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开王化古镇的神秘面纱
文/王瑞庆
以前,不怎么了解王化镇这个古镇,而今,通过进一步走访、查看、了解,初步有了认识,逐渐知道了王化这个神奇的古镇。其实,她也期待有人来打开她神秘的面纱。
王化古镇
王化镇据说在元朝末年成为朱家店,由于元朝统治者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土地荒芜,人丁稀少,偌大一个集镇只有几户人家,明朝建立后,拨民叫王勃一个大家族,从山东泽阳迁至此处,他的七世孙子王猛,字尚威,经过多代经营,此处成为一个五谷丰登,土地肥沃的地方,拥有土地千顷,曾刻一块碑叫:千顷碑。当地人们都称他为王员外,又称员外郎。他是一个喜欢炫富的人,他特别不喜欢人家称这里叫朱家店,在他的操作下,就把朱家店改为:王猛集。后来,因为王猛为富不仁,乡邻群众反抗,诉至官府,都说王猛集不详,猛者,凶猛也。在乡邻群众建议下,王猛集改为:王化集。
通过走访获悉,在集镇东南角挖了一口大塘,立柱水中,柱子上架梁铺板,作为一个打谷场,场四角都分别建有一座楼房,楼与楼之间系着绳索,并在每个绳索上挂着铜铃,打场时最有意思,骡马易触动绳索的铜铃,铜铃就响个不停,为此这个地方被称为响铃场,也就是现在被当地人称为四角楼遗址。
集镇当地居民也曾传说,王化集,乃是一个像的鸡地形,鸡头向北,鸡尾巴朝东南,整个集镇共计十八眼古井,许多古井由于多种原因,已经被填埋,仅仅有一口井,在集镇东南角1000米左右,通往万沟村旁边的王菜园路旁边,当地人认为是鸡尾巴,也就是鸡屁股或者鸡腚,这个井,也就自然地叫鸡腚眼。鸡腚眼旁边生长着一棵古树,十条耕牛绠绳连在一起也无法测量树围,其实是隔水无法围树,这个塘叫绠围塘。古树被人们当作树神,经常在树下焚香叩拜,后来树被烧死了。当地居民有在原地栽了一棵榔榆树,目前此树也非常粗壮,枝叶繁茂。
解放前,王化集是阜阳县老三区之一的王化区的政治中心,民国25年(1936年),国民党阜阳县第三区署设王化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72军、74师及一些杂牌军和地方武装驻扎。王化区机关有区署、镇公所、警备队、商会、税收稽征所等,还有淮颍中学、王化小学等学校在集北设立。
解放后,1952年设王化乡,1958年成立王化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乡政府驻地王化集,1992年再次改为:王化镇。
王化镇随着时代的变迁,几经兴衰,几多变迁,现在更加富饶亮丽。
向阳古城
行走王化镇,听过这样的一句顺口溜:“驴打鼓,羊撞钟,鹭鸶过河,失了向阳城。”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传说很久以前,一支很强大的叛军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从北向南攻向向阳城,城里士兵都不是叛军的对手,大部分达官贵人都携民弃城逃跑了,其中有一户人家为了逃跑方便,就把他家的羊和驴栓在了一所破庙中,他想等战争结束后,再来找它们,同时不至于让它们饿死,就在破庙的钟鼓架上放了一些草,主任走后,驴和羊都饿了,都便跳着、蹦着、抢着吃草,自己的蹄子击打钟鼓,可是北岸的叛军,遥远地看到一座高大威武的城池,隐隐约约地听到钟鼓的声音,不敢冒进,只好停在河对岸扎营。第二天拂晓时,正准备找船过河,可是却看到东南角停着一群鹭鸶在捕鱼,叛军只好派侦查兵先过河查看,果然河水很浅。叛军心里有气,就直接派兵屠城,从此之后,这个高大威武的向阳城就淡出了历史,人们以讹传讹说这段民间故事。
如今,可能行走在向阳城的遗址边缘,可以清楚地看到谷河南岸的道路坑坑洼洼、起起伏伏、曲曲折折……可以畅想一下曾经热闹非凡的古城,清清的谷河水引至到古城,常年流水淙淙,河畔垂柳依依,青石板铺就的巷子幽幽,热闹的集肆川流息息,一栋栋古民居静悄悄,到处都飘散着淡淡的烟火,一排排陈旧的木门架在桥头,清澈的涓涓细流,穿墙绕户蜿蜒而去,偶有行人悠闲走过……
恍恍惚惚似曾相识的记忆,一串串地遗落在历史的夹缝中。
富陂古城
东汉时期,在王化镇境内在吕家岗、七里仓、花门楼一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水经注》中记载:“谷水又东径富陂故城北……”这个地方就是富陂古城,据说王霸的封地,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其父是当时主管罪法的司法官。
光武帝过颍阳时,他父亲跟王霸说,我老啦,不能参军了,你要去,一定要去。王霸就随光武帝去了洛阳,光武帝担任大司马,掌管军事的高官,他随光武帝远征河北,随去好多人大部分战死,唯独他活了下来,光武帝对他说,颍川人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疾风知劲草……后来,王霸被封为富陂侯。
如今,漫步在富陂古城这片土地上,看不到任何关于富陂的痕迹。
可是,在富陂古城的七里仓,我产生疑问,这里为什么叫七里仓呢?后来通过查阅文史资料发现,元朝时期的王保保在此练兵屯粮,建设七间大粮仓,就形成了这个名字:七里仓。
行走七里仓,却发现多年来,当地居民居住的房子都是面朝东?在我们淮河沿岸有着这样的谚语:“房子建成门朝南,冬天暖来,夏天寒。”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通过走访和观察,七里仓的地势从谷河南岸以来,高高的山岗,丘陵地带,房子建成朝东,背靠山岗丘陵,也就是背有靠山的意思。
行走花门楼,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个地方叫花门楼呢?通过走访获悉,当地有个姓花的大地主,建了一座最好看最威武的高楼,因为他姓花,所以就叫花门楼。
行走吕家岗,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没有看到丝毫关于吕蒙的印记,可能由于吕蒙离开这里较早吧。
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连心古桥
双龙桥是两座古桥,一座白龙桥,一座青龙桥。
据王化镇当地人介绍,双龙桥的每座桥中孔的石梁上雕有石龙,头西尾东,昂首作腾空状。南桥的石龙系青石,故曰青龙桥;北桥的石龙系白石,故曰白龙桥。白龙桥在谷河上,建于明洪武年间;青龙桥在谷河的故道上,建于白龙桥之前。两桥连接南北交通,为阜阳通往河南固始、商城之要津,也是国民党时期王化区署与阜阳县政府来往之通道。
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数万部队及车马辎重均从此桥通过,为给后面追击的国民党军队设置障碍,部队忍痛将此两座桥炸毁,当时部队向群众许诺革命成功后将重修此两座桥。
“桥毁后,南北交通中断,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双龙桥仅剩下两边的桥墩,当地村民为方便渡河,便在桥墩之间并列固定了两首木船。只能人行,汽车不能通过。遇上发大水时,村民们要想过河只有摆渡到对岸。
1984年至1987年,王化镇村民为改变现状,上书邓小平同志,请求中央拨款重修王化镇双龙桥。
不久之后,邓小平同志就亲自批示:“请中央办公厅信访局认真核实群众反映问题,如情况属实,希尽快解决。”根据邓小平同志指示,中央办公厅信访局查阅刘邓大军南下路线图,证实村民们反映的情况属实,于是将重修双龙桥列入国家计划。
“由于资金下拨和项目审批还需要时间,村民们有些迫不及待,随后又上书了三次。”1987年,交通部拨款50万元,安徽省交通厅、水利厅、财政厅和阜南县人民政府又筹资80万元,总计130万元。资金到位后,双龙桥就开始重修,1990年建成。全桥长99.5米,宽8米,6孔,双柱式桥墩,墙式桥台,单支空心桥板构造,二面栏杆上饰以双龙盘绕,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栩栩如生。由于桥身较高,即使双龙桥王家坝达蓄洪水位,导致谷河水位上涨,双龙桥下面仍可通船。
“当初写信给邓小平时,村民们根本没想过能得到回复,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公务这么繁忙,却还亲自为这点小事亲自作出批示,并且让双龙桥得以重修,村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他。”
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道路畅通,王化镇也随之繁荣,谷河两岸群众为感谢邓小平,亲切地称它“连心桥。”由于双龙桥使用也有几十年了,桥梁已经古旧了,不能承载更重的车辆路过。
再后来,阜南县委政府于是在双龙桥西侧300米处新修了一座大闸,名字叫和谐闸。为开敞式水闸,共10孔,单孔净宽8米,总净宽80米,水闸底槛高程20米,闸室顺水流方向长23米,其中1孔闸室作为泵室,安装2台900ZMB—100型闸门式潜水电杲,向上游供水;交通桥净宽14米,桥面髙程31.13米。该工程总投资7628.27万元。2015年8月16日开工,2016年12月31日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设计排涝标准为5年一遇,流量612立方米/秒;设计排洪标准20年一遇,流量993立方米/秒,闸上正常蓄水位27米,蓄水量787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