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母亲
作者 郭玉森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100天了,按照当地习俗,过了十“七”,下一个重要祭日就是“百天”。无奈,按政府要求疫情防控静默在家,不能到故园碑前进行祭拜,望着远处厚厚的阴云,心情异常沉重……
时令到了霜降,接下来就是农历十月一,天骤然冷了下来,窗外寒风飒飒,一片片黄叶悄然无声地落下,十月一寒食节,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要来了。后辈应当来到坟前烧纸“送寒衣”,焚纸钱,缅怀逝世的亲人。疫情漫延,居家静默,我在寻思:安居在天堂的二老,不知天堂是否和人间一样有寒冷的冬天,您们有没有御寒的衣裳?天堂冷吗?
打小的时候到现在,我不怕过夏天,却就有点怕过冬天,因为夏天即是热在三伏天,总感觉自己有办法应付,可到了冬天,冷就是冷,让人无所适从,总有种令人恐惧的感觉。我小的时候,我两岁左右随母亲随军来到东北,小学二年级前都是在东北度过的,东北的冬天真可谓冰天雪地,滴水成冰。房檐上常常悬挂着长长的喇叭柱儿(冰柱),马路路面结成厚厚的冰层,溜滑溜滑地,那时部队军分区把随军家属安置在称之谓军官楼上,一家一间屋子两家住对门,中间的一间房两家各用半边做伙房用,按理说打小在东北生活了几年的我,应该早就适应寒冷的气候了,不应该惧怕寒冷的才是,可从东北回到了故土,中原地区四季分明,远比东北气候条件宜人的多,但我却感觉中原地带有时候要比东北气候寒冷的多,奇怪,我不知道自己咋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虽然那时家里依照东北的御寒方式也垒起了火炕,让当时许多人没有去过东北的人感觉特别新鲜,一家老小睡在一个大炕上。真不知火炕上真的很暖和。
小的时候,我们居住在城郊的新城上,上学要到三公里开外的农村小学校里上学,学校办学条件很差,教室瓦房都是长满瓦松,年久失修的瓦房雨天漏雨,真是“破桌子,土台子,里面坐着土孩子”,教室窗户没有玻璃,不是用白纸糊一下,就是订上一块塑料布,一遇到风雨天“呼啦、呼啦”随风作响。春、秋天似乎还好对付些,可一到了冬天,北风呼叫,呼呼冷风直往教室里灌,坐在冰凉的凳子上上课:只能不停地跺跺脚、搓搓手。我那时穿着里面带有一层毡的棉鞋,在当时还是有“钱”人家的装备,很“富贵”,每天踏着没过脚脖子积雪,一步一滑,提神儿冒雪赶赴学校,往往匆匆走一身汗,可到了教室不到半节课,身上的热乎劲儿逐渐就凉了下来,一节课没有坚持下来手脚就冻得发木、发疼,手背、脚脖子上冻皲裂着大口子……母亲每天晚上总是炖一锅放有棟籽的热水,让我们先泡泡手再洗洗脚,把我们姊妹们的袜子、鞋烤在煤火旁边,以便第二早上能穿上暖和干燥的鞋袜上学。虽然我们穿鞋暖和了,可就是屋子里的空气里弥漫着不好闻的味道……
在新城居住那些年,母亲上下班的路十分难走,上班下大坡,下班回家要上大坡,每逢下雪天气,父亲总提醒我让我早点去上大坡底下约定的地方去接一下母亲,生怕一人推个自行车上坡路滑,更主要是在荒凉的长坡路段也给母亲壮壮胆。雪天回来一趟十分费劲儿,时常到了家里把帽子一摘,满头冒白烟……直到我上初中二年级,我们举家搬到母亲工作单位县医院居住,才算结束了上下班路途艰辛的这段历史。
虽然我们从东北回到了中原老家,可东北的生活习惯,一直影响着我们饮食习惯了许多年,每到冬天,母亲除了冬贮大白菜、萝卜外,就是还刷洗一口缸,开始着手积酸菜,积酸菜的过程也是一项不轻松的劳动,白菜凉晒、清理及腌制时用的缸都要认真处理,我们只能搬搬白菜、提提热水打打下手,母亲总是一边操作一边给我讲注意事项,以便我们今后也会操作干这“活儿”。我们全家都爱吃东北老百姓家里的家常菜——大骨头炖酸菜粉条,在那经济欠发达的年代,工资待遇低,谁家十天半月能吃顿荤腥绝对是属于好条件的家境了,即是这样,单单就大米饭酸菜炖粉条,我们那时候也已经感到是很满足了。
母亲一生吃了不少苦,对现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足。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你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真幸福,不愁吃穿,衣食无忧,我们这一辈儿算是捞住了幸福的尾巴,应该好好珍惜。母亲在父亲去世以后,独自一人生活,生活十分简朴,一日三餐十分清淡。只要我们回家,她就张罗着我们在家吃饭,从冰箱里又拿出鸡蛋又拿肉来,我一看见这情况就劝她别忙乎,我们几乎天天在外边有应酬,啥东西也没有少吃,还怕肚里没有油水儿?你看我们都从过去的苗条身材变成了大肚子蝈蝈,也早已成了“三高”的代言人。后来,母亲和我们一见面就开始奉劝我们,要尽量少出去应酬,少去喝人家的酒,要多给需要帮助的人办实事,现在老百姓想成就一件事情不容易……你们都是公职人员,国家给你们发着钱哩,上班就是要你们一心一意为大家办好事、办实事哩,不要自觉不自觉地‘坏了上头要求的规矩……我们连连点头称是,让她放心。还非常认真地对她保证:您是老党员,我们是跟在您身后的老党员,还会不知道怎么做吗?她听后非常开心!
翻开相册,凝视母亲在今年母亲节时和我们一起就餐后的合影照片,不由得泪眼朦胧,回顾母亲伴我们成长的这些年,一件件生活琐事,如今都是变得是那么耐人寻味,像一帧帧鲜活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曾经生活的艰辛,母亲让我们懂得了珍惜;母亲工作的勤奋,让我们懂得什么叫努力;母亲办事中的尽责,让我们学会勇于担当;母亲处事的冷静,让我们学会事物对的观察;母亲对一些人、事的宽容,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博大;母亲洋溢的笑颜,让我们养成了快乐与和善;母亲对人的仁爱,让我们从小就拥有善良之心。母亲言行影响,让我们心里充满阳光!
昨天晚上看媒体报道,各地疫情防控态势趋于平稳,到了疫情后时期的节点,我们依然没有敢掉以轻心,大家都在盼望城区早日解除静默期,尽静恢复人们正常生活。
解除静默期,我想,第一件事就是家人一起到故园坟前祭拜双亲,聊表寸心。(2022.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