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姜诗专读(九)

作者简介
姜诗,网名桃花源中人,四川省广安人。中文本科学历,曾任职中江龙台中学副校长,省干部函授学院副院长,德阳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市委党校副教授。中国散文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辞赋社社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八部散文辞赋集。多件作品分别荣获中宣部、省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

她有一颗象美玉一样的心
——中秋佳节忆岳母
姜 诗
一位智者告诉我们:“母爱是世界上最明媚最温暖的阳光。”在我心目中,我的岳母唐德玉老孺人就象一片温暖的阳光。她用灿烂的阳光温暖了我们夫妻同两个儿女的心。
拉开记忆的闸门,往事历历在目。我忆起了同岳母首次见面,到以后逐步了解,最后成为她的女婿,大家和谐相处的温馨岁月。时至今日,仍有那么多难忘的画面浮现在我眼前;仍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刻印在我心中。
记得第一次会见岳母,时在一九六三年十月。当时我在中江中学教书。九月中旬,语文组一位好心的同事胡文举老先生,亲切地对我说准备给我介绍一位女朋友。他说这个姑娘叫林敏,在永安供销社工作,是一位书法家的千金。她的妈妈唐德玉(我未来的岳母)同胡老师的爱人田孃是关系密切的好朋友。但供销社业务繁忙,林敏一时请不到探亲假,迟迟未回中江,一时还难以见面。到十月初的一天,胡老师在教研室告诉我“林敏的妈妈想见一下你。”当天下午放学以后我就兴匆匆地赶到珠市街胡老师的家里拜见我未来的丈母娘。
一走进胡家,就看见屋里坐着一位慈眉善目的中年妇女。她态度和蔼,待人热情有礼,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出生于大户人家,有文化教养的妇女。胡老师介绍我们认识后,接着便亲切地交谈起来。
为了让她对我有更深的了解,我用最真诚的态度,把我的家世、我的学历、我的工作、我的兴趣爱好一一给她作了介绍。
这次恳谈以后,她对我产生了良好的印象。紧接着她又向她们家在中江中学工作的几位亲戚朋友,我记得有常履平、张谷贻、何志定、林斗山等人逐个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询问。这以后,她对我的品格、学识、气度、工作能力也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她不仅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还有一颗仁爱的心。在对我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她放心了,支持爱女林敏同我这样一个命运坎坷,处于人生低谷的落魄书生耍朋友。
经过三年多的爱情长跑,终于胜利到达希望的终点。一九六七年春节,由岳母主婚,我同敏敏喜结良缘,成就了百年之好。从此,中江盐市街51号林府就成了我温暖的家。
岳母对我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在各方面对我关心照顾,待我象亲儿子一样。她给予我厚重深沉的母爱。她对我的一片深情,远远超越了一般丈母娘对女婿娃的那种感情。她一生最看重的是亲情,她的心高洁得有如一块闪光的美玉。她的心里装满了对丈夫、对子女、对亲属的爱。
在生活上岳母对我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处处关爱我这个书生女婿。她见我到冬天,手脚爱长冻疮,就在秋末提前给我做好防冻的手套和棉鞋。担心我在山区工作会受冷,就千针万线地给我缝制贴身的小棉袄。每周星期六我从学校进城回盐市街,她每次都 要特意为我制作精致可口的饭菜。她不仅擅长缝纫,也精于厨艺。她精心制作的美味佳肴,凝聚着她对我及家人的暖暖亲情和浓浓爱心。
更令我铭感五内,永志不忘的是她对我的两个儿女姜欣、姜颖的那种拳拳的抚育之恩。“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这是他们兄妹二人最得意、最自豪的一句话。对于两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岳母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智慧。这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爱,滋润了孩子的心灵,培养了孩子的情操,是他们这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欣、颖兄妹对外公外婆、姨妈、两个舅舅感情很深厚,一提到这些人,两个孩子的脸上就会绽出甜甜的微笑。这种纯真的感情,将同日月星辰一样永世长存。两个孩子今天这样阳光,、这样充满青春活力、这样自立自强是外婆、姨妈、舅舅精心教育的结果。他们在这方面是功不可没的,我衷心感谢他们!
岳母一生重视家风家教,重视对年轻一代的的教育培养。她认为“好家风决定下一代的品格”。她总是用自己的美好言行,给儿孙示范,用自己高洁的品格影响同感化儿孙。
她不仅对家人充满爱心,对邻居也热情友好。她性格温婉,尊老爱幼,诚信待人,邻里之情互助互让,和谐相处。她的睦邻友好的处世之道,博得众多邻居的一致称道。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唐二孃”。
人间处处重亲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中秋节又到了,这一天恰好是我岳母的寿辰。同往年一样,今天我同敏敏在书房的长桌上摆上果品同美酒,浓重地祭奠她老人家。在心里怀念和回忆她老人家辛苦操劳的一生。此时此刻,令我深感不安,感到追悔莫及的是,在岳母生前,由于自己工作负担过重,成天处在忙碌之中,未能静下心来,在岳母面前,时奉甘旨,恪尽孝道,未能安排时间陪她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让她开心地笑一笑。我恨自己未能尽到女婿应尽的责任。这违背了我的初衷,我的良知,这是我深感惭愧的。愿岳母大度宽容。继续用她的阳光雨露,用她那灿烂的笑脸温暖后辈儿孙的心。
二0二二年九月十日

河灯飘呀飘
姜诗
阳春三月,和风轻拂,正是去郊外踏青的好季节。当此绿柳笼烟,李花似雪的日子,约上几位文朋诗友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无疑是赏心悦目的人间乐事。
到郊外去登山临水,那里有绿树青山,沃野平畴,那里有清风作伴,明月共舞。到绿野去,不仅能充分感受赏山观水的乐趣,而且还能尽情领略野外休闲的独特韵味。
远在通江李花会开幕前几天,文国就送来了“99通江李花会”的游园票,并告诉我说:在李花开闭幕的3月20日晚上,组委会还安排在镇外的凯江河畔放河灯,这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深受老百姓喜爱,但由于种种原因,已有多年未开展了,难得有此机会。他鼓动我届时务必去现场观光,感受那种欢乐的气氛。盛情难却,我决定去通江潇洒走一回,领略一下放河灯的盛况,以便让清爽的和风,漫天的李花,洗去我身心的疲惫。
3月20日好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早饭后偕同詹仕华、林敏、成刚、胡爱国驱车满怀欣喜地向通江驰去。
车行甚快,一会儿就到了通江。只见田边上,土坎旁到处散布着一排排、一片片花开似雪的李树,满树上盛开着一朵朵、一簇簇、一串串银光耀眼的李花。这里的李花开得特别茂盛、特别欢畅、特别烂漫。放眼望去,恰似一片银色的海。漫步李花丛中,到处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到处弥漫着蓬勃的生机,到处是兴高采烈的游人,真是舒心极了。走在这里,顿时产生了一种沦肌浃髓,心旷神怡的感觉。难怪文国撰文说他在李树下做了一个神奇美妙的梦,可惜我没有他那种奇遇。
通江系丘陵地带,山多田少,起眼一看,到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坡。山上有保存完好,特色独具的居民,屋前屋后,李花怒放,。那古朴的居民再配上遍坡白莹莹的李花就构成了通江最亮丽的风景线。山下镇外有一条清澈的小河,那就是流向中江的凯江。河边上青草茂密,那绿茵茵的草坪,是当地农民放牧牛羊的好地方。
赏罢李花,大家兴致很高,紧接着便直奔主题,到凯江边上去看放河灯。
当我们兴匆匆地来到凯江河畔摆放河灯的草坪边上时,一些看稀奇的农民早就来到了这里。原来当地文化生活并不十分丰富,难得遇到这种皆大欢喜的节庆活动。一旦有了这种大饱眼福的机会,他们能不争先恐后,踊跃参加吗?这当中最开心的自然要数那些最爱赶热闹的半截子大爷,只见他们脸上泛着喜悦的织光,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率先来到江边上抢占最佳观看位置,以便看得更加开心欢畅。
大凡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往往最欢畅最开心的是观众,最辛劳最操心的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工作人员。现在摆放在河边上这众多引人注目的河灯,就是由旌阳区文化部门的职工精心设计,巧手制作的。文国夫妇自然也参加了这一盛举。这一个个美妙别致的河灯,造型精美,形态逼真。有的扎成白鹤展翅,有的扎成孔雀开屏,有的是二龙戏珠、鱼跃龙门。真个是争齐斗巧,匠心独具。
河灯下水前,旌阳区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谢智源、罗亚文主持了简短的放灯仪式,请与会的几位嘉宾点燃了草坪中心的篝火,在熊熊篝火的映照下,人们轻轻把河灯放进了水中。
赏花时节放河灯,一盏河灯一颗心。河灯下水以后,只见明光闪亮的河灯,三三两两漂浮在雾气初起的河面上。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那造型精美,各尽奇妙的河灯,在烛火的映照下,变得红亮亮的,它们在水面上漂浮起落,一闪一闪的,让人觉得格外耀眼,格外舒心,格外富有情趣。阵阵河风欢送,那闪闪的织灯离我们远了,更远了,把沿河两岸众多的观众带入了一个神奇美妙,令人无限向往的童话般的境界。
那一盏盏在风中闪耀飘曳的河灯,标志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对幸福的渴望,对美好的期盼,对亲人的祝福对生活的礼赞。人们投进河中的不仅是色彩缤纷,象征着吉祥安康的河灯,也是人们满怀希望、充满欢乐的心。他们希望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国强民富。
河灯在水上闪呀闪、飘呀飘,孩子们在岸上跑呀跑、笑呀笑,那多彩多姿的河灯带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带着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在清流中飘呀飘,飘呀飘,飘向远方,飘到天尽头。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总 编 郭培友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