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和镇老街旁的左家楼)
编者:
昨天本平台推出了夏宝国老师的红色辞赋系列《江淮大学赋》,引起很大反响。今天推出郭应昭老师的此文,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江淮大学的前前后后,了解那段红色岁月…
郭应昭
洪泽县仁和镇老街旁坐落着一座明清式砖木结构的原属商人左如洋商铺的两层小楼——左家楼, 1942年9月至1944年6月,新四军军部创办的江淮大学校部就设在这里。江淮大学先后办了两期,吸收了一批爱国教授进入淮宝抗日根据地,培养进步青年学生一百二十余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她是中国共产党在淮安开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办学决策及命名
193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同志在苏北参议会上说,要在根据地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要创办大学,为革命事业培养和输送人才,他提出要江苏省委来具体组织落实这项工作。
黄桥大捷后,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比较稳定。中共江苏省委经过研究,并与新四军军部联系,决定在根据地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争取更多的知识分子。经华中局批准,由新四军军部领导并解决经费和给养。陈毅同志亲自为学校定名为“江淮大学”。
组织师资和生源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后,强制上海的大中专院校实施奴化教育……上海的知识分子大多是爱国的,他们向往自由、民主、光明,想继续办学为争取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
做好师资和生源的组织工作。上海地下党及中共江苏省文委梅益同志、省学委张本同志在上海进行教师和学生的组织动员工作;新四军四师抽调石青、林光前等同志组成了淮北接待站,地下党则派出韩述之等同志前往淮南新铺设立青年招待所,保证由沪来校的师生安全到达根据地。
江淮大学的筹备工作先由省委宣传部长沙文汉同志负责,接着由到达根据地的梅益同志主持。江苏省委决定,并经华中局批准,任命原是上海之江、复旦、大夏大学教授的韦悫为江淮大学校长。
知名经济学家何封、哲学家李仲融也自愿到江淮大学任教。应韦悫校长聘请任教的,还有复旦大学土木系主任孙绳曾教授,之江大学土木系教授陈端柄,交通大学教授姜长英、叶家俊、葛文锦,清华大学周国英,大夏大学王书伦、冯邦彦和李洪钟等生物、医学、教育、外语、体育教授,赴江淮大学任教的还有助教王辛南、颜秀卿、马丽娟等十余人。
江淮大学学生主要来自上海之江、大同、大夏、沪江、东吴等大学和苏州工专,以及部分中学。从1942年8月至11月,上海一百多名师生在党内交通的妥善安排下,选择了两条较安全的交通线到达根据地:一条由镇江过江至扬州、高邮、宝应,然后乘船到淮北的岔河镇,再到仁和集;一条从南京过江经六合到淮南新铺。两条路线都由新四军上海办事处主任杨斌同志负责。到校师生先在淮北、淮南两地集中,后定在新四军四师淮北根据地淮宝县仁和集正式开学上课。陈毅代军长十分关心江大的建设和师生的思想生活情况,1943年阴历大年夜,他同江大师生一起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
浓厚的学习氛围
1943年10月5日,江淮大学在淮北根据地仁和集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大会由韦悫校长主持,陈毅、张云逸、彭雪枫、刘瑞龙、范长江、季方等领导都亲自参加。陈毅军长、彭雪枫师长等在典礼上讲了话。

江淮大学大原拟设土木、农学、医学、教育四个系及普通科,课堂设在一所祠堂里。韦悫校长教英文,其他老师也分别开普通科和教育、土木两个系专业课。李仲融老师的哲学课生动易懂很受学生欢迎……虽然由于师资缺乏,各系未能如愿开课,但是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他们先后请彭雪枫师长、邓子恢政委等领导作专题报告。罗炳辉师长讲长征,钱俊瑞讲皖南事变,潘汉年讲国际形势和敌占区的文化斗争,叶钦和讲上饶集中营,方毅、汪道涵讲党的政策、减租减息、三三制政权组织等。这些专题报告使师生们懂得了党的政策,开阔了眼界,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有大学各年级的,也有部分高中学生,水平不一,班次分得较细。如英文课就分做ABC三个班,但大家学得十分努力,程度高的主动帮程度低的,C班的同学总是抓紧一切时机往前赶。自习时间也抓得很紧,互帮互学的空气十分活跃。

抗大江大手携手
当时,抗大四分校和江淮大学靠得很近,抗大学员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关心爱护江大的学生,并负责保护江大的安全。两校之间常举行联欢活动。活动内容最多的是篮球、排球等球类比赛,当时江大的九人排球队可与抗大一博,每当进行这样的比赛时,球场上欢声雷动,气氛热烈。
江大一次民主生活会上有同学提出,生活在敌后战争环境里,应该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必要的军事知识。学生会于是请杭大四分校孙叔平老师来校讲授《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和陈秉德教员来校讲军事课,组织大家进行力所能及的军事训练。从此,白天进行军事训练,夜间站岗放哨,也成了江大学生的必修课。
江大中断与结束
为了反“扫荡”,保障江淮大学师生的安全,1943年初春,淮南行署汪道涵副主任到江淮大学动员学生暂时返沪隐蔽。经过耐心说服,学生们才表示服从组织决定。他们一面唱着《新四军军歌》、《黄水谣》,一面流着眼泪分批回沪(除五个同学不宜回沪)。返沪历时半年后,八十八名学生又一次汇聚仁和集(少数学生留沪参加地下党工作)。
1944年春,敌我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作战连连告捷,敌后根据地迅速发展,急需补充大量干部。江淮大学学生们纷纷要求参加边区建设工作。上级接受了他们的要求,决定结束江大办学,全部学生由军部及地方党委统一安排工作。1944年6月,江淮大学学生们依依不舍地告别韦悫校长,离开母校走向根据地的宣传、组织、新闻、教育、卫生、民运等战斗岗位。
韦悫的传奇经历
韦悫(1896-—1976),广东香山县翠微乡人。原名韦乃坤,别号捧丹,笔名普天。少年时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解放后任上海市副市长,教育部副部长兼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华侨大学代理校长等。他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让人感慨不已。

刺杀清廷将军。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广州的革命党人深受鼓舞,于10月25日策划爆炸刺杀清廷新任广州将军凤山的行动。少年李沛基自告奋勇担任执行爆炸任务,凤山被当场炸死。年仅15岁的韦悫因参与这一行动,遭到清廷两广总督张鸣岐的通缉追捕。
获得哲学博士。1914年2月7日,韦悫乘轮船远赴英国伦敦求学。1915年2月,取得格拉斯哥大学入学资格,选学机械工程。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月,韦悫决定转往美国留学,夏季入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这时,他认为“实业救国”的道路未必走得通,而思想改造和社会科学更为重要,遂改选哲学为主科,政治学为副科。1918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继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19年,又获得中国教育的公费。1920年冬季从研究院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任孙中山秘书。1921年1月,韦悫从加拿大温哥华返回祖国。2月任广州岭南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大学教授。5月5日,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委任他为其秘书兼革命政府外交部秘书。1921年6月,韦悫受孙中山委派为革命政府代表,出席在檀香山举行的太平洋教育会议。蔡元培让他以中国代表团代表的名义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说。
入党未办手续。1924年1月,韦悫认识了共产党员张太雷、恽代英和越南革命领袖胡志明。1925年曾与毛泽东畅谈了一个多小时。在毛泽东启发和廖仲凯(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的帮助下,韦悫曾到广东中山县做农民运动工作。1925年4月,任武汉政府外交部秘书、司长和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6月,由苏兆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未履行入党正式手续……
长期秘密党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韦悫接办了上海进步报纸《上海译报》,同时又创办《上海周报》,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参与了接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工作。蒋介石在上海的走卒吴开先、潘公展写信辱骂韦悫为“隐蔽的共匪”,并企图绑架他。新四军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得悉这一情况,要他结束上海的工作到新四军所在的解放区去。1942年9月,韦悫离开上海,到苏北和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任江淮大学校长……1943年,他由陈毅、张云逸介绍重新入党,长期为秘密党员。1945年10月至1946年12月,韦悫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

公开党员身份。1949年5月,上海解放,韦悫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9月,他作为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参加开国大典,11月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以后又兼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等职务。是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0年,他才公开共产党员身份,参加组织生活。
……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韦悫在华侨大学被打成“资产阶级当权派”与“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遭到造反派批斗……1976年11月25日,韦悫在湖北省宜昌市病逝,终年80岁。
写于2015年5月9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