的是以陈毅为首的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依靠群众,依靠工人阶级,坚持统一战线,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齐心协力建设新上海。
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是否深得人心,十分重要。
陈毅不是高人一等,以领导自居,而是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尊重群众,坦率真诚,广交朋友,深得人心。
陈毅深知工人阶级是建设上海的主力军。上海解放后第3天,他就参加了纪念“五卅”运动大会。他抓紧筹建总工会,深入工厂调查研究,组织恢复生产,很快就取得成效。沪宁铁路全线通车,长江申汉线率先复航,中纺公司30多个工厂3天内全部复工。
陈毅坚持统一战线,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上海刚刚解放,他就分别拜访了宋庆龄、张元济、颜惠庆、秉志、张澜等著名人士以及许多工商业人士。
上海是民族资产阶级最集中的地方,上海经济的恢复发展,需要团结争取工商业者的代表人物。陈毅邀请胡厥文、荣毅仁、刘靖基、颜耀秋等百余名上海工商界人士座谈,发表了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讲话,全面阐述党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方针,使工商业者消除了顾虑。他同工商业者的代表人物交朋友。上海工商界的代表人物荣毅仁、刘靖基请陈毅去家里吃饭。陈毅请干部们讨论,去不去?有人主张去,有人担心影响不好,会犯错误,不赞成去。陈毅认为,去吃饭是做工作,可以去,不应怕犯错误,就将自己的手脚捆起来。陈毅不仅带着刘晓、潘汉年等人到荣毅仁家1里做客,还叫妻子张茜和孩子同去,表示要同荣毅仁交朋友。席间,他与主人拉家常、嘘寒问暖,彼此进行了沟通,建立了感情。此后,陈毅和荣毅仁成为好朋友。荣毅仁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荣毅仁家族的人去了香港,但他决定留在上海,并劝说和带动了一批企业家“建设新上海”。陈毅以老市长的身份,为荣毅仁助选上海副市长。荣毅仁后担任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他还在1985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荣毅仁等人影响下,有的资本家也将抽调到境外的资金调回大陸,发展生产。上海的20万私营工啇㐀者,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多数人爱国守法,在经济恢复和建设中发挥了作用。
陈毅不遗余力的推进上海新文化事业的发展。上海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是个文化都市。全市有几百家戏院、书场以及其他游艺场所,直接间接以此为生的人约有30万。有人主张停演旧戏,将这些场所接管关闭。陈毅坚决反对说,把什么都反掉,是容易的,从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地改造,就不容易。
旧上海有个交响乐团(其成员多为外籍人士),军管会成立后有人认为:“花钱养这么个洋玩意儿没用”,提出予以解散。陈毅却认为:“交响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艺术财富,上海这样的城市应有一个自己的乐团。”指示加以保留,收回解散上海交响乐团的命令。老乐团楼下是个嘈杂的菜场,不利排练,在陈毅关心、催促下,搬进一所幽静的花园楼房。乐团的第一个中国指挥黄贻钧登台演出,陈毅热情支持、祝贺。在一次为中共的党代会演出时,有的人听不懂交响乐中途离场,陈毅下令不许退席,告诫大家要尊重演员的艺术劳动,艺术家们得知后无比感奋。上海市政府在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邀请京剧名演员梅兰芳等演出;组织越剧界名演员袁雪芬、范瑞娟等举办训练班。苏北籍群众爱看的淮剧受冷落,他亲自提倡、扶持。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想拍中国第一部彩色片《梁山泊与祝英台》,苏联专家摇头,陈毅却大力支持。灯光设备不够,他将防空部队的探照灯调去使用。胶片洗印发生困难,一位年轻大学生发奋研究成功。陈毅去观看影片,看到精彩处热烈鼓掌,晚餐时同这位青年碰杯表示感谢。
上海有几十万知识分子。陈毅认为,最珍贵的财富是人才,将知识分子视为国家的宝贝。市政府召开了有162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参加的座谈会。陈毅在会上推心置腹地讲了4个小时。他以自己从一个旧知识分子出身,走向革命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家向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他礼贤下士,以最大的诚意尊重、争取知识分子,经常登门拜访,亲切慰问,促膝谈心,征询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学习、工作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商务印书馆的原董事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的张元济是中国出版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瘫痪在床,陈毅闻讯前去探望,张元济感动得热泪盈眶。以后,每逢张元济生日,陈毅必送蛋糕祝贺。时年49岁的陈毅,同已是83岁高龄的张元济,成为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朋友。上海刚解放时,商务印书馆经济困难,缺乏资金,几近破产,印不了书。张元济问陈毅能否向政府的银行贷款?陈毅同他仔细分析商务印书馆产生困难的原因,研究解决办法,建议除教科书外,出版些群众喜欢的画报、通俗读物等书籍。张元济茅塞顿开,改进经营方式后,商务印书馆挺过了难关。
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青年》杂志编辑,曾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他是陈毅进城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陈毅向他介绍了形势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告诉他党和政府需要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希望他出来工作,询问他想做什么工作?沈尹默表示希望做文教工作,陈毅就请他任第一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后来,他还被周恩来总理任命担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陈毅实事求是,拒绝“左”的做法。刚解放时,剧场、书场上演的都是旧剧目、旧书目,有的领导人主张禁演一些。电影院放映的多数是美国电影,《出水芙蓉》这样的电影照常上映,要不要停映?陈毅指示,不要禁。当时,上海没有禁过一出戏,没有禁过一本书。
陈毅不自以为是,高人一等,而是实事求是,平等待人,尊重群众,坦率真诚,广交朋友,深得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一起改造旧上海,建设新上海。
陈毅的好思想,好作风,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