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中散步
吴永鑫
进了仲秋十月,南京开始下雨,一下雨就是阴雨绵绵,几天不见太阳。
撑一把花伞,穿一双旅游鞋,走在雨地,走在街上,走在秦淮河畔,听雨声,看花草树木,看一看这场雨是怎么样把一座城市打湿,让她的脸颊绯红。
天上的雨滴连绵不绝,耳边尽是“沙沙”、“沙沙”,记忆里的暮春也会下雨,下起来也是淅淅沥沥,可是意境不同,现在已经快要入冬,百花凋零,万物开始休眠、沉睡,而不像那个鸟语花香的四月,到处是生机勃勃的鸟儿、虫儿、人儿。
雨夹着风,卷着街市上的人,人们不再上街,而是聚在商店里,隔着橱窗看这场雨。店铺里有温婉的灯光,有干净的桌子,男男女女坐在奶茶店、餐饮店谈天说地。侃一侃人间喜乐,花边新闻,聊一聊衣服,点一杯热茶互诉衷肠。
只有在雨里散步,才能体会到城市的韵味,因为雨水让城市怡情,冰冷的工业城市会因为雨水而变得有诗意,那样才会让人们焕发出对生活的追求,催生出对人间世事的思索。一场雨把一座城市淋湿了,雨地里的红绿灯、水泥楼房、小汽车还有立交桥,仿佛在窃窃私语。
南京这座城市聚集着许多作家,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在南京欢聚一堂,在这里喝茶,在这里写作。2019年,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南京列为“世界文学之都”,这座城市再一次成为文化的地标,在历史上,南京不止一次与文化产生交融。吴敬梓冒着雨,乘着乌篷船,从全椒沿河漂到扬子江、秦淮河,来到水西门,在那里上岸,走进金陵城,他不爱科举爱市井,不爱官职爱白话,在金陵一间白墙黛瓦的屋子里提起毛笔写下行行字句,成就《儒林外史》。大学者袁枚此时在随园广开学堂,收纳江南才子研讨经学,吸引佳人来随园吟诗作画,热闹喜庆的园林里一时鼎盛,而吴敬梓却在古宅陋巷里喝着清茶、侍弄着花草。吴敬梓与袁枚截然不同,两个人一个在官场,一个在民间,巨大的身份悬殊,彼此却惺惺相惜,吴敬梓敬爱袁枚的大度、气魄、富足,袁枚体贴吴敬梓的骨感、犀利、安贫乐道。
在雨天写作,最浪漫不过,因为雨天能启发人文情怀,引导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南京多雨,雨天出才子,因而南京这座城市多作家。
毕飞宇、育邦、叶兆言、苏童等当代的作家目前定居于南京,他们爱诗,爱书,爱墨。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苏童先生,苏童的小说影响了我的父亲,也影响了我。苏童在下雨天里,坐在椅子上看书,是不是觉得手里的书卷也散发着秋雨的芳香?雨水本无味,可是伴随着花和草,抚摸着人儿,便有了人世间的温情。
作家在雨天里可以做任意的事情,读报、写诗,茶水、酒水自然是免不了的。一个人倘若在寒冷荒芜的塞北高原待久了,第一次来到这里,恰逢这个时节,想必他一定会去喝一杯江南的绿茶,吃几块秋雨中的糕点,拥抱这个多雨的城市。
在雨天,我几乎分不清这是书香、雨香还是花香。过了这场雨,花就不再开了,秋雨素来以凄冷闻名,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雨往往是悲情的,但是我在这里看到的是什么?是别样的温情,或者说温馨。
一场秋雨一场凉,人们大多数已经穿上了外套,可是外面依然有爱美的女孩,穿着裙子。我恰恰喜欢看见女孩子穿短裙的样子,在冷雨的街角,亭亭玉立,仿若一朵开在寒秋的花,时令已过,可是爱美的心不变。
我最近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做一个编辑,撰稿人,当一个作家,用文字写意,写这片土地,写这座城市,每逢多雨的日子,我都要到城南走一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