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鹤壁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在转型发展中跨越奋进,经济总量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实现了翻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1.7%,在“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中,名列第109位,居全省第六位。特别是近年来,鹤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全省率先提出了“打造高质量党建试点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的构想,积极推进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五区”创建,走出了一条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特色化、差异化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主要经济指标在大灾之年实现了逆势上扬,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排名第四。
以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一方面,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规划建设总面积53平方公里的鹤壁科创新城,探索“研究院+公司+园区”赋能产业模式,区内“5+2”产业园初具规模,鹤壁智慧岛和省科学院鹤壁分院即将挂牌,省属本科院校申建工作有序推进,正在建设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地、新兴产业策源地、高端人才集聚地和新城市社区展示地,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未来城市新中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19家,开展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56%,光子集成芯片中试基地、汽车电子电器研究院落户鹤壁,河南密码产业研究院、河南卫星产业研究院、省高性能尼龙纤维中试基地等加快建设,研发投入5年年均增长24.3%,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3年实现了翻番。另一方面,打造一流产业生态。聚焦“四优三新”主导产业和星链网、区块链、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细化梳理出24条产业链,全面推行“双长制”,京东、华为、360、龙芯中科、航天宏图等29家头部企业相继落地,建成省级以上智能工厂、绿色工厂42家,12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企业成为省定上市后备企业,煤炭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7.1%下降到6.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3.5%提高到53.6%,第三产业占比由18%提高到35.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全省第二。继2018年之后,鹤壁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今年再次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以项目为王带动全局提升,积蓄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把开放招商作为战略之举,创新“营商环境+产业生态+招商体系”招商模式,构建开放招商领导小组牵头抓总、驻地招商组一线对接、重点产业专班合力推进的招商机制,紧盯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人物,着力招大引强、招新引高、招群引链,引进省外资金增幅连续4年保持全省前三,去年开放招商综合评价全省第二。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滚动推进“三个一批”,建立谋划、在谈、签约、落地、竣工项目“五个清单”,完善市级领导分包联系、专班跟踪服务等制度,省重点项目投资进度连续3年保持全省前三,前三期“三个一批”项目综合评价全省第一。把营商环境作为命门之穴,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一件事一次办等,统筹推进“万人助万企”“两个健康”示范创建等,“五位一体”服务机制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营商环境评价连续4年全省第三,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万人助万企”活动优秀集体。
以全域统筹促进城乡融合,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心城区“起高峰”,通过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提升城市颜值,通过城市创建提升城市气质,通过“三山”统筹、“三区”协同提升城市能级,202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60.8平方公里拓展到80.4平方公里,市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占全市的47.7%、74.6%。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加快鹤淇一体化、鹤浚一体化进程,以“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明确两县主导产业和功能布局,向两县下放255项市级管理权限,顺利完成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2021年,两县生产总值占全市的52.3%。推动乡村振兴“树标杆”,总投资12.7亿元、涉及130个村的乡村振兴PPP项目加快实施,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市试点、唯一的整市创建数字乡村示范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评价全省第一,乡村振兴现实基础全省第二。
以“两山”理念厚植生态优势,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全域植绿,持续抓好“满城樱花、银杏绣城、处处竹园、绿满鹤壁”建设,近3年完成造林33.4万亩,林木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3.8%、39.3%、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20平方米,国家森林城市顺利通过复审,成为“中国美丽城市”城市典范。坚持系统修复,铁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落实“四水四定”,推进“五水综改”,空气质量3项指标实现“两降一增”,淇河生态评价指数在海河流域中排名第一,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实验基地、全省唯一。坚持“双碳”牵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典型案例,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连续3年考核优秀,清洁取暖试点市终期考核全国第一,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成为“河南标准”,“十三五”节能控煤考核全省第三。
以民生优先增进群众福祉,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建立“情暖百姓·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5.4万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绝对贫困问题在鹤城大地成为历史,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362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抓好“一刻钟生活圈”建设,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高标准打造涵盖养老服务圈、就学便利圈等10个圈的“一刻钟生活圈”,投入资金67.8亿元,在中心城区建成了113个试点社区,覆盖率达到93%、今年底实现全覆盖,成为全国第一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全省唯一。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谋划的2430个灾后恢复重建和能力提升项目已全部开工,竣工2231个项目,竣工率91.8%,今年完成投资169.3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11%,在全省2021年度灾后重建工作成效考核中,鹤壁在9个极重和重灾区省辖市中排名第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鹤壁,聚焦本质安全,狠抓疫情防控、防汛抗灾、“三零”平安创建等,疫情防控守住了长周期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防汛工作守住了“金标准”,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和应急维稳专业队伍实现全覆盖,安全生产、信访稳定、不良贷款清收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市“三零”平安创建主体整体达标率99.2%,获评首批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成为全省唯一蝉联“长安杯”的省辖市。
以“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第一要务”,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统筹推进高质量党建“七项工程”和“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树牢“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导向,创新实施组织力提升行动,出台凝聚“五星”支部创建合力“十条举措”,持续开展“五强”乡镇(村)、“五优”街道(社区)评选,成功回引“头雁”书记240名、优秀人才800多名,全市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清零,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80个,超百万元的村达到24个。激励“担当出彩、勇争一流”的精神,出台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十五条措施”,每年召开全市三级干部大会表彰先进,近3年从乡村振兴、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重大斗争一线提拔重用干部391人、占比达85%,营造了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氛围。倡树“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作风,落实“13710”制度,健全“1+5+10”机制,构建科学绩效考评体系,成立市委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4个督查组,把考评督查结果与干部选用、评先评优挂钩,推动各项工作往实里抓、向目标奔。涵养“风清气正、崇廉尚实”的政治生态,探索实施政治监督“三三”工作法,建立治未病“1+7+N”工作体系,开展“清风”“护航”“暖心”三项工程,推进“清廉鹤壁”建设,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巩固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