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榆文学增刊第二十六期
余韵
桑榆基地鲜花盛开
——献给桑榆文学社采风基地揭牌后第一次座谈会
任孝和
继 2022 年 10 月 06 日,桑榆文学社作家采风创作基地揭牌活动结束,2022 年 10 月 30 日,桑榆文学社总结采风心得高雅座谈会又如期而至。
参加菜园子闯关东民俗文化园采风基地揭牌仪式的各位老师,以用言语难以表达的热情,用自己信手拈来的熟悉文体(记叙、抒情、散文、诗歌、美文、题图诗、摄影纪实、故事、童话),演绎出一场史上空前、绝无仅有的诗、文、图、影大 pk,一时间群情激昂,佳作如同岩浆般喷涌,整个桑榆天空,群星璀璨,如同过盛大节日般热闹非凡。社长、书记率先垂范,副书记、副社长奋勇当先,总编、导演、编辑、配音身体力行,参与者佳作频出。我的感受“惭愧!”体会“桑榆基地,鲜花盛开!”
百花之王——牡丹花吕松筠社长

寓意圆满、话情、雍华富贵;鲜艳的牡丹,娇艳盛开。
象征着生命的期待,淡淡的爱与用心的付出;花叶象征着高洁,端庄秀雅,仪态万千。何人不爱牡丹花 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姿百态破朝霞。”是对吕松筠社长的最好赞誉。
顽强不屈、奋勇当先——梅花贾玉新书记

梅花生命力强悍,象征着坚强、谦虚,还是高洁、超凡脱俗的代表,有着不屈不挠、坚贞不屈的品格,所以梅花激励着很多人奋勇向前。
梅花的花期在寒冬季节,开始花瓣娇小玲珑,后期缤纷怒放。白色如洁白的雪花,绿色如白色盘中碧绿的玉石,一片梅花林海就是人间仙境。
桑榆文学有贾书记掌握方向,路不偏、影不斜 如同梅花一样璀璨耀眼。“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应如律,先反映春台。”
花团锦簇、绚丽多姿、芬芳沁人、花中西施——杜鹃花张莲副社长

赞美爱的喜悦,象征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思乡怀念之情,表达友谊长存。《桑榆记事》23 集《基地》画外配音,声音如百灵鸟般清脆,久久萦绕耳边,依依不肯消散。“小园晴日暖如哄,满树花开烂漫红,谁谓杜鹃啼不止,春来也会笑东风。”
拟画如诗、如霞拟雪——荷花周连生副社长

清廉、坚韧不屈、洁身自好、品质高贵、友情深厚、圣洁。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恍似瑶池初宴生,万妃醉脸沁绍华。”
叠叠层层,芬芳馥郁,欢快舒畅——茶花刘连成副社长

茶花代表谦让、高洁的寓意,表达理想的爱。谨慎、沉稳、有一种沉淀下来的美德、品质高贵,正是连成副社长的品性。“细嚼花须味亦长,新芽一粟叶间藏,稍径腊雪倾肌瘦,旋得春香发地狂,开落空山谁比数,蒸烹来岁最先尝,枝枯叶梗无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
淡泊、美好、高洁、贤德花中君子——兰花颜立华副书记记

兰花寓意淡泊、高雅、美好。屈原在诗歌中将兰喻为君子,是高洁、贤德的象征;兰花有着温柔内敛的气质,更象征着对国家情怀的坚持;作为花中君子、高贵典雅、坚强不屈。
副书记老有所学、老有所成,文学写作、摄影半路出家,作品尽显君子风范!《写在亲家母生日》中,妻子大宝、亲家母、儿媳妇、小孙女,如同兰花叶一样,终年鲜绿、姿态优雅、端庄大方,都是生活中璀璨的艺术精品。
“泣露光偏乱,寒风影子斜,俗人那解此,观叶胜观花。”
刚劲有力、意气风发、默默奉献——郁金香花编辑刘文辉

高贵、典雅、热情、浪漫、无私奉献,代表友谊长存。《桑榆文学周刊》,480 期,风雨无阻,周周不落。以总编辑刘文辉为首所有编辑们,挑灯夜战的身影,如同郁金香花一样,在文友们身边不停地闪现,勤奋与付出的汗水在不断流淌,编辑们犹如郁金香酒一样,在春城大地飘香!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色泽艳丽、新奇雅致、淡淡清香——百合花卢建华秘书长

百合花代表顺利、心想事成、祝福、高贵、清纯。宁静、内敛、有才华,是卢建华秘书长(兼导演)的基本特征。
“方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从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昂首挺胸,花瓣尽舒展,美丽不骄、亭亭玉立——水仙花倪英兰

芳香四溢,白白的花瓣,金色的花蕊在绿叶的衬托下,秀丽淡雅,清新飘逸。“得水能仙无与奇,寒内香寂冻冰肌,仙风道骨今虽有,淡扫蛾眉篸一枝。”
五彩缤纷,千姿百态——菊花石桂英老师

菊花千姿百态、形状有的像绣球、有的像龙须、有的像线团,颜色多样,红菊像火,黄菊像金,白菊像雪、粉菊像霞,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娇媚,散发着诱人的芳香,令人陶醉。不畏寒霜,傲然在金秋时节绽放。傲霜、高尚、坚强是石桂兰老师的品格。“秋菊能傲雪、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态何。”
桂馥兰香、丹桂飘香——桂花迟东晶老师(教育在职)

象征吉祥,收获、胜利。高雅脱俗、清香怡人,寓意美好榜者折桂,象征仕途平顺、飞黄腾达。
“有木名丹桂 四时香馥馥 花团夜霜明,叶翦春云绿,风影清似水,枝冷如玉,独占小山幽,不宏凡鸟宿。”
可爱、娇艳、五彩缤纷,花中皇后——月季花张艳明老师

月季代表着希望、高贵、优雅,风姿绰约、花色娇艳、连续开花、不畏严寒、坚韧不拔、气质出众。
“花开花落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 牡丹最贵唯春晚 芍药虽繁只春夏,唯有此花开不鲜 一年长占四季春。”
秋风摇曳、慎独坚强、初心不改——牵牛花退休铁路人任孝和

牵牛花在秋季每天早晨 4:00 点开放,寓意勤劳、不屈不挠,顽强的求生欲望是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坚持 20 几年寻根问祖,找到 3900 年、146 世家族史,退休后自费建设民俗文化园(桑榆文学作家创作采风基地),体现的就是牵牛花坚韧不拔精神。
“叶细枝柔独立难,谁人抬起傍阑干,一朝引上檐楹去,不许时人看下眼。”
2022 年 1 月 30 日

朵朵鲜花伴桑榆
——读任孝和“桑榆基地 鲜花盛开”有感
吕松筠
自10月6日赴德惠菜园子孝和民俗文化园采风揭牌仪式活动结束后,与会人员都还一直沉浸在意犹未尽中,虽然桑榆头条、公众平台、美篇等以不同形式先后对此事进行了系列宣传报道,但大家总是觉得活动还没有结束,活动当天的每一个环节及主人公孝和老师对大家的热情款待至今都还历历在目。
为了进一步落实、延续此次揭牌采风活动的深刻涵义,经研究决定组织原班人马进行一次高雅的座谈会。
会上,文友们再次收到一个意外惊喜,也是任孝和老师送给大家的第二份礼物,这是一份精神上的大礼,《桑榆基地 鲜花盛开》,这份礼物弥足珍贵!
当我认真拜读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极品佳作后,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孝和老师把我们每一位文友都比喻成一歀高贵的鲜花,看得出来,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做了大量的功课,因为他不仅要对每一位文友逐一进行了解,而且还要对每一款鲜花进行深层次的了解,由此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我觉得,孝和老师把文友们比喻成鲜花是最形象的,也是最贴切的,因为,我们桑榆本身就是一个文学的百花园,我们文学社的每一位成员都是这百花园中的花朵,同时也是辛勤的园丁,大家需要不断地修枝剪叶,不断地施肥浇灌,这样,我们的文学百花园,才能枝繁叶茂,才能硕果累累,才能万紫千红,才能百花盛开。
座谈会上,还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贾玉新书记把他珍藏了40多年的一套民国2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词源》捐给了孝和民俗文化馆暨桑榆文学作家采风基地。这个环节令在场所有人特别是孝和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当即表示,一定要把我们的基地经营好,一定要像爱护我们自己的家一样爱护我们的基地。
桑榆文学社成立五年多了,1900个日日夜夜,我们付出了无数心血,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认可,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是文学爱好者,我们所追求的是共同的文学梦想,因此,我们志同道合;因此,我们步调一致;因此,我们无往不胜。
座谈会上最后一个环节,大家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设想,在海南三亚创建第二个桑榆文学社作家创作采风基地,因为我们有许多文友冬季都在海南渡过,因此,在海南创建基地是最理想的。这是我们桑榆的下一个宏伟目标,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我们也盼望海南创作采风基地早日落成。
两个半小时的座谈会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圆满地落下帷幕,大家似乎还是意犹未尽,但也只能很不情愿地握手告别,虽然已是初冬季节,天气有些寒冷,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将永远是鲜花盛开的春天,伴随我们的也将永远是桑榆百花园中那朵朵盛开的鲜花!
文友们,为了我们共同的文学梦想,为了我们文学的百花园万紫千红,为了桑榆更加美好的明天,一起努力加油吧!
2022年10月31日

一枝红杏出墙来
——读任孝和的《桑榆基地,鲜花盛开》
贾玉新
秋末初冬, 本应是赏菊观枫叶的最佳时节。可是,参加桑榆文学社采风基地挂牌座谈会的文友们,却没有赏到菊,也没有看到枫叶,道是赏到了令人称羡的一朵朵盛开的名贵鲜花。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桑榆文学社创作采风基地挂牌以后,参加挂牌活动的文友们以各种方式拿出了自己的作品。为了进一步搞好采风基地的建设,发挥好基地的作用,挂牌后的第一次座谈会如期在长春举行。向来办事沉稳的民俗文化园创办人、桑榆资深会员任孝和在大家发言之后,出其不意地献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文稿《桑榆基地,鲜花盛开——献给桑榆基地挂牌仪式后第一次座谈会》。他这一举动,不亚于“一枝红杏出墙来”,令人们惊喜、刮目相看。
惊得的是,任孝和“不按常规”出牌,明明是座谈会上的一个发言稿,在孝和笔下却变成了十二种名贵花卉的物语及其相对应的十二位参加挂牌活动的文友。在这里不得不说孝和下了多少功夫去认真研究每一种花的品格、寓意,同时还要研究参加挂牌仪式的每一位文友的性格、特点,然后把花与人对应起来。这是需要一定文学功底的。在这里,相对来说花与人对应的还是比较贴切的,尽管有过誉之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世界上很难找到一种严丝合缝的恰当比喻的。所以,单就这种做法而言,的确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不能不令人惊喜。
其次,通过《桑榆基地 ,鲜花盛开》,不得不对孝和刮目相看。孝和的文笔朴实、接地气、大家都是熟知和非常喜欢的,特别是他的纪实性文章写的更棒。同时,他又是一个民俗方面的行家里手。他为人处事非常低调,总说自己“写不好文章”。实际上,孝和不仅文章写得好,对民俗文化有研究,而且,对于诗、对于花的诗也特别在行。比如说,他把吕松军与花中之王牡丹对应起来,就十分贴切。寓意也很明显,那就是通过吕松军社长的带头,让桑榆文学社的文学之花开得更加繁盛。用意如此之美之巧,又怎能不让人对孝和刮目相看呢!
把花的美好品性物化到人的身上,这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学创作手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拟人的做法,通过花儿向人们传递了作者对人的赞美、崇敬和良好的期待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当然,对于花中的人而言,自然也激发了自己进一步走向完美的动力。
由此可见,孝和真的是动了情,下了大工夫,对桑榆文学社、对桑榆创作采风基地,给予了深切的厚望。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任孝和笔下的十二种鲜花,在桑榆创作采风基地,一定会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变成花海,常开不败,香飘四溢!
写于 2022年10月30日晚

七绝•赞孝和
张莲
孝道当为百善先,和谐需要有关联。
人中翘楚凭何数,才智超群赋锦篇。

花为媒
周连生
孝和文友笔生花,浓墨重彩花入画。
孝和自诩牵牛花,滕缠曼绕连万家。
文化园里深沃土,桑榆植根媒为花。
身在民俗文化园,心系传统大中华。
梅花牡丹贯冬夏,文化园中主导花。
茶花杜鹃郁金香,原野茶园遍山崖。
松筠玉新堪誉比,主导桑榆众百花。
文辉连成和张莲,三花誉之皆可夸。
菊花水仙百合花,桂英兰姐卢建华。
桂花月季两朵花,东晶艳明归属她。
高洁淡雅属兰花,兰花誉比颜立华。
扶佐牡丹梅花艳,不争芬芳洁无瑕。
桑榆文苑露头角,民俗园中显英华。
贵而不傲真君子,绿叶愿陪牵牛花。
媒介来自朵朵花,文学民俗成一家。
基地建在民俗园,花为媒来传佳话。

七绝•赞茶花
刘连成
茶花不与百花争,素艳清新遍野生。
嫰蕊春芽催万紫,芳香散尽爱无声。
【题解】答桑榆文学社采风基地总经理任孝和《桑榆基地鲜花盛开》赠予鄙人茶花有感。

任孝和的惊喜
颜立华
2022年10月30日上午,桑榆文学社部分文友来到长春市外婆居酒店参加去孝和民俗文化园采风创作座谈会。对任孝和来说这次座谈会变成了惊喜会。
是什么惊喜呢?是原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吉林分公司工会主席,桑榆文学社临时党支部书记,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贾玉新,把陪伴了他四十多年的一套民国2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三卷本巜辞源》(含上下卷和续卷),捐给了德惠孝和文化有限公司民俗文化园。
这套《辞源》,原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9军117师350团图书室的藏书。1983年至1989年间,贾玉新在该团任政治处宣传股长,因职责所系,这部《辞源》是贾玉新的床头必备之书,从中汲取了取之不尽的知识营养,是他十分喜爱之物。1989年10月份,贾玉新转业回地方。告别部队时,鉴于贾玉新为团政治工作,文化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经团政委特批,作为一种特殊纪念品,把这套巜辞源》送给了贾玉新。
对于任孝和来说是无价之宝,因为他是搞收藏的。这卷《辞源》是民国21年(1933)出版,至今89年了,市面上根本看不到。
任孝和同我都是长春铁路人,我们相识多年而且是好朋友。他在老家德惠菜园子建设的孝和民俗文化园我是见证人。多年来,他投入大部精力搞收藏。目前馆藏4000多老物件。
在我的提议下桑榆文学社在孝和民俗文化园建立了桑榆作家采风基地。2022年10月6号桑榆文学社社长吕松筠,书记贾玉新,组织部分文友为《基地》揭牌。
参观孝和文化园我们可用两个字概括:震撼!2016年建成的文化园的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有农耕器具、有农村手红艺人工具、日常生活用具、旧文书、电器、电影拷贝……
揭牌仪式后去揭牌的文友们纷纷撰文、赋诗、小说、童话、纪实、优酷纪录片和美篇宣传赞美孝和民俗文化园。社长吕松筠一周写了三部作品,书记贾玉新用不同体裁连续写四部作品夸文化园,赞任孝和。四部作品也表达不了玉新书记的心愿。他想来想去把自己珍藏的《辞源》无偿地赠给孝和民俗文化园。
任孝和用颤抖的手从书记贾玉新手中接过《辞源》说:“谢谢书记赠给这么贵重的礼物。这书无价,这情意更是无价的!”
座谈会快结束时,任孝和说:“孝和文化园作为桑榆文学社基地以来,天天有惊喜,今天的惊喜更有纪念意义!”
2022.10.31

七律•感赋
刘文辉
谁把真情入玉樽,桑榆今日喜盈门。
揭牌感谢孝和义,煮酒关联故土根。
酌句斟言书挚爱,引经据典读晨昏。
问君回忆收藏否?留迹稻香民俗村。

仿古文•花开榆林
倪英兰
十月,秋黄矣。
民俗园,菊香正旺。此花开后百花杀,独领风骚乎!
旷野,稻穗羞然而垂,望其辉煌,不亦乐乎!
榆林甚繁茂,穿天杨直插九霄,美哉!松柏墨色,三望之。梧桐张扬,飞瀑也。柳黄挂枝,悠扬弹唱乎!榆墙外,老木新枝,妆点尚也。 然而秋风吹百花,漫洒林中,星星点点。
来年,桑榆林百花开,芳香万里也。何人撒种?园里孝和兄也。
2022-10-31

十月三十日。这一天,天湛蓝,风柔软,阳光穿过林梢,洒在春城的小路上。微风拂过我的脸庞,带着秋末的味道,仿佛散发着菊的芬芳。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并没有去赏菊,而是有幸参加了桑榆文学基地挂牌后的第一次座谈会。
参加座谈会的老师一一道来,而我一眼便看到了创办此文化园的孝和老师,孝和老师说:十二个人就是十二朵花。此时看到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如花儿般灿烂的笑容。孝和老师告诉我,这十几张善良的笑脸就是一朵朵名贵的花。我又认真地看了一遍他们的笑脸,此刻,他们也确实开心的笑靥如花。特别是其中之一的贾玉新书记。他笑容满面地拿出十分喜爱的一件特殊的纪念品、多年床头必备之书、一套民国21年(1933)出版、至今市面早已看不到的一套《辞源》,送给了孝和民俗文化园。大家得知此书之特殊和珍贵,顿时掌声雷鸣。贾玉新老师说,捐献这套《辞源》,是他对孝和民俗文化园的一份厚爱。孝和老师握住贾玉新老师的手也激动地说:“这套《辞源》是无价之宝,它的价值无法估量,放在文化园里,一定要好好去珍藏。”大家也被贾玉新老师的这一份真情而感动,都纷纷发表感言。贾玉新老师的爱心深深感动着我,我也会努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孝和文化园增光添彩。
座谈会进行一半时,孝和老师再一次分享了他的一篇《桑榆基地,鲜花盛开》的文章。他将十二种花,分别地来描写十二位参加桑榆挂牌活动的文友。体现了孝和老师的用心良苦和真诚细腻之处。他能将每朵花的花语,贴切每个人的不同性格和风格一一对应起来,可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其对人、对花、对生活的美好感悟甚深。这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创新,手法也引人遐想出优美的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即独特、又生动喜人,而且更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意趣和含蕴。孝和老师把人与自然植物融为主题,这种浪漫的描写给人留下别具一格的美,令人回味无穷。
这篇美文也真真实实地体现出孝和老师是个大红性格。他的善良、淳朴、热情也感染到了身边很多人。他的智慧,也在文字的土壤里,散发着文化的芬芳,吐露着清新的气息,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孝和老师有着博学多才又敢于创新的精神,让我们倍加欣赏他。不但文笔好,更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创办的文化园,其初衷也就是想用爱心,把过去的时代搬到了现在的时光里,为那些曾经忙碌奔忙生活的人、为没有时间记住旧时光的人、更为今天幸福生活着的人。搭起一个平台,一个场景,一场记忆。锁定一份信念,创造一种价值,讲述着前辈的故事,希望人们不忘初心,让传统文化与时代永相传……
座谈会完美的落幕,但我的心情依然久久无法平静。我真心感谢孝和老师,感谢他尽心尽力创办的文化园。他把家的感觉揉进了园区,把熟悉的亲切揉进我们的胸膛。让我们一直保存着一颗明媚如初的心,将未来的期许之梦,种在桑榆这块绿地上,心中长满信仰,用爱心谱写最美的诗和远方。
2022.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