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营走出来的散文家赖水生
文/杨遵贤
我与水生是诸多同窗、文友中关系甚为密切者之一位。他与我同属狗,比我大一个月。正如属相性格所言,他在待人接物上,可概括为三字:“真、诚、忠。”在艺术等学问中,同样三个字:“勤、钻、博。”
高中一毕业,我们皆无缘金榜,名落孙山,与五六十名高初中毕业生下放于远离县城200华里的东韶公社漳灌大队塘坑下塅村曙光农艺场垦荒创业。这是建国以来宁都规模最大的一次学生“上山下乡”运动。带着学生时代对文学的眷恋,我们自己创办了油印刊物《曙光》,他积极地在上面发表了《放牧》《木梓飘香》《天高任鸟飞》等十数首诗作。这份场报发行到全县各个农林场,影响极大,曾获江西省安置办公室表彰。
他很幸运,翌年就光荣地参军,驻扎在福建惠安。爬山涉水,餐风宿露,当起了测绘兵。他在军营中仍坚持练笔写作。1968年八一建军节,他还将创作的《寄怀》《故乡风》《梅江碧波》邮寄给我,抒发对家乡的怀念与火热军营生活的礼赞,希望我扎根农村干革命,真心实意地劝勉我,鼓励我。
当兵六年后,他转业到家乡宁都县纺织厂当了一名挡车工,由于他文字功底扎实深厚,不到半年,便荣调到厂政工组。多年在军营这个革命大熔炉的锻炼与熏陶,他掌握了吹笛子、垃手风琴、演戏等文艺特长,把个拥有大批女织工的工厂文艺活动搞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经常参加县、地区甚至省里汇演,总是载誉而归。
那时,我仍下放农村,只是通过亲戚关系,迁移转点到离县城25华里的会同公社谢家坊大队连留排生产队插队落户。从此,我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交往也日益频繁起来了。我利用农闲或雨天,不时地进城。那时,水生还单身,住单人宿舍。每次他都很热情地接待我这位寒酸的乡下人。同他吃食堂的钵子饭,与他同榻共眠。我们一同改文章,提建议,搞策划,相互切磋,相互砥砺。
在与水生的交往中,越来越发现他办事有点子、有主见、有智慧,经常发现他有惊人警醒之举之语,让人感悟,让人茅塞顿开。一句常见的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工。”他用军事常识告诫我:要打有准备之仗,平时务实多练,遇上机会来了,才能大展身手,刀磨得又快又利,就可拼命地砍柴,多砍柴,砍柴多,大获丰收与成功!
比如在文学创作上,我们平时勤练多写,为的是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当文艺的春天重新回来,全国各省市的文艺杂志雨后春笋般的复刊。我们踊跃投稿,作品终于在久违的报刊上展翅腾飞。他的诗《天上飘来吉祥的云》《金梭银梭》《纺织工人之歌》,民间故事《白蛇挡路》《给狗做裤穿》也陆续发表。我们俩精心合作的结晶,诗歌《荒山变金岭》(1978年8月)《读“天安门”诗抄》(1979年4月)于《江西日报》井岗山副刊刊载。歌词《请你告诉我》也于1982年9月在《心声》月刊发表。
在他的鼓励与激励下,我的民间故事《拒征明志》《做道场》《温泉湖》也在《玉茗花》等文集发表,由于成绩显著,我们俩同时被吸收加入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我们是县里最早加入的会员。“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富有哲理的惊言,在我人生道路上的好多方面也一一得到应验。
1977年,停止了11年的全国高考制度得到恢复,我这个“老童生”有幸参加,并且金榜题名。这是基本功扎实,靠平时多方面知识积累的结果,有的是无形与有形的充分准备。因此,方能一矢中的,大获全胜。在录取前的体检中,突然莫名的晴天霹雳,将我击懵。县医院医生诊断我患有轻微肺结核,就是肺叶上出现钙点。当水生得知这一消息后,很镇静,劝我莫要惊慌,抛出一个点子,好言相劝:“我妻子是医生,叫她开几瓶雷密封就行了。”遵其嘱,离入学还有2个月,我服下了几瓶药,果然在入校时的身体复查,诊断结果,肺叶上的钙点早已没有了踪影,我的身体己全面康复,我卸下了肩上一副沉重的负担,心中豁然开朗。这次全靠老同学的肝胆相照,智慧助力,化险为夷,让我无牵无挂地获得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当我心情舒畅地散步在桃红柳绿的校园,我向着北方家乡,默默地心中祷告:老同学:祝好人一生平安!好人长寿!”
又有一次,大学期间的1978年暑假,水生无私地济我之困,解了我一场燃眉之急。当时,我们师范院校伙食是国家出资的,每人每个月只发5元钱零用,家中根本无任何经济收入,妻子带着4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无法去田里挣工分,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有一天,赤日炎炎,水生骑着自行车翻山涉河,满头大汗地来到我下放的偏僻山村。他拿来几卷白报纸与一本小型地图册,对我道,县农业局请他这个老测绘兵绘制全县各乡地图,共有50张,他清楚我此时家中正缺钱用,便挤出40张让我完成。我没有绘制过这种地图,犯难了。他悄声道,没关系,我知你有绘画基础,一学就会。于是他摊开白报纸,对照小型地图册手把手地教了我20多分钟,满意地道,我说你行就行!于是我花了半个月,将这40张坐标等高地图绘制完成。当他塞给我当时是个非常可观的120元人民币时,我感动得泪花打湿了眼眶。“士贫乃见真谊。”诚哉斯言!
大学几年弹指间。毕业后,我分配到宁都中学任教,再后来,调至宁都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来到这个既管文艺又搞创作的单位,如蛟龙入海,猛虎添翼。
自然,水生也恰逢其时,向阳花木早逢春。在这个文艺浓厚的氛围中,又激发了他酿造文学精神产品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水生创作的歌词《印花姑娘之歌》获江西省音协征歌三等奖(1990年),《太阳在哪里升起》获中国当代农民征歌三等奖,并且四处开花,又获江西文艺优秀奖,再获辽宁省少儿文化艺术征歌一等奖。散文《老屋厅堂的对联》(1997年2月19日),《为子女取名》(2004年5月25日)在《南昌晚报》刊载。散文《窗外鸟鸣》获华东1市(6省1市)副刊好作品奖,民间故事《美人散花》发表于《中国民间故事选刊》,与人合作的长篇小说《日照翠微》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纵览水生发表的作品,数量多而质量高:诗、散文、童话、歌词、民间故事,先后在《泉州晚报》《儿童音乐》《星火》《工人日报》等报刊刊载,多达一百万字。这些作品,感情充沛,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艺术上,谋篇布局,别具一格;遣词造句,言简意赅,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格,民族气派。
基于此,在单位上,他爱岗敬业,业务水平高,评上了高级政工师;在创作上,成绩斐然,又加入了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的光荣行列。进入新千年十多年后至古稀之年,由于难以抵挡岁月的侵蚀,他身体大不如往日。
2015年4月,突然收到他女儿天然的短信,说其父病逝。此时,我正在深圳做客,闻此噩耗,不禁泪眼模糊,悲痛欲绝,立即撰一挽联悼之:天公太狠,偏在清明夺我良友;梅水含悲,堪留德望传君浩风。没过几日,又收到天然短信,请我为其父写一篇祭文。我花了-个晚上,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这篇悼念故友的四字句祭文:
丙戌秋月,诞生梅江。赖公徽麟。品端节亮。勤奋好学,诗文获奖。音体并美,成绩优良。从戎测绘,屡受表彰。专业纺织,政工爱岗。培男育女,商学争光。调配理财,治家有方。性格坚毅,宽宏大量。通达睿智,胸襟开广。古稀人生,众人敬仰。君子嘉风,山高水长。贤哉赖公,质朴坦荡。勒石铭文,百世留芳
2021、12、31于赣州
作者简介:杨遵贤,江西宁都人,生于1946年11月,报刊编辑。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作品四百万字,部分作品曾获奖,或被入选丛书。《头发杂思》发表于《散文》杂志,并收入《散文》200期精品丛书,入选江西省近当代(1919--2009)散文精品丛书。剧本原创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奇才》曾在中央电视台电视频道播出,出版散文集《鸟语动听》(长江文艺出版社)、诗集《春天的色彩》(21世纪出版社)等。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江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