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银九
原载:今日美文
西窗书台,素笺一叶,如斯画卷,岁月留痕。
小时候,心中最神圣的地方要数南山的五老峰。这山神秘得让人憧憬,让人向往,因为它非常传奇。
出了家门便可看见的南山,它不仅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而然和洒脱。还有峰上那五位神仙老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神话。 五老峰是一处绝佳的自然风光旅游区,由玉柱峰、东锦屏峰、西锦屏峰、棋盘峰和太乙峰五座主峰构成。 远远望去,五老峰就像几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他们或是观山望月,或是相对而立,或是棋盘博弈,最形象要数那两位下棋的老人了。 游南山,这种形象的景观比比皆是,让人获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然之美和视觉享受。 那时候我并未登临过南山,也不是亲眼所见,只是从爷字辈口口相传才知道这山的故事。
孤峰山,孤单单地独立于峨嵋岭之上,山上沟壑纵横、险峻陡峭、巍峨耸立。传说是革命老区,赵川游击队当年曾在这山,留下了很多传奇的抗日故事。家乡的双嶷山,看山不是山。传说是“二郎神担山赶太阳,一头挑着太行山,一头挑着中条山,行至峨嵋岭上,因鞋子灌满了塘土,便脱下鞋子往外倒,先倒了一下、就成了现在的大嶷山。没倒净,再倒、又倒了一个小嶷山。”两个嶷山镶嵌在峨嵋岭上,便像极了莫言先生笔下的丰乳肥臀。小时候,让人最羡慕的是坡上人的一口白牙。打记事起,坡上人吃的是池塘水,水质好!所以人的牙齿都是雪白雪白的。尤其是年轻女子,那一口漂亮的白牙笑起来特别好看。只因这峨嵋岭,拔高起底,把家乡的地理位置,划分为坡上、坡下。坡上源于海拔高,打井非常困难。因此,祖辈们在村里修建一个大池塘,下雨的时候,全村的雨水都流入池塘内,村里人吃喝饮用全靠池塘这水。家乡的高堆村,不但是著名的楹联文化村,而且村中还保留着古池塘的原貌,绿水清波、池水荡漾。池塘边有一棵古槐,传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伟岸雄姿、叶茂枝繁、甚是喜人。二舅家就住在坡上的东西屯,每次到二舅家出门的时候,我都要多喝上几碗池塘的甜水。那时候二舅家里还有一个水窖,也是收藏雨水的。坡下的地下水层浅,打井容易,坡下人都吃的是井水。由于浅水层紧靠盐湖水域,盐碱度极高,水质极差。因此,运城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黑黄牙。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群患有腰腿痛病和骨骼严重变形的疾病。记忆里,我村生产队有三间坐北向南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后面有一口水井,全堡子的人都在那里挑水吃。后来为了方便,有条件的就在自家院里打一口水井。遇到夏日干旱,地下水位下降,井水就会枯竭。这时候,街坊邻居的小伙子就会组织起来,三五成群相互帮忙进行淘井。淘井,是那种用辘轳把人放到井下挖泥的活。人在下井前先用白酒把全身上下擦几遍,以此预防湿寒、然后下井。入水的时候猛的一个激凌,让人感觉寒气入骨般袭人,不过稍纵即逝。井底很窄小,只能容纳一个人,用铲子把井下的淤泥挖到柳罐里,再由上面的人用辘轳绞上去。井淘得越深,井底的泉眼就越通顺,旺盛的泉水就会冒出来。当水淹没肚脐的时候井就算淘好了,这活我干过很多次。坡上的村庄里,后来也有了水井,因井太深,是双人扳动辘轳两个柳罐双下艄打水的那种。那时候妇女解放了,女人打水挑水已成为家常,也就是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的那个年代。1978年那会,家乡开始打深井,农户家里也安装了自来水。深井的水质好,甘甜好喝,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饮用水条件。过去,家乡的庄稼纯粹是旱地种植,一亩一百来斤产量。所谓的灌溉也就是靠辘轳柳罐给农作物浇水。那是怎样的一种效果?显而易见。我记事的时候,田里有了牛拉水车,由齿轮、铁链子和木制的水斗组成,从井下一木斗一木斗旋转而上提水浇地。相比较辘轳柳罐的浇地速度快了许多。后来有了水车,由铁链子、皮碗、铁皮桶、双链盘链接的管子伸入井底。开始由柴油机带动水车,再后来有了电动机。其浇地效率比牛拉水车又提高了一大截。再往前进一步,家乡的农业灌溉,有了水泵,后来又发展成潜水泵,农业生产水利灌溉得到全面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开展。发展一直是家乡建设的主旋律,特别是水利事业。1958年家乡人依靠艰苦奋斗也修成了一条红旗渠。这条渠就是现在的夹马口引黄渠。那时候没有工程机械,修渠的土方工程,全靠人工一锹一铣的挖,一筐一车肩挑手推往外运。人们以巨大的热情,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多快好省的建设速度。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这项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1960年农田灌溉便用上了黄河水。如今,这项工程涵盖家乡两县一市、十四个乡镇、九十一万亩农田灌溉面积。就连人们的生活用水也变成了黄河水,供水公司管网供应,受益人达到60多万人。母亲河的乳汁,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家乡这片多情的土地,也养育了朴实勤劳的这一方人民。家乡的水很美!这是源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源于家乡人民的幸福河、涑水河;源于家乡艰苦奋斗的人工河、红旗渠。让时光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二十出头的我们去登家乡的名山“五老峰”。没有像样的公路,一条弯弯曲曲的砂石路,是人踩出来的那种自然的、原始的山路,我们一路到达玉峰观。稍作歇息后,继续攀岩而上直至玉柱峰。 抵达峰顶的时候,要攀登十几米高的云梯。那种用钢丝绳做的梯子,挂在悬崖峭壁的边缘,必须由此攀登而上才能到达顶峰。我们一行七人,只有我一个从险象环生的云梯登上去了,其他人只能望山兴叹。峰顶不大,有五亩左右那么大,北高南低,约三千多平方米。到处都是庙宇坍塌的残垣断壁,仍然可以清晰看到明清时期古建筑的痕迹。八十年代初又去了一次南山,五老峰较上次有了很大变化。家乡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2011年再去的时候,五老峰已发展成为国家四A级风景区;五老峰国家级森林公园;五老峰自然风景名胜区。宽阔的进山柏油路,来回穿梭的索道,彻底解决了游客进山难、登山难、观光难的难题。五老峰是我国道教文化名山,它与晋北佛教圣地五台山南北对峙,齐名天下。与西岳华山隔河相望,秦晋两杰。历史上便有了“东华山”的美称。玉柱峰,是五老峰的主峰,壁立千仞,险要神奇,四面如削,拔地通天,似一根直插云霄的擎天石柱,被誉称为“天下奇峰”。有诗云:“巍巍中条玉柱峰,直耸云雾放苍穹,仰为观止空怅望,攀越而上显英雄。”一路攀登玉柱峰,途经穿心茶坊、莲花台、明眼洞、观景台和铁索天桥。峰顶上恢复重建了,仙桥、南天门、观景台、玉皇顶等古建筑群。但见,山松映衬、云中锁雾、犹如身在云端之上。只有登上峰顶,才能够吸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登五老峰的过程,是对游客的勇气、胆识、毅力、意志等,进行一次大考验。只有登上峰顶,才能让你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丽美景。只有登上峰顶,经历过从仰视到俯瞰的磨练,你才会明白“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家乡的孤峰山,也发展成为国家三A级风景区,因山势拔地而起,孤傲不群而得名。小时候有父辈们讲赵川,韩自成、在孤峰山抗日打游击的英雄故事。今有文化济公李金奎,弘扬革命老区,弘扬孤峰山现代文化的宝贵精神。这里的山,这里的人文风貌,让世人敬佩。山势方正,没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所以誉为“方山”。有联云:“汉帝祀神、唐王扎寨,孤山曾耀皇家气象”;“松林纳氧、雪场亮姿,秀峰又添时代风流”。联又云:“四面一形,傲然矗立,世间少有此间有”;“双龙百态,正欲腾飞,此处不观何处观”。一语道破家乡这山的美妙玄机。山人自有妙处,怎能不为之自豪?家乡的双嶷山,又称云梦山,农业学大寨那会,填沟造地、兴建水库、修成了梯田。改革开放那会发展经济林,山上山下全部栽上了苹果树,由于气候条件好,如今这里已成为著名的花果山。如果齐天大圣现世,定会对家乡这山大感兴趣。这山、这水、这么好的幸福生活!是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家乡人奋斗出来的。如今,新时代的家乡人干劲更足了。我转过身来看,只见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层林尽染。再看秋水迢迢、云雾缭绕、岁月流金。家乡的壮美河山,犹如水墨丹青,山水画卷。一个人一座山,雄鹰在五老峰的上空展翅飞翔,猎奇揽胜。一座孤峰一条峨嵋,大地在晋风摇曳中把方山缓缓托起。一片山林,一只迷茫的小鸟,聆听一棵老树讲述“二郎神担山赶太阳”的古老传说。我庆幸,我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我虽然比共和国小几岁,可我同共和国一起成长。我亲眼见证过艰难困苦的岁月,见证过创业时的艰辛,见证了家乡建设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轨迹。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越来越好,更加美丽富饶。喜欢家乡这山,喜欢家乡这水!只为放歌这个伟大的时代。2022年10月22日
写于郇霞古城
作者简介
徐银九,网名: 村子。山西省运城市人,中共党员,建筑工程师,会计师,自然生活爱好者,自由文学撰稿人。生活中,于自然风物中领悟风景的玄妙,于风土人情中洞见生活的本真。于一阙诗词中轻度岁月年华,于一段散文中紧握逝水流沙。热爱文学创作,喜欢爬格码字,陶醉文墨生香。多家文学杂志,书刊、网络平台签约作家。出版散文集《我们家的春秋故事》三晋文化研究会文学类一等奖获作品散见于各报刊杂志网络平台。
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