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 许嘉璐先生关于“淮安软脰”的提法,为学者的学术观点。目前,各类菜谱中依然是“软兜长鱼”。2018年9月10日,“中国菜”正式发布,“软兜长鱼“被评为江苏十大经典名菜。
“淮安软脰”美誉扬
何永年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淮安名厨张文选、孙宝仁奉调赴京,和北京淮扬菜名师于10月1日晚,在“北京饭店”共同烹制了淮扬菜风味的“开国第一宴”。而第一道上的菜,便是享有“开国第一菜”美誉的“软兜长鱼”,它由淮安两位师傅烹制。
2004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回到故乡淮安,出席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身为语言学家,当他看到菜单上软兜长鱼菜名时,注目深思。随后,便提笔将菜单上软兜的“兜”字改为“脰”,又划去长鱼二字,还在菜单上写上了“脰”字的出处:“脰,古语古字也,首见于汉代《说文解字》,犹存于淮语中,可贵也。然今人多不知,此兜字代之,误会也,今为改正之。”并说明“软脰”的“脰”就是长鱼脖颈后面的那块肉。最后,他还在菜单上写下了“淮安软脰止此家,亚非拉美誉中华”,对这一淮扬菜的经典名菜给予了高度评价。
淮安大小酒楼菜馆千百家,皆能烹饪淮安软脰,但能制作出软脰精品者不多。笔者有幸品尝过两家名副其实的上等精品,可谓有口福也,更是深谙淮扬美食文化之真谛。
2011年5月9日,淮安市名人研究会在清河新区“西游记博物馆”举办了《西游记》与淮安人文风情座谈会,会毕,东道主、时任清河区领导人,在中国淮扬莱文化博物馆宴会大厅宴请了与会者,3.2米直经的大圆桌,松散有序地安排了20个坐位,入座后我们惊奇地发现每人面前都有就餐者的精美名片和菜单,菜单上第二道便是“淮安软脰”。待餐厅服务员将小碟软脰很有礼貌地分别摆放各人面前时,我们注目细看,几根笔杆粗细、油光水亮、香气扑鼻、放置有序的软脰,就像微缩盆景,细细把玩,不忍下箸。当举箸挑起软脰放入口中,顿觉软嫩异常,清鲜爽口,蒜香浓郁;细嚼慢咽,口留余香,沁人心脾。心中在说:精品也!
时隔不久,一个星期日中午,淮安市淮扬菜美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淮扬菜传统烹制技艺申遗研究中心主任、市政协文史委副会长、市民建主委高岱明女士,在轮埠路悦生园(淮园)以家宴形式招待我们一行五人。我们环顾四周,仿古建筑、屋内陈设、桌椅茶几,直到开席用的餐具,均古色古香,仿佛置身于豪门大家,而不是饭馆酒肆。宴席开始,但见各种菜肴精美绝伦,色、香、味、形极佳,似特殊的工艺品,让人目不转睛,不忍卒食。因客人廖廖,品种和份量都恰到好处,不致浪费。各菜口感适中,众味调和,荤素相间,清新爽洁;味之鲜美,色之绚丽,令人陶醉。待上到软脰,但见长鱼脊背乌光烁亮,质地醇绵,卤汁滋润,与所配蒜片,黑白分明;入口时立感绵软滑嫩,清爽异常,蒜香椒美,回味无尽。食者赞不绝口:“软脰之上乘者!”
高岱明女士对淮扬莱美食文化既有精深的理论研究,更有精湛的烹饪技艺,可谓理论与实践并举者。她十分健谈,且著作颇丰。席间一面品尝佳肴,一面听她侃侃而谈。她介绍,软脰的烹制程序并不复杂,但要想将此菜做到完美,突出菜肴的风味特点,难度却很大,从选料、汆制、取肉、烫鱼,到烹调成菜时的调味、勾芡,每一道工序都有独特而又严格的要求。无论在哪一个环节上,若烹调不得法,都将会严重影响成菜的效果,失去其风味特色。
高会长不假思索,引经据典。她说,清人徐珂在其《清稗类钞•饮食类》中记载:“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鱼为之,多着可数十品。盘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鳝也。而味各不同,谓之全鳝席,号称一百有八品者”。继之又说,史载清光绪十年,两江总督左宗棠视察云梯关淮河水患,驻淮安府,淮安知府让厨师做了一道软兜长鱼供左品尝。之后,在左宗棠的推荐下,软兜长鱼作为淮安府的贡品之一晋京恭贺慈禧七十大寿的生日。
历史悠久淮扬菜,“淮安软脰”美誉扬。
(写于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