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秀丽的峨眉山下的一小镇,龙池,在一个破落的院子里,卧有一个烧得焦黑的石头。说起这个石头,还有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故事,聆听一段来自几百年前遥远的发人深省的故事。
话说在乾隆年间,峨眉龙池有一户姓伍的人家,男主人四书五经、孔孟伦理,是无一不通。但因其生性清高,不善交际,尽管经纶满腹,但仕途始终无望,只有在家种地的命。尽管勤扒苦做,一年到头也只是勉强维持温饱。好在家里有一个温婉贤淑心地善良的妻子骆氏, 夫妻甚是恩爱和睦,婚后几年里,家里相继添了四个儿子,看着日渐长大的儿子,再看看破败的茅草屋,夫妻俩时常哀声叹气。 
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晒得人生疼,一个拄着拐杖的蓬头垢面的花白胡子讨饭的老人来到伍家门口,扣响柴门。男主人上山干活不在家,只有骆氏和几个儿子在家,善良的骆氏看见要饭的老人,赶快搀扶进屋,让老人坐下。老人满是污垢的脸上只看得见一双眼珠在转动,只见他不住的用拐杖敲击着地面,从一块破旧的布袋里拿出一只缺了边的土碗,声音嘶哑着向骆氏讨要饭菜。骆氏最小的儿子看着衣衫褴褛的老人,突然噗呲的向老人身上吐了一口痰,骆氏拿起木棍作势要打,被老人拦下了,老人说:“小孩不懂事,夫人休要发怒,”不方便的话给我口水喝就行了。骆氏忙说道,现在晌午了,正好我们也饿了,如果不嫌弃,随茶便饭将就一下。说完,骆氏便来到灶房,准备生火做饭,可是等水烧热了,骆氏却犯起了难,家里除了堂屋角落里的一小袋土豆和布袋里的一点玉米面外,实在没有像样的饭菜招待老人。于是骆氏便来到屋侧石磨旁边的一个鸡窝处,伸手向正在下蛋的唯一值钱的老母鸡的身下摸去,窝里却空空如也。于是一咬牙,把老母鸡提了起来......

不大一会功夫,热气腾腾香喷喷的饭菜就端上了桌,鸡肉的香味瞬间在这座破旧的草房弥漫开来,让人不禁垂涎欲滴,还没上桌,几个很久不沾荤腥的孩子馋得流了一嘴哈喇子。骆氏递上筷子,和颜悦色的让老头趁热吃下。老人刚伸筷子去夹碗里的鸡肉,骆氏那个淘气的小儿子又是伸手就抢到自己碗里了,还说什么叫花子也配吃鸡肉。骆氏见状,一巴掌把小儿子打得脱离了板凳。 饭毕,老人并没有想走的打算,却在骆氏家附近转了起来。整整两个钟头后,突然眉开眼笑地连连对骆氏说了几声:“宝树护宝石,蛤蟆吐真金。此处真乃仙家吉地啊!如果常保良善之举,当可百世无忧,百世昌盛。”骆氏两眼疑惑地瞪着老人,甚是不解,于是老人指引着骆氏来到一处背靠一座山型象椅子的山峰下,只见目之 所及四野开阔,有一棵树冠浓密的桢楠树正下方一个两米见方的大石头,静静地卧在泥土里,仔细看就像一只翘首以待的蛤蟆。老人笑眯眯地对她说道:你家房屋建在此处,会给你们家带来好运,但是桢楠树和蛤蟆石不可损坏,切记!切记!骆氏疑惑的点了点头。眼看天色渐晚,老人要走了,骆氏自然是一番挽留,老人执意不肯留宿,于是骆氏进屋把锅里给丈夫留的鸡块饭菜全部用菜叶子包好,放在了老人的布袋里,老人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捋了捋花白的胡子,不住声的点了下头。而后把布袋挎在肩上,飘然而去。骆氏一个愣神,老人已然不见了踪影。

晚上,骆氏丈夫干活回来,骆氏便把白天遭遇的一切都告诉了他,丈夫说:“一定是祖先积德,感化仙人指点。”于是看好吉日,就在老人指点的地方修建了一个新的茅草屋 。说也奇怪,自从修建了新房后,他们家真就时来运转,出门踢到绊到的都是好运气。不到一年,他们就又翻盖了新房,这次新建的房子占地面积四亩左右,建筑取材全是马桑树,天楼地鎭,四个厅房、八个耳房,厅房门槛高80公分,耳房门槛高60公分,大门正对那棵桢楠树,出了大门走60个长条石梯便是那个老人嘱咐过要好好保护的蛤蟆石。伍家辛勤打拼,变为有钱人后,没忘老人的告诫,常常扶弱济贫,名声远播 。
四个儿子当中只有小儿子不是个省心的料,吝啬不说还吃喝嫖赌无恶不作,其余三个儿子很有出息,各有所长,各成其才。一晃转眼就是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壮年夫妻已垂垂老矣,身体油尽灯枯,渐渐卧床不起,看着自己家大业大,三个儿子成才成器。夫妻也是甚觉欣慰。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夫妻俩病情加重,自感大限来临,于是把四个儿子叫到床前,叮嘱四个儿子做人一定要厚道,不可干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 却最放不下不省心的小儿子,特意嘱咐大的三个儿子一定要帮衬好小儿子,让他走正道。自古说百姓爱幺儿,善良的夫妻俩自然不能免俗,他们把遗产分做四份,这栋祖屋留给小儿子,金银万两。其余三个儿子另起炉灶,金银千金。三个儿子知书识礼,爱戴父母,对父母的分配方案无任何异议。 小儿子自觉捡了大便宜,喜不自胜。专待父母咽气后好把兄长们赶出去。
就在父亲立好遗嘱的第三天早上,外面白雪皑皑一片,院里的积雪没过了膝盖。门前桢楠树的两个大枝丫突然哐当一声,砸了下来。随后屋里便传来一片哭声,勤劳一生的夫妻俩自此永别家人,天堂做伴去了。小儿子不待父母灵柩出门,就把三个兄长赶出了家门。然后请来道士,敲锣打鼓的做道场。

就在做道场的头天晚上 ,门外来了几个穿着破烂要饭的老人,其中一个老人须发银白,身着破衣,但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径直向灵堂走来,向夫妻俩遗体三鞠躬,正所谓:仙凡已换骨,难忘旧情谊 、来与故人别 ,故人默不语。小儿子一看是叫花要饭的,喊来家丁挥舞棍棒把几个要饭的老人赶出了门,老人出了门,端公道士正在敲的锣鼓响器突然就哑火了,怎么都敲不响。其中一个道士看出了点名堂,就对小儿子说:你看他们不就是要点饭嘛,把昨晚吃剩下的饭菜赏点给他们。小儿子吩咐家人拿来一个喂狗的盆子,装了剩饭菜端给老人们。老人们看见小儿子这样一副德行,并没有吃饭,白胡子老人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了句:“自作孽不可活”。便到林中抱来柴火,走到蛤蟆石前,把柴火架到蛤蟆石上,打燃火石, 柴火在蛤蟆石上燃烧了三天三夜,蛤蟆石在柴火的高温中也爆裂开来。然后几个老人隐没在了萧萧寒风中。

自此后,小儿子一家,家道日渐衰落,后人也染上鸦片烟瘾,男人们整天躺在床上抽鸦片,把父母留下的万金钱财败得精光,没钱买鸦片就把祖屋的耳房卖掉,卖完耳房又卖正房,几年光景下来,小儿子一家彻底走向没落。而伍家的另外三个儿子,谨记父母教训,为人实诚,善良正直,其后人大多做官的做官,做生意的做生意,家道隆昌。


【作者简介】王琪英,微信名野蔷薇,土家族。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人,公务员,县作协会员,县第九、十届政协委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2018年主编出版新场故事,2019年创作完成20余万字的黑竹沟民族风情故事。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巜皇木进京》《女左男事》。作词的QQ音乐有《远方爱神等你回来》巜爱的呼唤》《爱情的忧伤》《彝家索玛花儿幵》。诗歌、小说、散文在各大平台和刊物发表。行走红尘,手写我心,感悟生活。