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蒙县关工委】5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作者:齐 放 袁继颖)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记阜蒙县旧庙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史庆友同志
作者:齐 放 袁继颖
史庆友,汉族,1956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退休公务员。1979年参加工作,2014年离岗。工作期间,多次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被市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先进生产者”,并被国家农业部、人事部联合记一等功一次。
2015年,出任阜蒙县旧庙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后,史庆友同志先后被评为阜新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阜新市委老干部局“特殊贡献”奖;辽宁省关工委“最美五老”;辽宁省委老干部局“优秀老干部网宣员”和“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委“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由于工作出色,2020年,被聘为省关工委“五老”报告团副团长。
他一生爱党,一心扑在工作中,退休不退岗,不怕苦、不怕累,在关工委工作的7年里,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孩子”这一信条,付出了海量心血,创造了多样工作方式,取得了多项工作成果,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赢得了群众的赞许,绘就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人生晚年壮丽画卷!
一、心向党,初心恒,赓续红色血脉
飘扬在史庆友心中的党旗永不褪色,因为“红”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生命底色。在岗时,他当过党委秘书、宣传委员。退休后,他选择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志”的晚年生活,不仅做好关工委的份内事情和旧庙镇老干部工作,而且还具有大局观和主动精神,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其他工作。从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到全民思想政治工作,从挖掘红色基因到其他文化资源,从开展科技培训到服务经济,从投身扶贫帮困到防疫抗疫……他都做了大量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立党为公的初心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的所作所为,虽非惊天伟业,却也足以成为很多在职和退休党员干部的楷模。
作为旧庙镇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他坚持老有所学,做学习理论的领头人。“活到老,学到老”是史庆友同志的口头禅。年轻时在工作岗位上勤学好思,退休后坚持勤学不已。在自身努力学习的基础上,经常采取召开座谈会、老年讲堂等形式,组织老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加强离退休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和精髓,使离退休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坚持发挥余热,做农业技术服务的娘家人。退休老党员多数是原工作岗位上的“行家里手”,涉及农、林、畜、水、果等方面,史庆友同志根据工作实际和个人特点,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支委白文玉退休后成为所在村果农不花钱的技术员,受到村民赞誉。杜学财是农机战线的老干部,在杜学财的推荐下,用机械清理花生地膜,让人烦恼的农事轻松了。暖棚生产是一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老干部支部一班人支持袆景村满景屯发展暖棚生产,老党员白文玉、路祥等同志同村干部一起为新建暖棚打点划线,提供技术服务。旧庙镇多年干旱严重,史庆友同志带头深入调查,写出了《换种模式话抗旱》的调查报告。
坚持上门沟通,做离退休老干部的贴心人。史庆友同志针对支部人数多、居住散、行走不便的特点,定期上门走访因健康原因不能参加集体活动老干部,带给他们政府的关怀,送学习资料、慰问品,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与谈心,向老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党支部的工作情况,使这些老干部在家不脱离组织,真切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
在旧庙村党总支建设文化广场的时候,史庆友无私地拿出他多年来收集和整理的宝贵资料—1万多字的文字资料和近百幅图片资料。这个用本乡本土的红色文化建造起来的文化长廊,深受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在镇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旧庙镇精心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其中红色记忆馆是核心。创建红色记忆馆需要详实的资料,为此史庆友进一步挖掘、收集、整理当地红色资源,形成了近万字的文字资料和百多幅的图片资料。在解放战争时期,旧庙地区是阜北革命根据地,当年辽西省委、辽西五地委、阜彰联合县委、一区区委四级党的领导机关都集中在旧庙镇新邱村的一座庙宇里办公。辽西省委书记陶铸和夫人曾志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名扬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蒙民大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党组织就是在这里做出了成立这支民族革命武装的决定……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都是史庆友深入挖掘所得。自2021年开馆以来,这里不仅成为全镇青少年、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红色教育基地,还成为了市、县机关及其他乡镇党员干部的红色教育驿站。到目前,先后接待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市教育局、财政局,市、县关工委,县委机关、县委党校等单位和乡镇人员8000多人次。史庆友不仅是红色记忆馆的资料提供者,还是一名“红色”讲解员。尽管镇里安排了讲解员,一旦有上级领导和重要客人参观时,还是要他这位老将出马亲自讲解。他的讲解有内容、接地气、有特色、触灵魂,令人记忆深刻。
二、爱家乡,促发展,家国情怀赤诚
现如今,很多农村退休的公职人员和家庭条件好点的农民都愿意搬到城里安度晚年,退休后的史庆友却不愿意离开他的故土——旧庙镇。实际上,他完全具备搬到城里的家庭条件和经济条件。当别人问起他:为什么不进城住时?他说:我的身上有一副必须担好的担子,就是做好镇里的关工委工作,再说,进了城我的写作也就缺少了根源。是的,他热爱这片奋斗了几十年的热土,他留恋身边的一草一木,他更难舍那些可爱的乡亲们!
史庆友之所以痴迷“码字”这件事,是因为他想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他逾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中,字字、句句、篇篇、首首均饱含了浓浓的情,充满着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他所讲的故事、写的人、论的事,无不体现他的家国情怀。
他不仅用笔抒怀,还用相机、手机传情。孩子们嬉笑玩耍、认真听课、成长进步的场景……一一被他记录;乡亲们春耕秋收、节假日唱歌跳舞、百岁老人贺寿……无一不是他的创作素材;城镇变迁、河道整治、集市贸易……都置于他的镜头中。
多年来,旧庙镇的新闻上稿率和出镜率是阜新地区最高的。因为史庆友热爱这片土地,更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因而格外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凡是在旧庙镇境内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他都能及时“闻到”,其敏感性竟超越很多职业记者。从县、市级媒体到省、国家级媒体,从传统媒体到现代化传播平台,他的新闻稿件和图片经常成为“座上宾”。令家乡人感到无比骄傲的,不仅是旧庙镇名扬四方,还有旧庙镇出了一位如此能耐的“史老师”。
史庆友的目光不仅停留于当前的人和事,他还关注家乡的历史,比如身边老兵们的英雄事迹。老兵们,有的因没文化,对过去的经历说不透彻也无法记录;有的因战争的苦痛,不愿意打开尘封的记忆;有的因年事已高,记忆是碎片化的;有的因耳聋耳背,沟通起来十分困难……无论面对哪种困难,史庆友都迎难而上进行采访,收集和整理了崔树三、何有财、陈凤财、杨臣等革命老人的事迹材料,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光辉业绩记录了下来,写出了《见证劳工苦难》《哀鸣的坟茔》等作品,在《阜新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并被多家网站转载。这不仅给老兵们以深深的心灵慰藉,而且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老兵离世后,子女们想向众亲友介绍老人的光荣事迹,反倒要找史庆友了解情况。
“每一代人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承受者,将这些经历记录下来,是很宝贵的经验。我要尽可能搜集,把旧庙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记录下来,让子孙后代为身为旧庙人而自豪。”在爱家乡的情感驱动下,史庆友决心把旧庙镇的历史、地理、人文、民俗弄个清楚,编出一部旧庙镇的小百科全书。七年前,他便开始广泛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编写镇志,以严肃、认真、客观、真实的态度去记录旧庙镇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写镇志需要翻阅大量资料,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对于60多岁的史庆友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可他只是笑着说,“没有困难,有困难就克服困难”。此前,已编纂完成了30万字的《旧庙镇志》初稿。
史庆友深知,人人爱大家,小家更幸福。多年来,史庆友做到了既爱大家,也爱小家。他和妻子相互扶持,教子有方,一家人和和睦睦,一直为邻里称道。其家庭也因屡获荣誉,而被传为佳话:2018年9月,荣获辽宁省妇女联合会颁发的辽宁省“最美家庭标兵户”称号;2018年12月,在阜新市委主办、阜新市妇联承办的“创建文明城市 争做最美家庭”活动中获“最美家庭”称号。
三、返一线,助成长,关心培育向未来
史庆友同志在岗工作期间,听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是全镇有名的“老黄牛”。他退休接任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一职后,退而不休,闲差不闲,工作热情更加高涨,全身心投入到关心关爱、教育引导、团结凝聚青少年的工作中去。谈起关工委工作,他感慨地说:“退休了,还能为下一代服务,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助力,这样的晚年很幸福。”
史庆友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引导广大青少年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作为阜新地区的革命老区,旧庙镇境内有42座烈士墓及4处文化古迹遗址,发生过许许多多感染人、教育人的故事。史庆友始终认为,身边的红色历史最能熏陶青少年,榜样的力量最能激励青少年。他将有写作能力的老同志分成5个“寻找身边故事”写作小组,并主动帮助修改稿件,7年中挖掘整理出64篇、15万字的革命史料和文化资料,为青少年了解当地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提供了比较详实的资料。譬如,89岁的袁俊璞老人撰写了3000多字的《我所经历过的旧庙教育》,88岁的老教师闫自军叙写了人民军队在艰苦的环境中闹革命、打土匪、救穷人的感人故事,老教师林国荣整理了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哥哥林国章烈士的感人事迹,老干部史廷焕整理了家乡流传的关于三棵树的传说。
史庆友结合青少年特点,与学校紧密沟通配合,利用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传播正能量,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他和镇关工委其他成员积极参与“闪光的旧庙”教育活动,连续5年在“五·四”“七·一”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到学校作《旧庙的昨天很精彩》《旧庙的明天更辉煌》等主题报告60余场次,受教育6000多人次。在爱家乡“寻找身边的故事”主题教育活动中,他们将女中学生孝亲的故事编导成一部名为《大爱在传播》的生活剧,并在青少年中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王阿姨”活动,组织青少年写出学习心得 400余篇。史庆友还将剪纸班学生的作品推荐到《蒙古贞日报》和《阜新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其中作品《窗花》获得了全国年俗大赛优秀奖。他还邀请县作家协会专家来学校讲学,并成立了旧庙学校小作家培训基地,遴选出50名有写作天赋和兴趣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已有7名少年儿童的作品在《小作家报》上发表。
疫情期间,宣讲团与镇中心幼儿园共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其精彩内容还被剪辑成短片在县电视台播出。为配合学校开展“关教’活动,今年3月5日帮助学校团委召开了网上“雷锋事迹报告会”;清明节期间,史庆友做客学校直播间,开展了题为“特殊时期特殊方法祭祀烈士 爱国主义教育不停歇”的网上直播活动,得到了东北作家网的关注和肯定。
史庆友不遗余力地关注、关心、关爱青少年的成长,可以说既用心又用情。他定期为孩子们开展法制、安全等专项教育,邀请省草原工作站的同志来学校讲草原防火知识,邀请公安派出所的同志到校园讲交通安全常识。学校图书数量不足,史庆友和关工委的同志们就向市、县作家和社会名流求助,使图书室规模达到了上级要求的标准,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针对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困难的情况,他们积极发动社会捐助,帮助特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为了解学生的膳食营养情况,史庆友机变地以给学生拍就餐照的名义来到学校食堂,既掌握了实际情况,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摩擦和误会。学生们在村部做核酸检测时,他还乘机把学生们领到附近的红色记忆馆,亲自给他们讲解红色故事。
在史庆友的带领下,旧庙镇“银发宣讲团”工作非常出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关工委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他们在全市、县关工委年会上多次介绍工作经验。在全国关工委电视会议上,辽宁省参会代表在发言时还高度评价了旧庙镇“银发宣讲团”。
四、“土记者”,“大作家”,记录最美乡愁
自担任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之职后,他尝试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来教育引导青少年,其文学创作热情更加高涨,潜心创作,笔耕不辍。他先是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写身边人、身边事,后来又涉猎顺口溜、诗歌和人物传记等体裁,还拿起相机开始了摄影创作。他所创作的内容积极向上,弘扬了中华文明和传统美德,极具教育意义。
史庆友先后成为辽宁作家学会、散文学会、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近年相继出版了《心语》和《心曲》两部散文随笔集,并分别获得了“蒙古贞文学奖”和“阜新文学奖”。
他每年采写、投送反映关工委系统及旧庙镇业绩的新闻稿件多达一百多篇(幅),创作并发表各类体裁和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一百多篇(幅),在《阜新日报》《辽宁日报》《新民晚报》和辽宁学习强国平台、中国火炬微信平台、新华网等重要媒体上发表作品是家常便饭。
2017年,在辽宁省图书馆及图书馆学会组织开展的第六届全民读书节“家书抵万金 一封家书征集”活动中,他荣获二等奖。同年,在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组织开展的“家书抵万金 现代家书家训征集”活动中,所撰写的《诚信家训让我家成为无烟户》荣获全国优秀生活案例(辽宁仅一人获此殊荣)。2018年,在中共辽宁省委老干部局组织开展的“寄语十九大”征文活动中,所撰写的《贫困之乡旧庙镇十八大之后换新颜》被评为优秀征文。同年,在中共辽宁省委老干部局组织开展的“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宣传活动中,所投送的清单被评为“最暖幸福清单”。2018年,在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上海故事》杂志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我记忆中的过年饮食风俗”征文活动中,散文《粘豆包》获优秀作品奖。2021年,诗歌《写给抗疫一线的邻居》获阜新市政府“红玛瑙”奖……
除了在文学方面取得的荣誉外,史庆友还在其他活动中多次获奖。比如,2016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届寻找乡村名嘴”大型主题活动中,获“辽宁乡村名嘴”称号。2017年,摄影作品《赏窗花》在全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年度网络书香过大年“九州同庆、最美年俗”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中,获“最佳年俗故事”奖。2018年,撰写的论文《美丽乡村建设之我见》获2018年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优秀论文”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史庆友的作品以其“接地气”的写作风格而成为获奖“大户”,以其丰富的教育养分而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以其投稿命中率高而成为百姓心中的“土记者”和“大作家”。
五、讲奉献,重传承,夕阳绽放光芒
2016年春,史庆友牵头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五老”宣讲团,即旧庙镇“银发宣讲团”。几年来,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地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英雄故事、美丽传说等,已形成的宣讲稿有《党的组织在旧庙》《蒙民大队的故事》《旧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从蒙民大队走出的军事家》等多篇。除到学校宣讲外,每年他们还在镇机关、镇直单位及各村宣讲不少于50场,听众达10000人以上,成为蒙古贞宣传工作的一道靓丽风景。他们的宣讲形式灵活多样,着力在“群众愿意听、听得懂”上下功夫,不仅田间地头有他们的身影,他们还巧妙地利用农民家办大事小情的时机进行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指示发出后,他们立即行动,3个月内深入机关、村屯等宣讲旧庙镇的红色故事11场,收听人员达2100多人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们还应用现代传播手段,在网络上发布《蒙民大队》《老英雄——崔树三》《节约粮食 从我做起》等微视资料,特别是《节约粮食 从我做起在》经县电视台播发,对全县产生较大影响,辽宁学习强国平台等多家媒体也给予报道。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史庆友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他知道,要想将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必须讲科学、讲创新。在史庆友和镇关工委其他成员的努力下,7年来,共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班300多场次,推广各类农业生产新技术24项。他们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祎景村村民发展暖棚生产,实现了人均一亩暖棚,每个棚纯收入不少于4万元。今春天气变化无常,光照不好,许多暖棚出现蔬菜泛黄、产量下降等问题。史庆友得知后,立即协调和组织县、镇农业专家到现场帮助解决问题。镇关工委还发挥人才优势,科技帮扶三个基地——新邱村杨景财科学实验基地、肉羊生产基地和国有旧庙林场张志远苗木实验基地,服务乡村振兴。农民孙廷钱在关工委的支持下,开办土特产加工公司,在全镇带头致富,并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
史庆友发挥其写作、摄影之长,积极参与防疫抗疫。今春防疫形势严峻时刻,他在自己骨折不足50天的情况下,主动向镇党委领导请战,进行抗疫宣传报道工作。哈四村委会村主任高英春在防疫抗疫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史庆友专门写出《战“疫”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高英春》,被县电视台采用。梁北村第一书记韩晓熙家住县城,却心系村民、舍小家顾大家,坚持工作在第一线。史庆友通过采访村民,写出了4000字的日记体散文《防控期间的第一书记——韩晓熙》,被阜新《新蕾》杂志采用。年初以来,他写出了6篇抗疫文学作品,拍摄了30多幅抗疫摄影作品,被辽宁老干部摄影协会阜新分会微信平台、阜新老干部微信平台、东北作家网等多家媒体采用或转发。他还组织关工委同志参与网上宣传防控,深入一线采访写出22篇稿件,均被媒体采用。
史庆友除负责镇关工委工作外,还担任镇机关老干部支部书记和县老科联旧庙镇分会主席这两项工作。我们不难想象这位老人的能量之大,而且他巧妙地找到这两项工作与关工委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的的努力与奋斗,获得了人民群众和各级组织的认可,他带领的旧庙镇机关老干部支部在建党百周年之际被中共辽宁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他本人被全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他所荣获的奖项和荣誉称号竟有五六十项之多。
66载春华秋实,他把生命的焦点定格在最美的夕阳,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中,他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忠诚于党、服务人民、信仰坚定、顾全大局、全神贯注、勇往直前,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齐放,国家二级作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摄影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阜新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袁继颖,外国语教师,阜蒙县关工委干事。

【阜蒙县关工委】通讯
主 编:贾晓东
执行编辑:武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